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上、中旬的连玉米一反国际玉米市场及大多数国内商品期货的低迷,走出了独立强势行情。以C1009合约为例,期价在上月横盘整理的基础上,出现明显的大幅度攀升,刷新合约高点。值得注意的是,玉米现货市场的表现与期货如出一辙,以笔者长期跟踪调查的山东聊城某粮站为例,玉米收购价格由4月末的1880元/吨迅速窜升至1980元/吨,20天上涨100元/吨,地处产区中心的长春深加工企业收购价格亦由1760—1780元/吨大幅上升至1820元/吨左右。
笔者认为,玉米期、现货价格短期内的大幅攀升主要基于以下原因:
首先,市场普遍认为上年度的玉米减产幅度大于此前预期。关于2009年度的国内玉米产量,国家粮油信息中心报告数据为1.63亿吨,仅比创历史纪录的2008年减产1.8%,而USDA月度供需报告数据为1.55亿吨,较2008年减产6.58%。更有业内人士近日预期上年减产幅度超过20%,在农户惜售、现价高企的市场形势之下,市场显然更易接受悲观的估计,玉米期、现价格上涨实属情理之中。
其次,5月以来,东北主产区不利天气造成的春播延误助涨了玉米价格。虽然预期播种面积有所增加,但进入5月,尤其是中旬以来东北多降雨。据报道,截至5月20日,“吉林、黑龙江玉米等品种播种率仅有70%—80%,大部分地区未出苗,情况较为严峻”。持续低温天气导致的低播种率、低出苗率,加大了市场对未来玉米生产形势的担忧,成为推涨玉米价格的重要因素。
再次,临时收储政策的调整客观上造成了部分企业对玉米的囤积。去年11月,国家发改委等就联合发文,继续在东北地区实行玉米临时收储政策,收购价格与上年1500元/吨持平,同时,鼓励南方饲料消费大省到东北产区采购玉米。这一政策的调整客观上促使部分企业、尤其是南方饲料生产企业囤积玉米,成为助涨行情的又一因素。
五月下旬以来,此前独显强势的连玉米期价创出新高后大幅回落,现货市场亦小幅走软,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国内库存充裕,满足供应没有问题。5月25日,国家将主产区的每周拍卖数量由此前的八十万吨左右提高至百万吨,同时限定参加拍卖的主体为用粮企业,且限于自用。当周拍卖成交价格明显回落,其中主产区成交均价为1724元/吨,较上周降低22元/吨,跨省移库存玉米成交均价降低6元/吨,价格为1885元/吨。
2.国家已开始进口玉米,而国际市场价格低迷。为抑制国内玉米价格上涨,国家从3、4月份已开始进口美国玉米。不论数量多少,也不管企业申请进口是否复杂,这至少意味着我国玉米长期大幅背离国际市场而独立大幅走高的趋势将受到抑制,更清楚地表明了国家配合预防通胀而抑制粮价过快上涨的政策取向。
3.饲料需求恢复仍需时间。5月上、中旬玉米价格的上涨除前述原因之外,不乏饲养、饲料行业季节性及政策性恢复的影响。据5月24日消息称,自4月13日和20日,中央冻猪肉连续两次收储启动后,猪价连续三周出现上涨,但进入5月后,猪价再度下跌,猪粮比价跌至4.85,不仅再次连续两周跌破5:1的一级红色警戒线,而且一举跌破4月2日政府启动收储前的最低水平,创几年来的最低点。尽管5月以来玉米加工的另一分枝淀粉显示出较好的经济效益,但作为玉米需求的最大部分,饲料、饲养行业的恢复好转显然仍需要时间。
4.收储库存终需释放。目前国家有关部门已开始着手打击农产品(000061,股吧)囤积行为,这意味着,不管出于何种原因,此前相关企业储备的玉米短期将部分进入终端消费领域,高企的玉米价格将受到冲击。
但是,笔者认为,以上因素只能对高企的玉米价格形成短期抑制,中长期看来,随着市场形势的变化,回落调整之后的国内玉米价格可能迎来更大幅度的上涨,主要缘自以下分析:
第一,国际市场下跌空间基本封闭,国内需求有望恢复。技术上看,尽管CBOT弱势难改,但下跌空间基本封闭,国内需求除深加工继续向好以外,饲料需求也在恢复之中。
第二,临时收储政策的调整使中储粮独家掌握的粮源有限,调控力度减弱。截至4月30日的玉米收购情况表明,10个玉米主产省(区)各类粮食企业累计收购2009年新产玉米4312.4万吨,比上年同期减少2353.9万吨,其中国有粮食企业收购1113.5万吨,占收购总量的26%,比上年同期减少3149.8万吨,中储粮委托收储库点在内蒙古、吉林、黑龙江3省(区)累计收购国家临时存储玉米更是只有60.9万吨。这意味着中储粮通过拍卖来调控玉米价格的力度将大幅减弱。
伴随着饲料、饲养行业的恢复以及淀粉加工业的进一步发展,玉米需求将会有较大增长。
在旧作减产一定、农户余粮基本售罄及新作生长不利的市况之下,笔者预期国内玉米价格继续下挫的空间不大,C1101合约回落支撑位约在1900元/吨一线,当然不排除其惯性下挫至1870—1880元/吨一线的可能,但回落调整后大幅上涨的可能性极大,目标位可看2050—2080元/吨一线。建议投资者分级、分批建立中长线多单,强势上涨或出现在三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