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内市场 » 正文

玉米晚收10天就可增产10%

  作者: 来源: 日期:2010-01-19  
     一项尘封20多年的科研成果只要改变一下观念,增产效果胜过任何一个新品种

    1月18日,82岁的河南农业大学教授、河南省政府原参事任和平紧急约见本报记者,说他有一项科研成果,只要玉米晚收8—10天,亩产就可增收10%左右。

    任和平说,他是在看到国务院新近公布的“2009—2020年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的规划”后,夜不能寐,通过校方约见本报记者的。任和平指着报纸上刊登的规划说:“你看,国家专门把‘在条件适宜地区推广耐旱品种及玉米晚收、小麦晚播种植模式’写进了规划。”这个“玉米晚收”就是任和平在20多年前完成的一项科研成果,其后黄淮海地区一些科研单位也进行了相应研究和推广。

    任和平介绍,玉米晚收,是相对农村玉米收获过早而言的。截至目前,我国广大农村仍然习惯在玉米果穗苞叶发黄时就收获。其实,这时收获过早,大约10%的产量潜力没有挖掘出来。

    任和平是在1975年参加河南省科委组织的“玉米高产、稳产、低成本研究和推广协作组”工作时,注意到玉米收获期对产量的影响的。他在对部分县市玉米验产时,发现籽粒下部收缩,由近长方形变成三角形,不饱满,就在思想上萌生了玉米果穗苞叶发黄时收获是否过早、什么是玉米成熟的确切指标的想法。

    为了研究玉米最适收获期,任和平等人1985年在雌穗吐丝前进行套袋。当花丝露出3厘米时,拔去雌穗袋,进行授粉,挂牌记载每个果穗的授粉日期。在授粉后测定出灌浆速率,并在授粉后42、46、50天,分3次选取授粉时间相同的果穗,称鲜粒重、干粒重。结果发现,授粉50天收获的,比果穗授粉 42天苞叶发黄时收获的一般增产10%以上,折合每亩增产100多斤。

    此后两年,他们又进行了不同播种时间的收获期试验,均证实玉米晚收增产显著。综合1985—1987三年7个杂交种的试验结果,授粉后50天,籽粒乳线(灌浆线)消失时收获的平均亩产为1194.8斤,比授粉后42天,果穗苞叶发黄,籽粒乳线(灌浆线)在籽粒中间收获的亩产1059斤,平均每亩增产135.8斤,增产幅度达12.8%。

    玉米晚收不仅增产,而且提高了籽粒品质。1992年,吴建宇教授等人对3个杂交种进行研究,发现千粒重增加57克,粗蛋白总量增加12.5%,粗脂肪总量增加39.4%,碘值增加14.65。尤其是碘值的升高,使脂肪内游离的脂肪酸下降,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升高,大大提高了玉米油的营养价值。

    玉米晚收,在籽粒乳线(灌浆线)消失时收获,为什么能高产优质呢?任和平等人解释说,从玉米籽粒灌浆规律的测定中发现,玉米在授粉后28—29 天,籽粒体积迅速膨大,达到籽粒体积的最大值。此时,籽粒内部充满着乳块状物质,含水量很高,约为52%。而以后的灌浆是从籽粒顶部开始,逐渐向下进行。籽粒的顶部先充实固体状的淀粉,与下部乳块状的淀粉之间,有一条明显的固、乳界限,称乳线或灌浆线。随着灌浆的进行,乳线逐渐下移。在授粉后38—40天时,乳线移至籽粒中间,此时果穗苞叶发黄,用指甲在籽粒乳线上部掐时感觉已变硬,在乳线下部掐时会溢出乳汁。这时籽粒的干重相当于最终干重的85%— 90%,而此时,玉米的茎叶青绿,还正在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更多的营养物质。在授粉后48—50天时,乳线移至籽粒基部消失,籽粒灌浆结束,基部形成黑色层,籽粒的含水量在32%以下,玉米成熟。此时收获的玉米产量最高。因此,玉米籽粒乳线消失是玉米成熟和收获的准确指标,而且易于识别。只要在果穗苞叶发黄后8—10天,剥开果穗苞叶挖出一粒籽粒,观察乳线情况,即可决定收获期。

    玉米晚收之所以能增产,是因为晚收延长了玉米的生育时间,充分利用了黄淮海地区9月中下旬昼夜温差大,光照充足的光热资源合成了更多的营养物质。

    对于过去人们担心的玉米晚收可能影响小麦产量的问题,任和平等人认为,那是一个误解。他说,目前的高产小麦品种,大多为弱冬性,在10月10日前后才是适宜播种期。而玉米从9月15日左右的早收,推迟到9月25日前后晚收,在农业机械化水平普遍提高的情况下,完全不会影响高产小麦品种的适时播种和高产。他说,多年来,科研人员辛辛苦苦地培育了许多玉米新品种,但一个新品种要想增加10%左右的产量,都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而玉米晚收则是一项不增加投入、没有任何技术难度、也不影响小麦适时播种的重要增产措施。

    任和平等人的这项“玉米最适收获期研究”的科研成果,最早发表在《河南农业大学学报》上,1989年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但20多年过去了,依然“藏在深闺人未识”。有关专家指出,国家确定2020年前要新增1000亿斤粮食的生产能力,如果在黄淮海和南方等适宜地区推广这项“玉米晚收” 成果,就可增收200多亿斤粮食。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