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家一系列政策调控及欧洲债务危机不断升级双重压力下对国内玉米市场形成一定冲击,但目前国内供需面偏紧,产区玉米现货价格仍然持续高涨,后期玉米缓慢上行趋势不改。
临储增量拍卖难改粮源紧张格局
随着玉米价格的持续上涨,国家于4月份提前启动东北临储玉米拍卖试图抑制产区价格的过快上扬,但火爆的成交及持续攀升的拍卖价格使得临储拍卖成效甚微。鉴于市场情况国家于5月11日起调整拍卖方式,限制深加工企业参与竞拍,且5月25将临储玉米拍卖量增至100万吨,但连续99.66%和98.62的拍卖成交结果依然表明市场对后市供应并不乐观,这种担忧主要基于市场普遍认为国家临储玉米即将售罄。
据估算,2007年以来,国储实际收购玉米:07年50+08年460+09年3550+10年61=4121万吨,而自2008年以来,跨省移库移出玉米08年292+09年1028+10年58=1378万吨,临储拍卖拍出:08年142+09年1412+10年469=2023万吨,定向销售:09年577+10年60=637万吨。目前国家库存可能只有100万吨左右,若按照东北每周100万吨的拍卖进度,最多只能维持一周拍卖。另外,目前农户余粮占比也仅有15%—20%,随着农民余粮售罄,后市玉米的供应将更为紧张。近日,有消息称,我国正在考虑取消出口玉米淀粉和酒精的5%出口退税。此消息一旦得到官方证实,足以证实政府对国内玉米市场供应紧张的严重担忧。
进口玉米成本优势微弱对市场影响有限
据美国农业部称,过去一个月里,中国订购了约60万吨美国玉米。如果所有合同均全部履行,那么中国的进口量可能创下1995/96年度以来的最高水平,达到148万吨。国内已经证实的采购数量为17船,总量在85万吨左右。目前美玉米到港卸货价格加损耗在2000元/吨以上,而广东港口价格在2060元/吨左右,进口玉米相对国内价格优势有限,一旦国内大量进口玉米,外盘玉米势必上涨,进口优势将会自动减弱。
历年玉米进口回顾:
2007进口35.12万吨;
2008进口49.07万吨;
2009进口83.47万吨;
2010目前已经证实进口85万吨。
粮食局供需宽松言论未能打消粮源紧缺忧虑
在国内玉米价格持续高涨的关口上,国家粮食局出面表态称国内玉米供需宽松,并表示只要市场有需求临储拍完将继续拍卖中央储备粮。国家出于降温火热的玉米市场的考虑,而发表国内玉米供需宽松的言论显得合情合理,但考虑国家近期的政策动向未免让人产生疑虑。既然国家粮源充足为何还要限制东北深加工企业参与临储竞拍,为何市场传言国家有意取消玉米淀粉和酒精的出口退税。
目前产区现货价格高涨与东北深加工企业频繁上调收购价格密不可分,一旦通过临储拍卖获取粮源的方式切断,东北深加工企业唯有继续提价收购农民手中余粮补充库存,这势必继续推高产区现货价格。因此,考虑国家近期一系列政策面动向及国家粮食局的表态,我们认为国家主要还是基于对后市粮源紧张的严重忧虑,而又拿不出大量粮食调控市场,只能寄希望通过心理层面影响加速农民售粮增加市场供应,同时打击炒作风气以到达控平抑市场价格的目的。
综上所述,2009/10年度,政策导向已经为玉米价格托底,现货价格下跌空间有限。目前供需环境逐渐趋于明朗,虽然临储增量拍卖、大量进口玉米及粮食局表态国内供需面宽松短期对玉米市场形成一定冲击,但国家一系列平抑现货价格的举措加剧了市场对粮源紧张的忧虑,玉米后期振荡走高的态势不会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