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经济从2009年跌跌撞撞地走出来,却在今年年初迎面撞上希腊债务危机。自此,以希腊债务危机为导火索的欧元区债务危机替代美国次债危机成为左右2010年全球商品期货市场价格走势的主要宏观经济因素。
纵观2010年,受欧元区债务危机影响,国内外大宗商品价格大幅波动。前三个季度,LME铜在6000—8000美元翻腾,并最终在多重因素推动下于四季度创出9400美元的历史新高;作为主要避险品种的纽约金价格在危机影响下一路攀升,自年初低点1100美元一路涨至日前1400美元的历史新高,涨幅高达27.3%;CBOT农产品以大豆期货指数价格为例,前三季度在900—1050美分/蒲式耳振荡,9月份以来大幅上扬至当前的1360美分/蒲式耳一线,全年价格自年初低点涨幅为51.1%。
国内市场上,相关品种价格同样于年底上冲至年内高点。沪铜价格指数从51000元左右涨至当前的69500元一线,涨幅为36.3%;连豆价格指数从3750—4100元的振荡区间上涨至当前的4450元;郑棉价格指数从15500—17500元盘整区间上涨至当前的27500元一线,涨幅为77.4%。
此外,随着股指期货的上市,今年市场行情显示出商品、金融汇集一体的特征,宏观经济走势对于商品价格影响明显。
欧债危机贯穿全年,衰退、复苏竞相登台
2009年12月8日全球三大评级机构之一的惠誉宣布,将希腊主权信用评级由“A-”降为“BBB+”,前景展望为负面,这是希腊主权信用级别在过去10年中首次跌落到A级以下。受此影响,全球商品期货市场在2010年初大幅下跌,除了黄金之外,基本金属、能源、农产品均出现10%以上的跌幅。宏观经济走势成为影响全球商品期货价格的决定因素。
同时,针对2010年全球和国内经济运行形势,中国政府在2009年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的基础上,设定2010年全年新增信贷投放额度为7.5万亿元。而美国在面临国内高失业率、低经济增速之难题时,同样延续了金融危机以来的超低利率水平的政策,弱势美元开始从美国走向全球。全球两大经济体共同刺激经济,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自年初大跌中逐步走高,铜、黄金、原油等品种在4月份率先创出年内高点。
4月27日,标准普尔将希腊主权信用评级调低至“垃圾级”,同时将西班牙、葡萄牙等国家长期主权债信用评级再次下调,并列入负向观察。这引起市场对于全球经济复苏形势可能恶化的进一步担忧,全球经济二次探底论一时间甚嚣尘上。受此影响,国际金融市场相关指数连续重挫,道琼斯工业指数自4月中旬的11200点一路下跌至7月初的9800点一线,跌幅高达12.5%。同期,国内沪深300价格指数自4月中旬的3400点一线一路跌至7月初的2600点附近,跌幅达23.5%,几乎是道琼斯指数同期跌幅的一倍。
8月初,为刺激经济增长,美国GDP二季度初步增长为2.4%的数据一出台,美联储即宣布把所持有的机构债和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到期后的回笼资金再投资用于购买国债,以确保其购买的证券总规模保持在当前的水平不变,这实际上间接宣布美联储已经放弃市场预期的货币紧缩政策。受此影响,全球商品价格全线上涨,代表全球商品一揽子价格的CRB指数自8月底的260点一线一路上涨至当前的330点附近,涨幅高达27%。
宽松货币政策出台,全球商品价格“扶摇直上”
尽管全球商品价格已经全面回升并连续创出年内高点,但在11月3日,美联储还是宣布推出了第二轮定量宽松货币政策:到2011年5月底以前购买6000亿美元的美国长期国债,以进一步刺激美国经济复苏。由此,全球商品价格再获上涨动力,自9月份以来的波澜壮阔的上涨走势得以加强和延续。
美联储宽松货币政策的出台同样对中国经济发展造成影响。在连续三个季度的大批量货币投放和国家刺激出口、拉动内需等政策措施陆续实施之后,尤其是在全球美元泛滥和人民币升值的背景下,国内通胀预期加剧,11月份CPI同比上涨5.1%,创出28个月以来的新高。
从“宽松”到“稳健”,时至年末,货币政策明确转向,对国内商品价格压制作用已经显现。“货币政策外松内紧”、“商品价格外强内弱”的格局预计将贯穿2011年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