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关于中国进口玉米的消息已经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先是美国农业部确认4月份中国进口了11.5万吨的玉米,随后中粮集团代理国内饲料企业签订了30万吨玉米进口合同,同时沿海贸易商也在国际市场积极询价,玉米进口的阀门似乎已经打开。
适当的玉米进口,无论对缓和市场紧张的供需关系抑或打压看涨预期都能起到积极作用。但同时亦有这种担心:大量的玉米进口有可能再次激起国际资金对“中国需求”的炒作,间接搅乱国内玉米定价机制,不利于玉米产业的健康发展。
然而国内玉米供需基本平衡,国内外玉米价差并不明显,短期内不会引发玉米大量进口,更不会重蹈大豆覆辙。
供需紧平衡,市场缺口不大
统计数据表明,目前我国玉米供需基本平衡,尚无大量进口的需求。2009年北方严重的干旱天气影响了产区玉米的正常生长,东北地区玉米减产幅度较大。2009年玉米产量的官方统计数字尚未出炉,各家机构纷纷下调了200910年度的预测产量,其中国家粮油信息中心预测200910年度中国玉米产量为16315万吨,年度消费量为14714万吨;美国农业部的最新预测报告显示200910年度中国玉米产量为15500万吨,年度消费量为15500万吨,产消基本持平。尽管机构之间的预测数据相差较大,但并没有显示国内玉米供给出现较大的缺口。此外,近期国家粮食局也再度明确表示:当前国内玉米市场供应充足。
与大豆市场70%以上的进口依赖度不同,我国一直是一个玉米净出口国,而这两年国家制定了《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努力稳定耕地面积、提高单产水平,达到增产的目的,以满足玉米消费增长的需求,争取到2020年使国内玉米产量达到17650万吨。从长期来看,我国自给自足的指导思想决定了玉米不会重蹈大豆覆辙。
价差不明显,进口动力不足
内外价差不明显,亦表明玉米大量进口动力不足。目前广东港口东北玉米到港价大概在2050元/吨附近,而中国采购美国玉米FOB价为170美元/吨,加上75美元/吨的船运费,到港后的美国玉米报价大概在2000元/吨,另外,据了解今年美国玉米品质较差且损耗率较高,考虑到这些因素后,进口玉米的实际成本与国内玉米价差并不明显。大量进口玉米的客观因素尚不完全具备。
另据了解,2010年国内共下发了700万吨的进口配额,其中私营进口配额仅为288万吨,而这些配额的取得也并非易事,有可能增加国内企业进口玉米的隐性成本。而后期还需要考虑国际玉米价格走势,如果炒作中国需求,带动CBOT价格走高,可能还会打压进口玉米积极性。
此外,针对目前玉米价格持续上涨的情况,我们应该有个理性认识。
去年国内玉米减产给今年玉米价格上涨埋下伏笔,随后出现的西南旱情和东北玉米春播延期等不利因素进一步助涨了看涨预期,同时随着经济复苏,在市场需求好转的情况下,饲料和深加工行业的玉米消费都有一定的恢复,综合来看玉米价格应该有一定的上涨要求。
然而持续上涨的玉米价格似乎已经脱离了基本的供求关系。目前由于养殖利润低迷的情况下,饲料企业经营情况并不理想,玉米价格上涨速度已经超出了饲料加工企业的承受能力,从这个角度讲,玉米价格或已存在泡沫成分。
此外,金融危机后,国家出台了“四万亿”等一系列提振经济的投资措施,亦使得市场流动性充足,社会资金开始寻找新的投资方向。其中不排除部分资金进入了农产品、粮食流通领域,目前大商所玉米期货价格已经突破历史最高点,市场中的非理性因素逐步增强,如果后期政策力度持续加强,一旦市场预期转变,价格泡沫难免破灭,到时遭遇打击的仍是市场参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