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内市场 » 正文

费忠海:玉米贸易格局新变化及原因

  作者: 来源: 日期:2010-09-16  
 金融界网站9月15日讯今天,“第四届国际玉米产业大会”在大连举行,与会者共同分享全球宏观经济走势,研判玉米市场价格走势,探讨产业未来发展的机遇和对策,寻求企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中粮粮油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运营风险管理部总经理费忠海先生作了精彩演讲。

    费忠海:

     中国玉米贸易格局最新变化及其内在原因

    中国玉米贸易的基本格局。玉米贸易作为连接玉米产与需之间的桥梁,存在三种类型,参与主体差异明显、且不断分化;贸易规模以产区贸易最大,跨区贸易次之,进出口贸易量年度间很不稳定,但历史上以出口为主。农村流通主要是以东北四省区比较为代表性的,产区贸易是连接农户与产区深加工企业、饲料厂及其他各种用户(包括进入中央和地方储备)的桥梁,平衡农户分散生产与用户集中需求和玉米季节生产与用户常年需求之间的时空矛盾。通常以所有权转移为主,原则上不参与玉米的存储与流通。

    跨区贸易是连接产区玉米与销区饲料厂、东北玉米与黄淮海深加工企业和饲料厂的桥梁,满足饲料厂和深加工企业持续稳定的需求。目前形成了多种主体参与贸易的形势。

   进出口贸易平衡国内玉米供求矛盾,政策性强,受国内外市场和政策的双重影响,很不确定;贸易主体逐步增加。1995-2003年,是玉米的出口主体通过政府的补贴来减少出口,我国的进出口受到了国内外玉米产量的影响。2000年以后,玉米的产量增高,出口成了一个问题。今年我们开始进口玉米,我们的进出口政策主要是根据国内供需状况来不断调整。

    中国玉米贸易格局的最新变化

    过去30年中国玉米贸易格局一直处于渐进式调整之中,但2010年跨区贸易和进出口贸易两个方面的格局同时出现质的变化。

     大型贸易商主导跨区贸易:上半年中粮、中纺、华粮销售东北玉米到南方市场约900万吨,约占同期东北到南方市场玉米比重的45%,比上年提高约25个百分点。广东市场港口运入480万吨散装玉米,中粮、中纺、华粮销售约300万吨,约占70%;去年全年3家仅销售260万吨,约占30%。第二个质的变化,是中国在2010年开始进口玉米,大家预测当中的中国玉米进口局面终于出现了。1-8月份已到货进口约60万吨;现已订货、并将陆续到货进口约70万吨;全年预计150万吨。

     跨区贸易向大型贸易商集中符合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既是跨区贸易业务的客观要求,也是玉米用户的需要,还是大型贸易商强化自身能力建设的必然结果。玉米跨区贸易的规模大,对资金的需求量很大,交易的成本很大,资金要求多,整合能力强,业务规模大,关键节点多。用户需要不仅需要提供良好的信息服务,还要保障良好的价格。贸易商不仅要提供结算的优惠,还要满足市场的信誉。大型的贸易商不断的强化自身的核心竞争能力,包括了加强期货套保能力,期货与现货的结合能力,信息收集与研判能力,客户导向经营模式,低成本系统整合,建立了品牌保障与信誉。

     托市政策促成跨区贸易向大贸易商集中。托市政策充分体现邓小平同志“摸着石头过河”的务实改革与灵活调整的精神实质,是政府调控玉米市场的创新和有效举措,符合市场运行规律,同时客观上促成玉米跨区贸易向大型贸易商集中。

     玉米的出口向进口转变,有内在的根本原因,过去10多年饲料业和深加工业成长带动玉米需求扩大,超过产量增速;2010年饲料业和深加工业进一步发展,加上玉米生产波动,导致缺口;未来这种缺口会进一步扩大,季节性进口逐步常态化。也就是说,这是政府与企业的一个分歧,2009年饲料用量是增加2000万吨,2010年预计增加1000万吨,数量跟正常相比,还是有很大的差距,我认为我们的供给数量存在很大的偏差。

    这也是说,国家相关政策只是推延转眼的时点。玉米深加工、进出口和托市收购等政策,有效保障玉米产业稳定健康发展,但没有消除拉动玉米产业成长的内在动力;政策推迟玉米由出口向进口转变的时点,同时使得这种转变更加健康、坚实。需要明确的是,这些政策并没有阻碍内在成长的动力,由出口转向进口的实力也变得更加坚实。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