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升值助推农产品系统性上涨
国际市场上,在天气及库存等因素炒作下,农产品轮番上涨,7月初CBOT的小麦、近期CBOT的玉米、大豆等农产品都大幅上涨。我国是大豆的主要进口国,对外依存度达80%以上,目前玉米也由净出口国变成净进口国。在人民币大幅升值的背景下,我国将在进口大豆、玉米中收益,国外企业不可能坐视不管,推高农产品价格或是他们的措施之一。从某种程度上讲,人民币的升值助推了农产品的系统性上涨。自9月1日以来,人民币大幅升值,从9月2日人民币对美元最高点6.8163,到9月17日人民币对美元最低点6.7180,累计升值达983个基点,升值幅度达1.44%。随着美国国会众议院筹款委员会举行听证会讨论人民币汇率问题的结束,预计人民币升值将告一段落。
美玉米即将上市,季节性压力显现
2010年6月以来,美国玉米作物生长优良率一直保持良好的状况,截至目前仍然保持在70的高位,仅次于2004年的最高水平,与2009年水平相当。根据美国农业部9月份报告显示,美国玉米单产均值为162.5蒲式耳,较上月预测下调2.5蒲式耳;预测2010/2011年度美国玉米产量为131.6亿蒲式耳,较上月预测下调2.05亿蒲式耳,仍为创纪录水平。价格上涨导致饲用需求量及调整用量减少,本月预测美国2010/2011年度国内玉米需求量下调1亿蒲式耳;预测美国玉米结转库存下降至11.1亿蒲式耳,较上月预测减少1.96亿蒲式耳,这将是2003/2004年度以来的最低水平,而库存消费比将降至1995/1996年度以来的最低水平;预测农场季节平均价格为4—4.8美元/蒲式耳,上月预测值为3.5—4.1美元。
国内玉米丰收将对期价形成压力
国家粮食局副局长曾丽瑛日前在大连举行的第四届国际玉米产业大会上表示,“尽管东北部分玉米主产区遭遇水灾,但我国今年玉米丰收增产已成定局。”
今年全国夏粮总产量达2462亿斤,比上年减产8亿斤,仍是历史上第三个高产年。尽管秋粮生产还存在一些不确定性,但仍有望获得好收成。我国东北地区玉米生长状态良好,7月的涝灾对东北部分地区玉米生长发育造成不利影响,但玉米实现恢复性增产的可能性很大。2009年我国玉米总产量为3297亿斤,总消费量为2967亿斤,比2008年增加78亿斤,产大于需。今年国内玉米价格经历了上涨—回落—再上涨的过程,8月份以来,大连、锦州等北方港口玉米平仓价格均超过每吨2000元,广东玉米价格接近每吨2100元。从全球几个玉米主产国生产情况看,今年玉米很可能获得丰收,并不支持玉米价格大幅度上涨。
养殖效益保持良好,饲料消费需求保持平稳
临近9月末,中大猪存栏比例逐步上升,目前国内多数地区200斤左右大猪存栏比例已回升至30%—40%,供应量增长令近日国内猪价延续振荡回落的运行格局。目前国内生猪均价已由7月末的6.2—7元/斤下降至6—6.5元/斤,而养殖户盈利区间也由此前的普遍200元/头以上(除南方部分地区),降至目前50—200元/头的盈利水平。另外,前期国家连续数次收储冻猪肉,猪肉一般有4个月保质期限制,收储冻猪肉也有轮储压力,后期养殖市场会相对平稳。
国储拍卖成交下降,现货市场观望情绪浓厚
国储临时存储(含中央储备)玉米9月14日的拍卖成交率下降至13.53%,这也是继前一周创出新低后继续表现低迷。玉米拍卖成交下降,与以下几方面因素有关:首先,粮食年度接近尾声,多数企业备库结束,本身采购意愿降低。其次,国家加强了对参与拍卖企业的资格审核,这使得参与竞价的企业数量有所减少。最后,新玉米即将上市,且产量前景看好,也使得拍卖对企业的吸引力下降。国储玉米拍卖成交率下降,反映出市场上存在日益突出的观望情绪。
玉米与大豆比价偏高,跨品种套利交易或抑制玉米价格上涨
玉米和大豆在生产和用途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一般玉米产量约为大豆产量的两倍,同时玉米和大豆都可以作为饲料,具有很强的替代性,因此在价格表现形式上相关性很强。目前国内大豆与玉米的比价约为1.95,在目前情况下,跨品种套利资金或选择买大豆、抛玉米策略,从而抑制玉米上涨空间。
综合而言,在国内宏观面通胀压力之下,玉米大幅上涨必然会进一步增加通胀压力,政府就会加大市场的调控力度。随着新玉米上市日期的临近,市场供应将充足,期价将因此承压。在基本面并不支持玉米大幅快速上涨的背景下,玉米生产企业可以在期价上冲2150元/吨时分批在期货市场卖出玉米期货合约以达到锁定利润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