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独家视点 » 正文

粮价上涨引出科技增产新命题

  作者: 来源: 日期:2010-09-09  
     观察人士指出,一埯多株玉米栽培新技术及其延伸出来的新的农业经营模式,可谓民间力量对国家所倡导的农业发展新方向的自发呼应。这项新技术如得到大面积推广,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将是巨大的。它不仅将使农业增产,农民增收,而且对耕地的高效利用,对农业集约化、规模化程度的提高,对农业经营模式的进一步现代化以及对促进国家粮食安全和长期困扰经济的粮价问题的解决,将产生深远的影响与意义。

    一段时期以来,特别是今年以来,粮食价格持续上涨,成为从百姓到高层广泛注目的问题。观察家们指出,面对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大国,面对工业生产对粮食的不断需求,面对通货膨胀的压力,依靠科技进步,大力推广现代农业新技术,提高粮食产量,将是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粮食安全和粮价上涨问题的必由之路。

     粮食安全需建立长效机制

    最近,国内农产品价格出现接力式上涨:先是绿豆、大蒜、生姜等小宗农产品价格飙升,再是小麦、玉米、水稻等粮食价格较快上涨。对于新一轮粮价走高,各方人士普遍认为这是气候异常、自然灾害频仍、水利设施脆弱、耕地的减少、粮食价格偏低以及海外一些国家粮食减产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并提出了解决粮食价格上涨的各种对策。

    中国是一个占世界总人口1/5的大国,相较于其他国家,粮食安全尤显重要和突出,而诸多制约因素令人担忧。人口不断增加,可耕土地却呈下降趋势。从长远看,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耕地减少的趋势仍难以扭转。国家粮食局局长聂振邦公开表示,我国粮食播种面积继续扩大的余地较小。

    保护耕地、减灾防灾、健全市场体系、强化价格监管等,无疑都是解决粮食安全问题的良策。不过,有识之士进一步表示,充分认识农业科技进步的意义,大力开发和推广农业高新技术,才能为解决粮食问题提供厚实的支撑力,才能建立粮食安全的长效机制。

    根据有关研究,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已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15%提高到2007年的48%,而科技进步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则更为突出。1984-2007年间,生产技术进步对单产增长的贡献份额,早稻和中籼稻分别为70.6%和71.8%,玉米和晚稻约为60%,小麦和粳稻分别为42.1%和44%。

    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翟虎渠今年在《求是》杂志发表的《科技进步:粮食增产的重要支撑》一文中指出,我国推进农业发展的实践表明,在构成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主要生产要素中,科技发挥了基础性和关键性的作用。农业科技的创新和进步有力地保障了我国粮食的有效供给。他同时指出,这些年来虽然我国农业科技取得了重大成就,但整体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科技支撑能力还不强。

    翟虎渠强调,随着人口刚性增长、城镇化加快和城乡居民收入增加,全社会对粮食的需求不断增大;与此同时,我国耕地面积不断减少,耕地质量下降,以现有耕地面积保证我国粮食安全的难度加大。在这种情况下,增加粮食产量将主要依靠提高单产,而提高单产的关键是要依靠科技进步。

    农业新技术的魅力

    对于中国的农民来说,虽然受观念和文化的限制,对新事物的接受存在障碍,但中国农民却是最讲实效的,能给他们带来实惠的农业新技术,就能很快得到他们认可。近日在河北肃宁县举行的“一埯多株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现场观摩会”上,既让人们真切感受了农民这“可爱”的一面,更使人们看到了农业新技术的神奇。

    在邵庄乡于高口村,村民苗吉祥称,他今年5月采用一埯(穴)多株玉米栽培技术,每亩玉米株数由原来的3800-4000株,增加到6000-6200株;每亩玉米产量达1800斤,比原来每亩产量1000斤左右增加了800斤左右,每亩增加了500-600元收益。他禁不住兴奋地说:“我家6亩多玉米田都采取了这种栽培技术,这一年下来会多收入3000-4000元”。

    在桑园乡桑园村,村民刘汝军的采用一埯多株技术的夏玉米地长势喜人,丰收在望。他指着邻居刘祥顺的以原来方式种植的玉米地说:“你们看,我的地和刘祥顺的地长势看不出有什么差别,但我每亩地比他多了大约2000株,肯定比他的增产多了”!记者打听刘祥顺对刘汝军用新技术种植玉米有什么看法时,刘汝军说:“他当时不敢相信多株玉米技术就没有种,等多株玉米长成了,他说明年也要这么种。”

    当然,对于农民的教育,还要有政府相关部门机构的组织、宣传与引导。肃宁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高级农技师张更臣说,这项技术开始推广时农户一般不敢相信,多持观望态度。针对农户的顾虑,我们将此栽培技术的流程、要求和管理方法耐心向农户讲解,并且农业局全程服务,每个村配一名农技师,随时解答农户问题。就这样,由于给农民带来了显著的增产收益,我们今年第一年就推广了1万多亩地。

    肃宁县农业局副局长吴崇科认为,一埯多株玉米高产栽培技术是将原来玉米生产由粗放式向科学化发展。今年一埯多株玉米高产栽培技术在部分乡村试行后,很快口口相传,很多乡村纷纷要求推广,到现在为止的初步统计,明年全县这种玉米栽培新技术将大约扩大到10万亩。我们要继续加大力度,让这项利国利民的新技术得到广泛推广。远道从献县、饶阳县等地赶来参加现场观摩会的代表也对这种玉米栽培新技术大加赞扬,表示明年将进一步扩大种植面积。

    玉米主产区推行栽培新技术

    在中国的三大粮食主产品水稻、玉米、小麦中,水稻以袁隆平发明的杂交水稻技术实现了大幅度的增产,在为中国乃至世界解决粮食问题上做出了世人皆知的杰出贡献。在杂交水稻的高产似乎到达一定程度的技术顶峰后,作为第二大粮食作物的玉米的增产新技术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

    应该说,玉米“一埯(穴)多株”高产栽培技术就是这样应运而生的。

    据了解,我国玉米栽培在经过了肥料工业技术革命和杂交种业技术革命后,许多专家学者试图利用各种模式再次提高玉米单产,但收效甚微。于占清经过10年探索与试验,终于发明了玉米“一埯(穴)多株”高产栽培技术,并于2008年正式获得国家专利。据了解,这种玉米新技术改变了传统单株种植模式,在一穴里种植三株以上玉米,亩保株数6000株左右,比传统栽培方法多2000株左右,它采用专用的播种机、良种、肥料和调节剂,科学合理的行距和穴距把玉米地通风透光调整到最佳的合理状态,在株数增加的同时,提高抗倒伏能力,不但超高产而且稳定,产量增幅一般在20%-50%甚至更多。这一可望为国家粮食安全和农民增产增收带来革命性变化的农业重大技术发明,博得了国内外科技界、发明界的高度肯定,被认为是“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的第三次革命”。

    玉米栽培的这种新一代技术发明为有识之士慧眼识珠。怀抱对农业增产增收的特殊追求,河北福路特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李红梅和她的团队,一步步将这种玉米栽培新技术推向广大农村。

    经过4年筚路蓝缕般的开拓,这种新技术取得了初步成效。据福路特公司总经理闫洪文说,在各地农业、供销合作社、科技等政府部门以及农资经营者的支持下,通过全托管或半托管模式与农民合作,目前,在河北、河南、安徽、山东、江苏等北方玉米主产区,已有110个县(市)采用这种新技术,推广村级基地1.7万多个,种植面积160多万亩,增产粮食约6.4亿斤。

    农业部、河北省及石家庄市等方面的专家对多株玉米示范田进行了实地测产后表示,多株玉米是目前玉米高产栽培的可行途径。

    这项新技术的推广还只是开始,福路特制定了目标宏大的“千县万顷富农工程”5年计划。按夏玉米增产400斤/亩和春玉米800斤/亩的标准计算,全国玉米种植面积4.54亿亩,如推广10%的面积,预计到2016年,此项技术每年将实现新增粮食近300亿斤,为农民增收200-300亿元!

    2009年,国务院通过《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09-2020年)》,提出到2020年全国粮食生产能力达到5500亿公斤以上,比现有产能增加500亿公斤。为实现这一目标,《规划》提出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要“依靠科技,主攻单产。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充分挖掘增产潜力,着力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确保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稳步提升”。

    观察人士指出,一埯多株玉米栽培新技术及其延伸出来的新的农业经营模式,可谓民间力量对国家所倡导的农业发展新方向的自发呼应。这项新技术如得到大面积推广,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将是巨大的。它不仅将使农业增产,农民增收,而且对耕地的高效利用,对农业集约化、规模化程度的提高,对农业经营模式的进一步现代化以及对促进国家粮食安全和长期困扰经济的粮价问题的解决,将产生深远的影响与意义。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