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调控政策正迎来密集出台期“收编”骨干企业调控农产品市场引人关注
记者 陈伟 白田田 北京报道
农产品市场调控政策正迎来密集出台期。近日,国家发改委联合商务部、农业部等多个部委密集出台了多个农产品市场调控新政,一系列“组合拳”力度从严,并且手段翻新。
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的专家认为,这些涉农文件的出台目标直指农产品价格,不过,导致下半年农产品价格上涨的不确定性仍然存在,比如天气灾害、炒作等因素,因此政府管理通胀预期仍不可轻言放松。
政策 “组合拳”直指农产品价格
仅7月28日一天,国家发改委就联合多个部委一次性发布了三个政府文件,都跟农产品相关,分别涉及大宗农产品市场调控体系和机制、粮食最低收购价和临时存储粮油收购政策以及《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随后两天,国家发改委又就玉米进口、农业机械化问题做了详细的解答。
分析人士认为,发改委如此密集地发布涉农政策和信息,所指向的都与农产品价格的调控相关,凸显政府管理通胀预期的决心。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政府管理通胀预期,很重要的一块就是稳定农产品价格。今年以来,农产品价格经历了一轮比较大的上涨,管理通胀预期的任务比较重,政府不得不强化调控,以适应新的形势。
《关于严格执行粮食最低收购价和临时存储粮油收购政策有关问题的通知》说,将严控利用灾害天气哄抬粮价,对违法企业执行取消政策性粮油收储资格,三年内不得从事政策性收购的处罚,对已经收购入库的要退出政策性库存统计,扣回费用利息补贴。
发改委有关负责人7月30日就国内企业进口玉米一事表示,前段时间部分社会游资囤积、炒作大蒜、绿豆等农产品,最近有转向炒作玉米的苗头,国家进口玉米有利于抑制国内玉米价格过快、过度上涨。
这位负责人强调,国家有关部门将通过增加投放量等措施加强玉米市场调控,近期还将对玉米市场购销秩序加强监督检查,严厉打击囤积居奇、串通涨价等不法行为,确保国内玉米市场供应和价格的基本稳定。
除了最低收购价、增加投放量等直接调控价格的手段,调控政策还指向了农业产业发展的更深层次问题。
《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到2015年我国果蔬、肉类、水产品冷链流通率分别达到20%、30%、36%以上,冷藏运输率分别提高到30%、50%、65%左右,流通环节产品腐损率分别降至15%、8%、10%以下。
长期以来,农产品流通环节现代化、组织化程度不高,其中生鲜农产品的冷库是“有点无链”,农产品产后损失严重,集中上市后保鲜储运能力较低,造成农产品“卖难”和价格季节性波动的矛盾突出。上述《规划》被认为将有利于改善农产品价格的大起大落。
在生产环节,农业机械化对稳定农产品的价格也起到了保障作用。农业部副部长张桃林在日前举办的全国农业厅局长座谈会上说,今年“三夏”跨区机收在困难重重的情况下再创多项新高,机收水平达到了86%以上,麦收时间比去年缩短4天,农机化生产为夏粮丰收和秋粮生产起到了重要作用。
发改委7月30日就《国务院关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答记者问时强调,到2015年,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5%以上;到2020年,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5%。
东方艾格高级分析师陈树韦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由于目前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低,农民没有议价能力,往往今年种的产品卖不出好价钱,明年就不种了,这导致了农产品价格的大幅波动。而农业机械化是组织化所必需的,有助于防止“谷贱伤农”和减少价格的波动。
手段 骨干企业被政府“收编”
在近日所有农产品价格调控政策中,最引人关注的一项是骨干企业将被“收编”进入农产品市场调控体系。按照国家发改委等12部委发布的《关于发挥骨干企业积极作用健全和完善政府对大宗农产品市场调控体系和机制的通知》,类似中粮集团这样的农产品“巨无霸”或将在中央以及地方的农产品宏观调控中占据重要位置。
上述部委表示,政府在确定调控目标和调控手段时,要考虑企业的正常运营成本与合理利润,建立必要的利益补偿机制,使政府意图和企业利益趋同并用法律、行政方式予以明确。
在骨干企业的选择上,上述部委说,要充分考虑各类商品的产销特点和调控市场的需要,包括企业所处区域、经营实力、仓储加工能力、产销衔接能力、市场辐射面和占有率、信誉情况等。对在本地区有一定资源优势的加工和流通企业、销售网络比较健全的经营企业和大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可以优先考虑。
“骨干企业一般都是具有较大市场影响力的龙头企业,可以考虑扬其长避其短,促使它们承担社会责任,保持合理盈利,稳定市场,避免其操纵市场,带头涨价,放大波动,损害消费者利益。”李国祥说。
国内某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有关负责人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虽然政府和企业是两个不同的层面,但企业也有一定的调控能力。让骨干企业参与市场的调控,能将政府和企业两者的积极性都发挥起来,是有益处的。
不过,李国祥表示,这只是农产品市场调控的一种尝试,效果还有待于观察,因为监管难度比较大,企业是趋利的,它们不一定会站到政府这一边,即便是国有企业,而且如何区分合理的涨价与不合理的涨价,也比较困难。
“今年农产品价格非理性上涨的因素多一点,所以政府采用了一些行政手段,但行政手段是有副作用的,容易造成市场的进一步扭曲,农产品市场调控还是应该多用一些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李国祥说。
中商流通生产力促进中心分析师宋亮也指出,就目前来看,政府采用的经济手段相对较少,更多还是采取行政化的干预,市场调控的水平还有待提高。
对此,上述部委称,将主要运用经济手段辅之法律、行政等手段,使骨干企业在市场上的主导作用为政府调控服务。同时,将规范准入条件,建立进入退出机制,适时调整更新企业名单。
预期 农产品价格调控仍存压力
尽管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对农产品价格的调控重拳频出,但曾经疯狂一时的大蒜、绿豆价格在短暂下跌后开始反弹,最近生姜价格又出现大涨。
在农产品价格轮番上涨的大背景下,调控政策很难做到一劳永逸。宋亮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今年主要的政策目标就是稳通胀、保增长,因此出台了一系列的调控政策,包括依靠骨干企业进行调控,但物价上涨的压力仍然很大。
央行7月27日公布的报告指出,下半年物价上行压力有所减缓,未来价格翘尾因素减小,不过,对物价上涨的可能性仍要保持警惕,因为食品价格的涨幅可能回升,而且前期货币信贷高增长的时滞效应还未完全显现。
国家发改委此前的分析称,综合各方面因素判断,如不发生突发事件和异常情况,下半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将在3%左右运行,10月份以后将有所回落。其中,食品类价格将呈现阶段性、季节性波动,即7、8月份食品类价格继续下降,中秋、国庆前后季节性上涨,然后小幅回落,年末再趋升。
不过,上述判断基于的前提是“不发生突发事件和异常情况”,专家认为,下半年影响农产品价格走向的最大不确定因素将是天气,如果出现比较严重的天气灾害,粮食等农产品价格仍有可能快速上扬。在某种程度上,未来的调控政策正是要与“不确定”的天气做斗争。
夏粮丰收没能阻止市场放大减产0.3%这样一个“负面信号”,而南方洪涝灾害对早稻减产的影响又紧接着而来。据中国粮油食品信息网分析,在减产和流动性过剩等因素的相互作用下,新季早稻开称价格大都比去年同期偏高,市场看涨信心明显增强,预计后市收购价格高开高走可能性较大。
有观点认为,在农产品生产面临压力的同时,“蒜你狠”、“豆你玩”现象所揭示出的炒作行为可能并不会偃旗息鼓。
宋亮认为,由于投资者比较看好农业,资金进入到农副产品市场进行炒作,因而出现了炒大蒜、炒绿豆这样的现象,而且外国资本也大量地进入中国农副产品市场,对推高价格造成了不小的影响,需要警惕。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韩孟此前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影响农产品价格的因素很多,虽然农产品价格总的趋势是在相对稳定的基础上向上调整,不会有太大的波动,但要注意风险防范,包括跟踪国际市场的价格变动、对自然灾害做好预防措施,政府要发挥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