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储成交清淡产区购销遇冷
2010年12月,临储玉米竞价交易成交再度萎缩,东北产区成交率降至10%以下,关内跨省移库临储玉米每期成交量也只有10万吨左右,预计后期国家将对粮食竞价交易进行严格监控。
在临储玉米成交清淡的同时,产区玉米购销也陷入冷战期,东北和华北黄淮产区玉米收购均较11月明显降温,收购进度放缓,多种因素促成玉米收购市场不温不火的局面。当月东北产区中等玉米加工企业的主流收购价仍集中在1800~1900元/吨之间,河北南部贸易商集中在1900~1950元/吨之间,河南中部加工企业挂牌价在1950元/吨左右。进入2011年1月份后,销区需求可能有所升温,将会刺激玉米到站价走高,支撑产区收购价格继续高位运行。
补贴政策朦胧国企仍是主体
影响东北产区玉米收购的另一个因素就是补贴政策。市场传言东北玉米外运补贴已由70元/吨降至35元/吨,补贴对象仍是大型国企。虽然截至2010年12月仍未见相关文件出台,但市场人士普遍对此表示确定。目前东北产区收购价格和北方港口的价差较小,贸易利润空间有限,与国企享受补贴相比,中小贸易商缺乏竞争优势,陆续退市观望,只有大型贸易商和加工企业活跃在收购市场。
随着东北收购市场中国企的影响越来越大,加上部分央企直接控制的深加工企业,东北玉米的定价权实际上正逐步向央企转移。从国家调控的角度来讲,尽管作为调控砝码的国家临储玉米接近枯竭,中央储备玉米也已经开始轮出,但政府的调控能力并未减弱。随着2010年粮食市场各种给力的调控措施不断出台,如果再有“打招呼”、“共协商”的情况出现,大家也不必紧张,应对后期玉米价格上涨持理性的心理。
售粮进度减缓仍需消费给力
由于2010年新玉米上市后价格不断走高,再加上对通胀的预期,使得农民的惜售心理表现尤为明显,体现在收购市场中就是农民的售粮数量偏少,进度减缓。相关机构的调研显示,截至2010年12月底,东北产区玉米上市量仍然偏少,其中吉林省新粮上市量约占总量的23%,辽宁省新粮上市量占总量的37%,农民手中的余粮仍然较多。
另外,相关机构对2010年国内玉米产量仍然比较乐观,国家粮油信息中心将2010年中国玉米产量调高到17250万吨,较2009年增加853万吨,增幅为5.2%,这可能会给后期价格带来一定压力。由于春节前销区市场有补库需求,价格压力可能体现在节后,所以2011年消费需求可能直接决定市场价格的高低。
美元软原油强国际玉米价高
2010年12月份,美元高位震荡回落,同时原油价格冲高,并站上90美元/桶关口;同时受阿根廷天气利多影响,大豆、豆油、豆粕价格纷纷突破前期高点,带动国际玉米价格再创新高。截至12月31日,CBOT玉米3月合约收于629美分/蒲式耳。随着前期高点被突破,下一个关口将是650美分/蒲式耳,而在全球经济通胀的背景下,2011年玉米牛市或将持续。
另外据海关统计,2010年11月份我国玉米进口量为7.86万吨,1~11月份累计进口155.71万吨,进口玉米主要来自美国;11月份我国出口玉米8600吨,1~11月份累计出口12.06万吨,主要出口到朝鲜、韩国和日本。
展望2011年,从宏观经济角度来看,通胀预期仍在持续,总体物价水平上升态势不会改变,粮食价格想说下跌很难;从品种的供求关系来讲,2010年玉米进口量的突增或许不能证明中国已经成为玉米净进口国,但紧张的供需格局在今后几年仍会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