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8月份CPI继续上涨的可能性增强,宏观面调控压力大
从8月份的天气状况来看,全国大部分地区雨水仍然充足,而暴雨天气导致的部分地区洪涝及泥石流等灾害仍在持续。据了解,近期,东北、华北、西南地区均又将出现较大降雨,局部大暴雨。伴随着灾害性天气的持续,现货市场蔬菜、肉类以及其他农产品价格持续上扬。据新华社全国农副产品和农资价格行情系统监测,与前一日相比,8月22日,肉类、禽蛋价格全部上涨;蔬菜价格以涨为主。从农业部“全国农产品批发价格指数”来看,8月份农产品批发价格指数已突破年初2月份春节期间的高位,食品价格的上涨将可能推动8月CPI继续走高,尽管CPI的上涨压力暂不会引发加息的恐慌,但由此所带来的宏观面价格调控压力将增大。
二、政策性拍卖压制不间断
由于市场粮源供应偏紧,在新产玉米上市之前,临储玉米的拍卖成为市场供应的重要来源。8月10日,临储玉米的拍卖数量由原来的100万吨突然降至40万吨,刺激大连玉米期价大幅走高,而随后为平息市场的恐慌情绪,8月13日又增加了一次临储玉米的拍卖。从临储玉米当周的拍卖总量上看仍低于往常的100万吨数量,但如果加上跨省移库玉米的120万吨数量,整周200万吨的拍卖数量则高于前一周向市场投放的总量,反应政府调控玉米价格的态度较为坚决。从拍卖的成交情况来看,东北地区临储玉米的拍卖维持较高的成交率,而跨省移库的拍卖却继续表现逊色。由此笔者认为,从储备玉米的分布来看,由于今年补贴南方饲料企业到东北地区收购玉米导致东北地区粮源大量外流,从而使东北地区的储备玉米略显不足,如果按照政府方面的说法,从供需平衡表上来说,整体的供求关系仍然充裕,当前的市场紧张格局可能仅仅是由于东北地区因储备不足而引发的局部供需失衡而引起的。从最新的拍卖公告来看,8月24日将继续进行国储玉米的拍卖活动,临储玉米的拍卖量仍然维持40万吨的数量,跨省移库的数量维持在60万吨,从拍卖的动向来看,可能会通过周度的拍卖总量以及频率的增加来消化市场对于东北地区临储玉米拍卖数量减少、库存不足的疑虑。
三、进口成本上升速度较快,但后期涨势或放缓
由于国内玉米价格高涨,而国际玉米价格持续低迷,今年3月份以来,国际玉米进口成本持续低于国内销区港口价格,导致本年度玉米的进口持续增长。从进口的数量来看,中国7月份进口玉米193896吨,较6月的64520吨大幅攀升201%。尽管从质量上看进口玉米并不能缓解国内对优质玉米的需求,但仍会对鸡鸭料饲用玉米市场产生一定的冲击,从而会缓解一部分饲用玉米需求的压力。不过,由于俄罗斯出台一条暂时的粮食出口的禁令,使得国际小麦(资讯,行情)价格高涨,小麦价格的持续上扬引发玉米替代需求的增长,从而刺激美玉米价格持续走强,最终推动国内进口玉米成本持续走高。从当前的价差来看,进口成本的快速反弹可能导致后期进口数量回落,但受高于预期的加拿大小麦产量以及俄罗斯否认粮食进口的传言影响,再加上全球小麦库存处于历史高位,近期国际小麦价格已经出现明显回落。由此来看,随着国际小麦价格的回落,国际小麦与玉米的比价得到修复,后市美玉米价格存在回落的可能,进而会降低我国玉米的进口成本。
四、新季玉米生长仍是焦点,产量增长仍可期
尽管短期的现货市场仍然“涨”声一片,但新年度的玉米产量预期才是此轮上涨的关键转折点。从当前的玉米生长情况来看,国内玉米均已进入灌浆—乳熟期,在灌浆—乳熟阶段,水分是决定玉米籽粒饱满最终影响全年产量的关键,与去年7、8月份干旱的情况相比,今年多数地区雨水充足,温度条件适宜。据有关部门调查,当前东北地区玉米生育状态良好,与常年相比,吉林玉米生育进程基本相当,黑龙江北部地区甚至提早3—5天,内蒙古东部及辽西地区延迟2—3天,但当地积温对玉米生长发育较为充裕,故不会影响其正常成熟。据农业专家介绍,7月下旬,虽然洪涝灾害对东北部分地区玉米生长发育造成了一定的不利影响,但加强田间管理后,其对玉米最终产量影响不大。因此,若后期产区不出现大范围的灾害性天气,玉米总产量将较上年明显增加。
五、后市展望
从整个国内外农产品市场价格走势来看,由于前期的大幅上涨已经积累了较多获利盘,资金的获利回吐将带动农产品价格继续走弱,后期在不出现新的强劲利多题材的情况下,伴随着美元指数的反弹,商品市场整体走弱的可能性依然存在,在整个商品市场偏弱的背景下,玉米难以独善其身,其上涨势头或将得到一定缓解。另外,针对CPI上涨的压力,宏观面对农产品价格的调控以及新玉米生长状况整体良好也将令玉米价格回落,中线来看,大连玉米1105合约将可能回到1900—1950元/吨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