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内市场 » 正文

二〇一〇年第三季度玉米市场分析报告

  作者: 来源: 日期:2010-10-20  
     第三季度,国内玉米市场价格稳中略有小幅波动。其中7、8月份国内玉米价格整体止跌企稳,部分港口及销区反弹明显。9月份,国家政策调控力度持续加大,东北地区国储玉米拍卖成交价、量创下年内低点。同时,今年新粮丰收预期增强,加上关内产区新季玉米陆续上市,国内玉米市场供应形势有所改善,玉米价格稳中有落。而国际玉米价格则持续飙升,并一度创下年内新高。现对2010年第三季度国内玉米市场分析报告如下:

    一、三季度国内玉米市场行情回顾

    7月份,国内玉米市场价格整体平稳,局部地区出现反弹。7月中上旬,在中央储备玉米拍卖价格大幅回升、国内畜禽养殖效益进一步好转及优质玉米市场流通数量有限等因素推动下,国内玉米价格止跌企稳,部分地区反弹。7月中旬,我省部分县(市)玉米收购价格(单位:元/公斤,下同)为1.75-1.84,其中:榆树1.82,吉林1.80,四平1.75,分别比6月末上涨0.02、0.02、0.01;我省二等玉米出库价格(单位:元/吨,下同)为1880,黑龙江1860,辽宁1920,持平;大连港口1960,持平;销区广东2080,上涨80;福建2060,上海2100,持平。7月下旬,随着市场主体对后市看好信心有所恢复,国内玉米价格继续保持强势运行。

    8月份,国内玉米市场价格呈现稳步上涨态势。究其原因:一是临储玉米持续投放市场,成交量、价仍然保持较高水平;二是国内畜禽养殖效益好转,养殖户补栏积极刺激饲料玉米消费量恢复性增长;三是优质玉米所占比重不断下降,好粮供应趋紧预期明显增强;四是极端天气频繁出现引发市场主体对作物生长受到影响的担忧持续加剧;五是全球粮食库存趋紧,小麦、玉米市场相继出现“疯涨”行情,国内玉米市场受到提振。8月末,我省部分县(市)玉米收购价格为1.75-1.86,其中:榆树1.82,吉林1.83,四平1.86,分别比7月末上涨0.02、0.03、0.06;我省二等玉米出库价1860,黑龙江1840,辽宁1890,上涨20、40、10;大连港口2020,上涨30;销区广东2100,福建2120,上海2100,上涨30、60、20。

    9月份,正值新陈玉米季节性交替时期,国内玉米市场多空因素并存,玉米价格整体稳中有落。一方面,国家政策调控力度加大,临储玉米交易细则不断修改,参与竞拍企业受到限制,临储玉米拍卖成交价、量创下年内最低水平;另一方面,国内玉米库存充足及新粮丰产预期增强使短期市场看涨预期减弱,购销双方观望心理加重,拖累局部地区玉米价格走弱。9月末,我省二等玉米出库价格为1860,黑龙江1840,分别与8月末持平,辽宁1880,下跌10;大连港口2000,下跌20;销区广东2090,福建2100,上海2080,下跌10、20、30。总的来看,相对今年二季度玉米价格先扬后抑行情,三季度国内玉米价格则以稳为主,小幅波动为辅。

    

    二、影响三季度国内玉米市场走势的因素

    (一)政策因素

    玉米拍卖活动持续展开,政策调控力度不断加大。自今年4月至今,由于市场优质粮源数量逐渐减少,政策性玉米拍卖一度成为国内玉米市场主要供货渠道,为缓解市场粮源紧张局面起到积极作用。但国家对粮食市场的政策调控力度始终有增无减,相关部门一再修改临储玉米交易细则,不断调整对参与拍卖企业的资格认定。一方面进一步限制了参与企业的数量,避免了中间环节过多囤粮,显示出国家调控粮价的决心;另一方面,资格认定的限制使玉米有效流出减少,加重市场对于国储玉米库存偏紧预期。受此影响,8月底至9月份的临储玉米拍卖成交价格直线回落。其中8月31日举行的东北临储玉米拍卖成交均价降至1618元/吨,较高点时的1759元/吨下跌141元/吨,跌幅达8%,创下年内低点,一定程度上缓和市场主体对玉米价格看涨预期。政策调控起到预期效果,国内玉米价格趋于平稳。

    (二)市场供求因素

    产区购销市场略显清淡,基本处于有价无市局面。三季度以来,东北产区玉米市场购销活动略显清淡,“有价无市”局面逐渐形成。究其原因,一方面农户手中余粮所剩无几,特别是优质粮源数量十分有限,市场观望情绪较为浓厚;另一方面,东北大部分深加工企业库存充足,继续采购意愿不强,玉米收购价格保持平稳,基本有价无市,且个别企业停止收购。此外,贸易商手中库存远低于常年水平,玉米购销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国内生猪价格持续上涨,饲用玉米消费受到提振。自今年4月初国家启动中央储备冻肉收储政策以来,国内大部分地区生猪价格持续下跌势头得到遏制,并出现明显回升。特别是6月末第五批竞价收储冻猪肉政策公布后,全国生猪收购价格以每天1%的幅度持续上涨,基本上每头自繁自养生猪处于正利润运行。进入9月份后,随着天气逐渐转凉及“双节”临近,生猪价格迅速回升,肉类禽蛋需求量进一步增加,进而对饲用玉米消费起到一定提振作用。

    (三)天气因素

    异常天气“轮番登场”,对市场心理层面形成影响。近年来,天气的异常变化备受瞩目,而今年我国天气气候极端异常。从春季低温到夏季高温,再到7月份以来的各地洪灾,极端气象灾害多发重发。春季低温天气虽然导致播种延迟,但由于播种之后天气适宜,玉米生长较快,弥补了前期不足。7月份,东北部分地区出现暴雨天气,但洪涝灾害并未集中在玉米主产区,对于全局影响不大。8、9月份天气情况好转,光照充足,且早霜影响十分有限,玉米总体长势良好,丰收预期增强。因此,异常天气变化除为市场提供炒作题材之外,更多影响仅限于心理层面。

    (四)通胀因素

    通胀压力较大,提升市场看涨预期。宏观经济走势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粮食市场走势。9月11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8月份宏观经济数据,在农产品价格上涨的推动下,再加上“翘尾因素”影响,8月份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3.5%,创出近两年新高。通胀压力较大在心理层面上提升市场主体对粮价的看涨预期。

    (五)国际市场

    国际玉米价格持续飙升,创下近两年来新高。三季度,国际玉米价格持续飙升,并一举突破5美元/蒲式耳,创下近两年来最高水平。截至9月27日,美国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BOT)玉米期货价格为5.22美元/蒲式耳(折合人民币1400元/吨),比7月初上涨40%,美国墨西哥湾港口3号黄玉米平均离岸价230美元/吨(折合人民币1567元/吨),上涨44%。究其原因:一是今年世界小麦主产国遭遇旱灾导致全球小麦预期减产,小麦价格率先大幅上涨,并带动玉米、大豆等农产品价格全面上涨;二是美国玉米库存消费比跌至15年以来低点,对玉米价格有所支撑;三是美元持续走弱、原油价格走强也成为市场利好因素。

    国内外玉米价差扩大,进口玉米已无成本优势。随着国际玉米价格持续上涨,美国玉米至中国的进口成本也“水涨船高”,进口玉米成本优势逐渐削弱。截至9月28日,12月交货的美国2号黄玉米FOB价格为235美元/吨,合人民币1575元/吨;到中国口岸完税后总成本约为2350元/吨,比去年同期涨547元/吨。而同日我国广东港内东北玉米成交价2080元/吨,价差为270元/吨。随着玉米进口成本大幅提升,美国玉米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的价格优势将不复存在,不仅无法对国内玉米市场形成明显冲击,还将在一定程度上支撑国内玉米价格。

    三、后期国内玉米市场形势展望

    展望后市,国内玉米市场虽然多空因素并存,但利多因素仍占据主导。一方面,今年国内玉米播种面积增加,产量有望获得丰收。随着产区新季玉米陆续上市,季节性供给压力将不容忽视,国内玉米价格不具备大幅上涨条件;另一方面,新玉米开秤价格高开、市场主体入市较为积极、农户惜售心理较重、饲料消费继续稳定增长等因素均对玉米市场构成支撑。

    (一)播种面积增加,我国玉米有望获得丰收。据有关部门统计,今年国内玉米播种面积3056万公顷,比去年增加10万公顷,增幅0.3%。其中:我省玉米播种面积4656万亩,增加46万亩;黑龙江省7500万亩左右,增加200万亩;辽宁省4415.4万亩,增加10万亩。虽然今年春季持续低温,东北地区春播推迟,令市场担忧玉米生长将受到不利影响。但夏季气温高,雨水充足,弥补了前期不足,玉米长势良好,市场重新燃起新年度玉米增产预期。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预测,2010年全国玉米产量1.69亿吨,比去年增加503万吨。美国农业部预计我国玉米产量为1.68亿吨。其它相关机构对于我国今年玉米丰产预期也较为强烈,保守估计我国今年玉米产量将会达到1.60-1.65亿吨左右。今年国内玉米有望获得丰收,新粮上市后国内供需偏紧格局有望得到改善,不支持玉米价格大幅上涨。

    (二)新玉米开秤价格暴涨,市场主体入市积极。今年中秋节前夕,华北黄淮地区新玉米陆续收获并少量上市,但并未引起市场价格明显波动。而随着国庆长假结束,关内产区玉米全部进入收获期,农民收割进度不断加快,收获区域由南向北快速扩大,新玉米上市数量开始增加。从目前关内产区玉米收购情况来看,今年开秤价格远高于去年。据了解,山西运城新玉米收购价每吨(下同)为1820元,比去年同期涨120-140元;山东淄博收购价1920-1940元,上涨200元;河南南阳收购价1880元,上涨150-200元。与此同时,东北地区新玉米收获上市进度明显加快,部分地区新粮收购已经展开,且开秤价同比大涨。目前我省榆树玉米棒子开秤价每吨(下同)在1060元,水分30%,比去年同期高出200-220元;黑龙江青冈地区玉米棒子收购价800元,水分35%-36%,比去年同期高开100-140元。此外,东北部分玉米深加工企业也不甘落后,我省松原赛力事达公司于9月29日正式挂牌收购新玉米,价格暂定1750元,水分14%,1比1.2折扣。去年同期赛力事达开秤价格1480元,水分14%。据了解,目前很多关内企业前往东北租库,做好采购新玉米的相关准备工作。贸易主体普遍看好后市,采购积极性相对较高。综合来看,在多方主体积极入市收购的情况下,今年玉米市场收购竞争将更加激烈。

    (三)农民种植成本增加,惜售心理加重。今年春季低温冷害导致农民种植玉米的成本较往年增加,播种延迟致使不少地区二次补苗,种子费用有所增加。据了解,今年黑龙江玉米种植成本约为301元/亩,较去年的286元/亩上涨15元。因此,即使今年玉米获得丰收,但种植成本高于往年,也将引发农民的惜售情绪。同时,今年国内粮食收购价格整体高于去年,水稻、小麦价格上涨亦给玉米市场带来一定支撑,农民“卖跌不卖涨”的心理将更为严重。农民对今年秋粮收购政策及粮食价格期望值较高,其惜售心理对玉米市场影响将比往年更加明显。

    (四)饲料消费稳定增长,将对玉米价格形成支撑。9月份以来,在国内部分地区生猪上市供应放缓以及气温下降对于肉品消费的带动下,国内生猪价格再次上行。同时,前期疫情导致部分地区生猪存栏相对偏低的现象,在后期将继续对猪市形成一定支撑。生猪市场继续走高将带动其他养殖市场,尤其是四季度养殖旺季即将到来。因此,下半年国内养殖行情预计要好于上半年,饲料市场也将继续保持稳定增长态势,将对玉米、豆粕等原料消费形成支撑。

    (五)国际玉米价格仍存上涨空间。据美国农业部预测,2010/2011年度全球玉米产量为8.2607亿吨,比上年增加1510万吨;消费量预计为8.295亿吨,增加950万吨;期末库存预计为1.3556亿吨,减少343万吨。其中:2010/2011年度美国玉米产量为3.3427亿吨,增加126万吨;消费量预计为2.8805亿吨,减少216万吨;期末库存预计为2835万吨,减少291万吨;库存消费比降至8.3%,是自1995年以来的最低水平。同时,由于需求旺盛,美国玉米出口势头强劲,预计后期国际玉米价格仍存上涨空间。国际粮食市场偏强给我国玉米市场提供了一个利多环境,但就目前来看,我国仍然实行玉米进出口配额制,由于玉米进口量较小,国际市场对国内玉米的实质影响相对有限。

    综上所述,预计随着新粮上市,季节性供给压力将日渐增强,短期国内玉米价格仍将面临高位回落压力。但考虑到新粮收购价格同比高开、农户惜售明显及多元主体入市积极等诸多利好因素支撑,中长期来看,国内玉米价格重心仍有望上移。今后一段时间内,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农户售粮节奏及国际市场行情变化都将直接或间接影响我国玉米市场价格走势,特别今年玉米收购政策又将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且今年收购价格的高低也将成为2010/11年度国内玉米价格走势的风向标。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