日前,项目组研发的样机已在全国不同气候区5个站点(4种作物)开展了两年试验。为进一步推进农业气象自动化观测工作的深入开展,同时梳理项目开展以来的研究成果及存在问题,项目组在北京组织召开项目技术总结与研讨会。项目组主要技术人员和聘请的专家参加了此次技术研讨会。
会议期间,项目组主要承担单位就作物发育期自动识别技术难点、设备改进、观测规范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并对两年来的成果进行了总结。在各成员单位的大力配合下,项目组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完成了仪器设计和工艺改进,通过在全国不同气候区试验,仪器运行稳定、可靠。目前已获取2万多幅作物发育期图像资料库和近20万个农田小气候观测资料文件。同时获得了大量作物发育期、作物生长参数的人工观测资料;已完成了部分作物发育期自动识别算法。其中,玉米发育期自动识别在两个台站开展验证,误差为1-2天;初步开展了作物发育期自动识别质量控制的分析研究;经过两年多田间试验总结,初步形成了农业气象自动化(小麦、玉米、水稻、棉花)观测规范;项目阶段性成果已在河南、江西、新疆等地推广应用。
会议还对下一步工作任务作出部署。继续开展田间试验,进一步改进、完善设备和自动化识别算法,为农业气象自动化观测早日实现业务化并发挥效益打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