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9日CBOT玉米12月合约距2008年的历史高点7.99美元/蒲式耳仅20美分。相比之下,近期国内玉米走势受丰收预期影响,走势则相对疲软,主力C1205合约目前离5月底的高点2479元/吨仍有约80元的距离。
近几年,市场炒作的焦点往往围绕着中国的需求,中国需要什么就涨什么。而2010年则是玉米中国需求的“元年”,中国开始成为玉米的净进口国。
今年7月,中国一次性订购了2100万蒲式耳(合53.34万吨)的美国玉米,比美国政府估计中国一年的收购量都要多。8月上旬,中国再次收购220万蒲式耳(5.59万吨)的美国玉米。
中期研究院农产品部研究员胡娇瑜对第一财经日报《财商》表示,2100万蒲式耳玉米的收购主要是因为供需缺口,这将直接用于补充国储。近期国储抛储量越来越小,对市场的调控能力越来越弱。国家急需掌握一部分粮源,在适当的时机投放,从而稳定玉米价格。如果从国内市场收购的话,会加大市场竞争,反而会推高玉米价格,因此选择从美国买入玉米。
东海期货农产品分析师姚序则表示:“2100万蒲式耳的玉米,相对于国内的用量并不大,但也算是一个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中国国内的玉米已经不能实现自给自足。以后供需还是会处于"紧平衡"状态。”
2009年,在玉米生长的关键期东北产区出现过一次干旱,国储抛了很多2008年收储的玉米来平抑玉米价格,当时公开数据是说减产10%。但是国泰君安期货分析师韩旭坤则认为:“实际数据可能不止这点,那时消耗的库存蛮大的。”
持同样观点的还有国投中谷期货高级研究员李佳男,他表示:“2009年玉米大概减产3000多万吨,当时产量约1.5亿吨。因此,2010年开始消化国储玉米,之前预期国储有4000多万吨玉米,2010年大概消化了3000多万吨储备。今年国储补库需要,收储了1000多万吨玉米,玉米储备约增至2000多万吨。但这个数量还是不够。”
部分深加工政策起反作用?
深加工是玉米需求增长的原因之一。目前玉米深加工产品主要有玉米淀粉、玉米蛋白粉、变性淀粉、玉米淀粉糖、玉米油、食用酒精、燃料乙醇、木糖醇等。
“从饮食的角度来讲,玉米深加工可以做成淀粉。随着淀粉产业链的延长,对玉米需求也随之增加。其中调料、淀粉糖,甚至可降解的玉米淀粉一次性餐具等。”韩旭坤说,特别是淀粉糖,随着糖价的上涨,糖尿病病人的日益增多,淀粉糖的需求也迅速提升。
今年玉米深加工生产糖的利润空间很大,淀粉糖的价格就在4000元/吨,糖的价格在7000元/吨。超额的利润吸引着厂商的进入,很多饮料企业都选择这个糖来替代。
不过李佳男提醒:“价差虽然很大,利润空间也很大,但是玉米对糖的替代是有限的。因为相对于玉米上亿吨的消费量,糖的消费仅1200万吨,能替代300万~500万吨已经不错了。”
为了粮食安全,国家出台了不少政策禁止深加工,防止它挤占粮食资源。在国家政策限制挤占了一定利润空间的情况下,生产需求依然很大。
胡娇瑜表示:“虽然国家一再限制,但是政策并未落实到位,要不然玉米消耗也不会这么大,今年余粮已经很少,也可能有一部分在贸易商的手里,目前表现出来的情况是供给特别紧张。”
永安期货研究院副院长丁丁则认为,一些限制政策可能反而促进了深加工的需求量。他列举了三个方面的例子证明这些政策并没有真正“拴住”玉米深加工。
首先是国家政策限制新的深加工企业上马。丁丁表示,有很多企业不是以玉米深加工的名义去申请项目,它们会以制药的名义进入深加工行业,因为制药也需要淀粉。
其次是环保政策门槛较低。目前来看,只要不是夫妻作坊,企业只要有一定规模,就能达到环保标准。这方面主要是污水处理的问题,现在河北有很多特别小型的淀粉加工厂,这些企业都符合标准。
最后是政策限制产能在10万吨以下的企业,而这反而促进了深加工的需求量,产能不到10万吨的企业都将产能扩建至10万吨以上,这个实际上增加了对玉米的需求。
猪肉上涨 饲料需求平稳增长
其实,对玉米的主要需求仍然来自饲料需求,该占比达到60%左右,然后才是玉米深加工的需求,以及食用需求。
这两年,因为生活水平提高,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对禽肉蛋的需求大幅增加。此外,由于去年以来猪肉价格的不断走强,提振了农民养殖的积极性,这对玉米需求也起到了较为积极的影响。
“规模化养殖,也是增加饲料需求的一方面原因,以前猪都是散养的,什么都喂(剩菜剩饭)。现在规模化养殖逐渐增多,饲料喂养的比例也逐渐增加,促使饲料需求提升。”韩旭坤说。
在丁丁看来,饲料需求的增长是刚性的,中国人口每年也在增长,因此对禽肉的消耗是刚性增长的过程。
受此影响,虽然今年国内外玉米的产量都有所提高,但是玉米的需求仍然处于“紧平衡”的状态。
对于增产预期,韩旭坤提醒投资者,现在不能仅仅用微观供需谈价格,还要从宏观角度,从资金流、通胀的角度以及市场的心理状态来考虑问题。近期,泰国大米也提高了收购价格。不仅要关注玉米产量,还要看小麦、大米等,它们之间会相互影响。她说:“产量提高只是从种植面积的角度来讲的,而最近美国那边天气并不是很好。”
玉米“变成”大豆需要个过程?
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大豆产量还是全球第一,年出口量上百万吨,而1995年以后,我国从国外进口的数量逐年递增,出口量则逐年递减。2002年我国进口大豆1394万吨,首次超过国内大豆产量,随后我国大豆定价权完全丧失,玉米会否走大豆的老路?
胡娇瑜认为有这个可能,但是不会像大豆那么严重,进程会相对减缓。“玉米和大豆还是有点区别,大豆用于生产油脂,我们国家是全球最大的油脂消费国,而且进口大豆很多是转基因的。”
“如果国家对于燃料乙醇大力发展,玉米深加工能形成大豆饲料一样的新产业链,那这种可能性就很大了。”韩旭坤表示,现在国家已经在限制玉米深加工产业链,因此这会是个缓慢的过程。如果连续丰产,库存积累起来的话,玉米的缺口并没有想象的那么恐怖。
“目前来看进口量和产量不是一个量级的,现在大豆国内产量太少了,进口大豆是国产的三四倍,这方面玉米和大豆区别很大。”李佳男认为,现在玉米正替代大豆的耕地,造成国际国内都是增产,因此判断今年还是保持200元区间的震荡。“国内玉米涨不上去的原因是小麦替代,现在由于价差,很多饲料厂不用玉米,用小麦,小麦的量是很充足的,国储有1亿吨小麦储备。所以玉米很难上去,除非整个饲料产业链出现质变,但是质变会很慢,现在确实都在规模化,但是这有个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