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独家视点 » 正文

朱大鸣:你感觉的物价暴涨只是另一副假面具

  作者: 来源: 日期:2010-08-26  
     价格的压力,越来越成为老百姓日常生活压力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炒字当头的年代,农产品价格也是让城市居民的生活成本攀升,国家也采取各种措施,到处围堵炒蒜、炒生姜、炒粮食的投机囤积行为。

     感到价格压力的居民主要是来自于农产品价格的上涨。有记者从北京最大的农产品批发市场新发地市场了解到,鸡蛋的批发价超过4元/斤已经持续了一个多月的时间。两个月的时间里,新发地鸡蛋的批发价涨幅已经超过2成。

    另一则消息称,宛若一场安排好的折子戏,绿豆、蒜、辣椒、生姜,这些百姓餐桌上的普通食材今年接替上演逼宫大戏——8月中旬,新发地批发市场的生姜批发价,短短一个月内暴涨40%,攀升至10年来的最高价。这一价格传导至终端市场,最高时达到每公斤16元,比猪肉还贵!

     我们无需列举这么多的价格上涨的数据与典型案例,就已经明显感知到了农产品价格的压力,还有可能向下游传导。而且,不仅仅农产品价格上涨使得城市居民感受到了压力,房价和房租的上涨也一直刺激小市民的敏感神经。

     于是,人们不禁想起一个经验,即通货膨胀的最大问题是对穷人和富人的影响程度不一样。穷人的消费开支占收入的比重比较高,同时规避通胀的渠道比较少,富人则可能从资产价格上升中获益。因此,通常情况下,高通胀很可能令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如果因为基本生活品价格上升过快而影响穷人的生活,就很可能酿成不利的政治后果。不过,这种经验也可能促使人们走向另一个极端:即资产价格上涨对富人有利,就打垮这一市场,于是乎,资产市场和实体经济双通缩,经济陷入萧条。

     如果仅仅看到这一方面,还不够,就当前的价格波动的分析来说,还有一块需要人们注意。那就是制造业的过剩,使得制造业面临着价格的反向运动压力。因为,你感觉到的这些物价上涨的压力,其实是产能过剩的另一幅面孔,因为这里的产能过剩,导致了资本的撤出,资本的撤出需要有出路,这个出路就是你感觉到那些部分:主要集中在资源、农产品和资产价格上。

    所以,我们说现在世界经济面临的最大问题是通缩,而不是通胀问题,这让很多人感到不解而产生愤怒。因为,虽然说资产价格上涨和农产品以及资源上涨,仅仅是说成本在增加,而制造业成本的增加加剧了过剩商品消耗的难度与速度。更重要的是,由于制造业的过剩产能,很多企业在制成品价格下降和成本上升的相对挤压中,利润几乎被挤压的没有了,这些资本在实体经济中赚不到钱,只能化为投机资本,不是炒房炒地皮,就是炒蒜、炒粮食,还有各色的资源。这就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实体经济越是通缩,资产价格越是膨胀,但如果你硬压着他们跑出楼市,他们就到处危害粮食、资源等品种,这可是人们的生活命根子。

    也是我们从去年就开始,不断地呼吁,不要将资本逼出房地产,否则他们会到处危害农产品和资源;还有,我之所以在去年就和加息论作斗争,就是看到了这些:加息使得实体经济的资本迅速游资化,加速资产价格上涨和资源类农产品价格上涨,对于实体经济去过剩产能不利。明明实体经济在通缩,还要将加息,这是物极必反的措施,会使得经济硬着陆。如果房地产调控将房地产市场搞的硬着陆,且不说占据居民财富形式50%的40万亿的财富缩水不说,也会加速经济硬着陆。

     我们去年一贯提出的观点,现在最终被世界主流的经济学家认可,这不是偶然的。美国的那些大牌经济学家,在现实面前照样低下高昂的头颅。去年的时候,我们就说,如果美联储敢在2010年底加息,就说明美国佬有种。事实是,现在美联储恨不得再降息,可惜的是,现在利息已经没有空间,但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应对经济的通缩,是美国佬必须采取的措施,制造业的过剩,使得美国失业率维持高位,这对美国的政治格局和经济政策都将产生重大影响。现在还有一些人在反对反通缩,危机总是在争论中丧失转危为机的良机。你采取什么措施都有人反对,他们就是天生喜欢抬死杠。关键是,现实需要你干什么。经济过剩并没有因为刺激政策的刺激而彻底根治,还需要更为宽松的环境,防止二次探底过猛。

     就中国来说,采取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和信贷政策,显然是对于现实生产过剩周期的一种误判,我们2007年和2008年就吃过大亏。防止农产品价格、资产价格上涨,不能用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和信贷政策,而是必须采取相反的政策,采取相反的政策不是遏制资产价格上涨,而是维护实体经济的稳定。针对资产价格上涨和农产品价格上涨的办法,只能是增加供应量,因为这一块是需求拉动型的,将其剥离出来,而实体经济那部分因为供过于求,需要宽松的货币环境和信贷环境,有时候,汇率环境还很关键。我们要坚决防止,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双双通缩的局面,那将是灾难的来临。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