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内市场 » 正文

范珍钰:国内玉米市场仍将维持跨区的物流格局

  作者: 来源: 日期:2011-09-23  
     由大商所主办、吉林粮食局等单位协办的第五届国际玉米产业大会在长春举行,吉林省副省长王守臣、中国证监会期货监管一部副主任彭俊衡、大商所副总经理郭晓利出席会议。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周其仁教授、国家发改委农经司副司长方言在会上作了主题演讲。大商所副理事长曲立峰主持了开幕式。会议上,中粮粮油有限公司玉米部副总经理范珍钰发表了主题演讲,主题是:“中国玉米需求及贸易流通格局解读”。

    中粮粮油有限公司玉米部副总经理范珍钰

    感谢主持人,谢谢主办方的盛情邀请,非常荣幸也非常高兴有机会,借此机会与业内同行就玉米的产业情况,需求的情况进行交流。这个题目是主办方给安排的,希望借此机会就中国玉米的需求以及流通格局的一些变化,谈一谈我个人的一些意见和看法,供大家交流参考,不到的地方请予以指正。

    其实我们做市场的都很清楚,这张表是全球最大的玉米生产国美国,以及全球第二大的玉米生产国中国,所以这张表对于我们来说都不陌生,在这里要谈的是中国玉米的需求。中国玉米需求的变化要放在中国整个经济发展的大背景的情况下,怎么来看?这个从80年代以来,我们中国开始有了自己的饲料工业以后,对玉米的需求量是逐步的攀升,尤其是进入到了2000年以后,中国经济的这种腾飞,饲养业的发展,玉米的需求更成为了大家关注的一个问题。在这里,可以看到过去30年里面我们的饲料产量成长的情况,从80年不到200万吨,到2010年的1亿5千600万吨。但是,中国玉米的这种产销的格局,是存在着严重的区域不平衡。我们的产区主要是集中在我们所在的吉林为中心的东三省的黄金玉米带,我们的产业更多的是在南方,主销区却是在两广,长江流域,这就造成了一个北粮南运的区域性格局。

    我们可以看,为什么说2000年以来的玉米的消费会越来越引起业界的关注,我们产业的发展和城镇化的水平不断的提高是密切相关的。我们到现阶段,2011年的城镇化率是接近50%,这个规模和这个增速,跟我们原来所设想的每年1000万人口的城镇化的人口规模是有比较大的差距,实际上我们每年的城镇化规模是达到了1500万人口,按照这个趋势,社科院发布的城市发展报告蓝皮书揭示2020年城市化率达到了25%,这样城市化率不断的提升,人们对于肉蛋奶的需求是不断增加的,这样我们饲料方面的需求在一个很确定的轨道里面。

    谈到饲料的需求,实际上更多的要讲2010-2011年度,更多的是放在1亿2千万吨的玉米消费量里看的,今年以来是有一个比较特殊的因素,这就是小麦的替代。小麦正常应该是比我们的玉米价格要高个50-100元,个别的年份会出现价格的倒挂,也只是在50-100元,而今年的情况差距比较大,现阶段玉米和小麦的价格价差达到了400元,前期的200-400元,这样小麦的替代今年的玉米需求的量在一个什么样的规模,我认为是为市场人士所关注的。我个人的意见和所做出的调研情况来看,前期五、六月份,在玉米市场相对平稳的阶段,饲料企业只是在尝试性的做一些实验性的配方的探索。但是,真正的大规模的生产方面的推广,使用方面的推广,我个人认为应该是发生在七、八月份。也就是说,前一阶段玉米价格倒拉的过程,这个替代的比例有多少?我个人认为应该是在25-30%,替代的阶段我把它从七月开始,7、8、9、10月份,这四个月,我认为今年整个小麦替代玉米的规模,应该是在800-1000万吨的规模。也就是说,看刚才的平衡表的话,1亿2千万吨的玉米消费,今年我认为是在1亿2百万吨的数量级。

    再往下看玉米消费的第二大块,就是深加工的需求,我们可以看到,深加工,更多的趋向于一个食品升级、消费升级的需求拉动的定位,因为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食品品质需求的增加,拉动刺激了玉米深加工产业的高速发展。玉米深加工这一块的需求,在过去的5年里面,我个人认为,它的增速应该是在15-18%的年增速,2011年的消费规模,我更加的倾向于5400万吨的数量级,从这么两大块的需求来看,就可以看到2011年的整个国内的玉米消费是在一个非常高的水平上的。即便是在这样高的消费需求的情况下,可以看到我们的供求是非常非常紧张的,紧张到什么地步?我相信在座的可能尤其是饲料行业的同仁、朋友们体会的更加深刻。2012年度需求会怎么样?饲料方面的需求我认为由于今年整个下游行业的景气度非常高,我们的猪肉养殖户的单头毛利率达到了500-600元,拉动了相应的鸡肉、鸭肉、蛋类的价格上涨,决定了明年的饲料消费是比较高的增速,我愿意放在4-5%的年增长的增速上面。明年的饲料消费这一块,额外的增长应该是在400-500万吨的规模。明年的小麦的替代会不会像今年这样仍然保持比较大的规模呢?我们可以看到近期的饲料小麦的价格已经受到了市场消费的拉动,小麦与玉米之间的价差不断的缩小,会不会明年恢复到一个常态?这里面我是相信因为小麦毕竟是作为一个口粮,即便受到了国内库存巨大的影响,它市场的动力会自然把它和玉米的价格恢复到正常的水平,我愿意把明年小麦替代玉米的数量回归到正常的规模,400-500万吨的规模。明年的饲料小麦的替代会空出400-500万吨,回归到玉米上来,饲料方面的需求,明年会恢复和增长到1亿2千5百万吨左右。

    深加工的增长,由于糖价的高企,所以自然而然会刺激整个的深加工业和淀粉业不断的扩大产能,一部分闲置的产能也会释放出来,会达到100-200万吨的工业的增加。我认为两者相加是1千4百万吨新增的玉米消费。如果我们去看大家都处在产地这一块,我相信很多的朋友都去了产地进行了产前的调研,很多乐观的分析都把产量放在1亿8千万到1亿8千2百万吨左右。我们认为明年整体的需求是基本平衡、略有节约,不排除季节有偏紧的情况出现,但是这一切,要取决于我们饲料行业的景气度能持续多长时间。因为,养殖行业、饲料行业的专家们比我更清楚,这个景气度取决于它的周期,如果是延续到6个月,甚至是12个月,对于明年的判断市场上会稍微乐观一点,如果是下游的养殖行业的景气度,不像我们预期得那么长,那么可能在整个不得玉米市场的供求方面就偏向于谨慎一些。这是需求方面我个人的一些看法。

    另外是从区域结构上看,实际上一开始我就提到中国的玉米是北粮南运,从流量流向来说,基本上从东北、华北产区往南方销区是三个通道,两广,珠江流域,海南,内陆的西南、四川地区,以及长江流域的长三角、珠三角。这是历史上的数据基础上,未来的格局会怎么变?我个人认为,玉米主产带的深加工能力不断的增强,玉米当地消费的规模会不断的扩大,北粮南运的可调数量在未来会不断的受到挤压。更重要的一点我们要看到华北、山东新的消费区域的变化,山东作为一个华北区域的玉米主产省,同时也是一个深加工企业和饲料企业主要的消费区域,所以山东区域对于华北地区玉米的吸收、消化,甚至是延伸到东北地区的玉米需求的拉动是非常明显的。从区域的结构来看,在未来的一段时间,我们认为东北玉米主产区向南方主销区的可供量会逐步的减少。 这是我对需求方面的一些个人的看法。

    下面我想就玉米贸易格局的情况跟大家做一个分享。玉米贸易从这张图可以看到,过去的30年里面,30年以前中国主要是作为玉米的主要出口国,我们在90年代,90年代末,我们是世界玉米第二大出口国,但是由于玉米需求的变化,我们可以看到在个别年份,在1995-1996年的时候,出现了临时性大规模的玉米出口。这几年中国是从美国进口了152万吨玉米,今年也有一定数量的玉米从美国采购。玉米格局的变化,实际上是跟整个玉米的供求关系和大的格局是密切相关的。同时更加重要的一块,是跟我们国家的玉米相关的宏观调控政策是密切相关的。尤其是最近的3-4年里面,我们可以看到现有、现在的玉米贸易的流通格局,是在过去08、09、2010年的国家玉米贸易政策的主导下所发生的变革性一个的变化。2008年、2009年,基本上中储是临时性的收购了300万吨的玉米,09、10年,政府为了解决卖粮难的问题,进行跨区物流的支持,这样就造就了目前现有市场上一些大型的粮食贸易企业,在积极的参与到我们中国玉米市场的一个大的变革当中去。这里面形成了我们有中粮、中纺粮油、华粮,以及一些大型的饲料生产企业,像六合、双胞胎(音)这样的,还有上游不断的获取玉米原料供应的格局状况。由于需求、供求的格局变化,玉米作为一种稀缺的资源,作为必备的饲料行业和玉米深加工的必备原料,成为了大家不断布局,不断去争夺的这样一个资源性的产业。所以,这样一来我们可以看到实际上出现了饲料和深加工,深加工和饲料,互相争夺粮源的状况。

    这样的变化,对我们这个行业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我们可以看到,实际上行业的不断变化,是建立在整个行业背景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基础之上的,08、09年的市场,玉米的贸易格局,尤其是国内的玉米贸易格局,主要是集中在中小、比较分散的市场参与主体,这3年以来发展的情况来看,可以看到大型的粮商,大型的玉米原料供应商,逐渐的在市场里面起到引导、主导,在市场份额上起着主力军的作用。这种变化其实也是跟饲料行业的发展变化是密切相关的,饲料行业这几年向着大型的饲料集团方向发展,同时区域性的集团机构,区域性的大型饲料企业不断涌现。同时,饲料企业为了更多的,更加便利的获取饲料原料,它的布局不断的向沿江靠港,沿江临港的趋势去布局,这样为大型的饲料、原料供应商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另外一个方向,贸易格局的变化就涉及到了进出口的变化,原来是有出口,出口的贸易更多的集中在产区,现在进口像去年集中的量是在销区,目前所进口的货物的到港,基本上也是集中在南方销区。我们对于进口更多的是放在未来的趋势里面分析,现在的判断来看,更加的倾向于个别的年份,季节性的缺口情况下,我们为了满足国内临时的这种需求所采取的一个行动,未来的情况来看,我更加的趋向于把玉米的进口业务,上升到一个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安全的角度,为什么会这样?我们去看,从PPT上面摘录了一位玉米资深的科学家的预测,中国的玉米产量和供给能力,如果说假设在保持现有的播种面积5亿亩的大数的基础上来看,实际上我们的有效供给能力,完全取决于我们的科技进步。这里提出了三种可能性,我觉得第一种可能性,我个人是不认同的,因为现在我们国家对于农业、粮食非常的重视,我相信政府不可能会让第一种情形出现。第二种和第三种,在这么一种数量级的进口需求的驱动下,我相信国际市场也是可以承受的。从国内的需求,从我们满足产业需要的角度来看,也会是在一个合理的规模基础上。当然,我非常同意最近有一些政府或者是政府研究机构提出来的,我们庞大的外汇储备,如何在合适的时机、合适的价格,拿出一部分的外汇去换取一定的资源性的产品,大宗的商品,来满足我们国内经济发展的需要,行业发展的需要,我认为这是非常明智的。

    另一方面,谈到进口还要关注到一点,我们讲玉米的增产,面积的增加,单产的提高,各位都能非常清醒的意识到,中国的土地资源、水资源、耕地资源是非常非常少的,如果能够把这个玉米的进口,上升到一个国家战略的高度,能一定意义上为国内的农业、农民提供一个休养生息的宽松环境,保存我们国内的土地,国内的水资源,我觉得这是非常有意义的。这是进口方面的变化。当然,玉米流通格局的变化,其实我能体会到更关键的一点,我们利用大的贸易商,大的玉米供应商的出现,其实我们把更多现代物流的概念,引入到国内玉米的物流行业。这里提出了几个数字,这个数字是实实在在发生的我们这个行业的变化,大家都能够体会到我国的物流成本GDP当中的比重非常高,我们的物流成本在成本结构当中占的比重非常大。过去的三年情况来看,我们的物流成本,由于更好的把玉米供应链的管理好了,我们物流管理的效应对行业的贡献是非常可观的。2011年的东三省到广东的物流成本,从08年的近500元,降低到2011年的250元,物流成本的比例降低了15%。我相信对于行业的发展是有相当大的贡献。当然,玉米跨区贸易的集中,一方面是受益于贸易行业的集中度的需要,返过来大型玉米供应商的出现,返过来是推动和保障玉米饲料行业对于玉米原料的需求,对饲料行业的发展提供一个稳定、低成本,以及库存管理等相关的一些服务。实际上这是行业和产业发展的互为需要,互相驱动的一个过程。

    当然,玉米贸易格局的变化,对于深加工企业的冲击是很明显的,尤其是大型的粮商,通常来讲我们都知道有比较强的经营能力,以及市场判断的能力,这样一来实际上给我们的深加工的同行们带来的压力,带来的冲击也是非常明显的。但是,回过头来看,如果我们除了看到国内的玉米贸易的变化,如果是放到未来出现玉米缺口的情况下来看,玉米进口的变化返过来会影响到玉米深加工的布局。刚才我谈到玉米贸易格局的变化,实际上这种格局的变化,直接就推动了我们对于玉米贸易行业,以前讲到的贸易的概念,逐步的转移为一个供应链的概念。以前我们的贸易商是转型为玉米原料的原料供应商的概念,几个字的变化,实际上是一个理念的变化,是一个价值取向的变化,也是一个市场观念的变化。因为我们只有把客户的导向,客户需求,为客户创造价值,作为我们产业、行业的发展需要,我们才能健康、有序的来推动我们这个行业的发展。也能够可喜的看到,我们这个行业不断的有一些新型的商业模式的出现,而且这种商业模式的出现,我想对于行业的推动和产业的发展,的的确确好处是显而易见的。这里面对于我们的玉米原料供应商,对于玉米原料的供应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希望我们从玉米的源头,到玉米疾病,玉米配送,物流各个环节,来更多的为客户做好服务。来体现出供应商的价值,要不然我相信未来的发展,我们的下游客户一定会把一部分不合格的供应商抛弃掉。当然,新型玉米原料供应商的出现,对我们产业的发展,对我们的行业相关的环节会提出更高的要求。我们对在产地的布局,期现货的结合、联动,都会提出很高的要求。

    最后我认为,未来国内的玉米市场,在未来的几年,仍将维持以庞大的玉米供应商为主导的跨区的物流格局。同时大型的饲料企业会向上游延伸它的玉米采购,来部分的保障自身对于玉米原料的需要。而这种格局的变化,首先是放在服从服务于国家粮食调控的大的要求下面,同时这种格局的变化,我相信又会被国家的良好宏观调控产生非常积极的作用。

    第二个方面,中国贸易格局的变化,对玉米产业格局会产生比较深远的影响。一方面是促进我们物流方面的创新,物流资源的整合,提升物流企业的效力。同时,会推动我们整个产业从种植到农业服务,甚至是为我们的国家三农建设能够做出应有的贡献。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