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国务院的重磅组合调控下,农产品市场连日来略有降温。
对此,中国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与技术室主任张照新认为,相关调控政策的出台,将有助于抑制物价尤其是农产品价格上涨的势头,而对个别种类的农产品来说,比如成熟期较短的蔬菜,价格会因调控而出现下滑。
今年以来,各类农产品价格涨势凶猛。10月份食品类价格同比上涨10.1%,为CPI上涨4.4%贡献了74%,此背后有着多重原因。
游资炒作过热
在11月20日举行的中国宏观经济论坛上,全国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副主任、民建中央副主席辜胜阻称,他在调研中了解到,有的企业家做实体经济,用几千万的资产,一年下来才挣了几十万,但他的亲属去年搞各种炒作投机,用几十万元资本金赚了上千万。
资本炒作使得一些农产品价格短短几个月就不断翻番。云南糖价可谓是逐月上涨,8月才4000元一吨,9月已达5000元,11月将近8000元。
面对今年农产品价格的迅速上涨,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刘元春表示:“这种资本化的取向直接导致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有强烈的杠杆效应和新闻效应,价格上涨一点点就会马上引起暴涨,从而带来市场的恐慌,使原本供求平衡的市场变得严重不平衡了。”
同时,刘元春认为今年农产品市场形势呈现出新的特点,市场价格推动收购价格,而不是以往收购价格推动市场价格;国内粮食价格开始逐步与国际价格拉平,而不是以往国际价格高于国内价格;并且目前农产品中间商不缺钱,改变了以往中间商依赖银行贷款的局面;新粮上市反而引起价格上涨,改变了以往新粮上市打压或稳定农产品价格的调整模式。
面对此种情况,中国银监会11月23日下发《关于加大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信贷资金支持力度的紧急通知》,要求各地银行业监管部门切实加强对银行业金融机构信贷投向的监管,加强涉农信贷资金用途管控,严肃查处信贷资金挪用于农产品炒作、囤积居奇、哄抬物价等违规行为,抑制不合理信贷资金需求。
但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所长李国祥提醒,政府出手调控物价虽然有其合理性和必要性,但必须尊重市场规律,就农产品价格而言,大涨或者大跌都是不利的,政府应该学会把握调控的力度和节奏,求得平衡。
此外,有分析人士认为,今年农产品出现集体大牛市,主要是由货币供应宽松造成的,调整货币政策是调控农产品价格的更为根本的手段。
“在采取行政手段稳定价格的同时,央行两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行为,表明央行运用数量工具和价格工具回收流动性、控制通胀的决心。”中邮证券宏观研究员邱云波认为,后期更要把握好货币政策工具使用的方式、力度和时机,继续加强和改善流动性管理,并灵活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货币信贷适度增长,有效管理社会通胀预期。
同时,中国人民大学宏观经济研究课题组建议,2011年要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建议将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率提高150~200个基点,同时继续适度加息,并将广义货币发行增速保持在17%,新增信贷规模为7万~7.5万亿元。
辜胜阻则补充道,在加息的同时,还需要对实体企业进行减税,因为现在实体企业成本居高不下,资金缺乏,一些制造业企业利润率只有1%~2%。在减税的情况下,可以增加游资进入到实体经济之中。
急需加强流通体制改革
对于近日农产品回落的形势,李国祥认为,农产品价格在年内出现拐点的可能性极小,但上涨空间会逐步缩小。
对此,中国国际经济交流发展中心研究部研究员张永军分析说:“由于蔬菜价格上涨的惯性系数比较小,一般蔬菜价格周期为两个月,之后很容易平抑。而粮食、肉类价格的系数就比较大,一般要8个月才能完全平抑。”
一些专家表示,虽然现在农产品在国家政策“组合拳”下开始回落,但很有必要根治农产品生产与流通环节上存在的问题。
目前,多数农产品生产企业广泛采用的一种生产模式是:公司+农户+基地,但随着各大城市外延式的扩张及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周边农用地的减少及土地价格的增高成为随之衍生的现象,而这正是农产品价格上涨的一个推手。
“变单家独户的生产为集中种植会节约一些种植成本,比如因为量大,购买农用物资会便宜了,但是这几年土地价格涨得太快,一下子把成本抬高了。”一位业内人士表示。
此外,随着中国农产品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制约农业发展的因素已从生产领域转移到流通领域。
据了解,中国农产品流通一直存在的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并未得到有效改善,目前大部分农产品流通仍以传统模式为主,中间环节过多。
“农产品在流通过程中损失很大,目前采摘后平均损耗率高达25%~30%,每年这种经济损失超过1000亿元。”一位农业部门工作人员透露。
所以,从中长期来看,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农业流通体制的改革,使农业生产适应城市化和工业化加速的需求显得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