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产难改供过于求的格局
国家粮油信息中心10月15日发布的报告显示,2009年我国玉米产量为1.63亿吨,较2008年的1.6591亿吨减少292万吨,减幅1.8%,这一预估值高于美国农业部的1.55亿吨,根据市场人士以及部分现货企业的实地调查来看,后者产量预估的市场认同度更高;玉米需求则明显好于去年,主要因今年生猪养殖好于去年,据USDA10月报告,本年度中国玉米饲料用量调高100万吨,达到1.16亿吨,较去年增加600万吨;玉米总需求比上月高出100万吨,至1.59亿吨。总体上,本年度玉米供需基本平衡,但是由于去年结转库存过大,中国玉米仍然处于供过于求的格局。
玉米现货价格上下空间有限,11月不确定性较大
10月中旬以来,关内玉米价格强劲上扬,不过近日涨势基本结束,部分地区开始小幅回落,究其原因,主要是前期农户忙于秋种和惜售心理,随着秋种工作结束以及价格上扬企业收购量有所回升。 目前,对于14水分的玉米,中粮生化(肇东)公司报价1500元/吨,榆树公司1520元/吨,长春大成报价1450元/吨;关内报价相对较高,邹平西王集团报价1780元/吨,河南莲花味精报价1720元/吨。从当前深加工企业的报价来看,东北报价与市场预期的国储收购价相差不多,也避免了后期政策出台后的市场冲击;而关内玉米报价的季节性特征很弱,体现了前期当地玉米供应不足的现实,不过随着农户卖粮积极性的提高,可能存在小幅回调的空间。
另外,进入11月份,作为中国玉米主产地的东北将会进入集中上市期,由于今年东北干旱,收获的玉米水分较低,新粮可以更快的流入市场;但是,由于东北今年减产较多,虽然具体数据尚未确定,但是农户的惜售心理必然高于去年,再考虑到国家的最低收购价政策,11月的不确定性较大,这部分风险还是需要时间来消化。
政策偏向利多,下档支撑较强
国家对粮食的政策偏向利多,目前市场人士普遍认为今年玉米的收购价将会高于去年,一方面是由于今年东北玉米减产可能较为严重,而且种植成本也略高于去年;另一方面是10月12日温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中指出要继续加强农业地位,并表示要继续提高粮食收购价格,其中,明年小麦最低收购价将提高60元/吨,玉米、油菜以大豆等作物将会继续维持临时收购政策,可见,国家政策仍然存在保护农户种粮积极的意向。
而且,国家目前对玉米市场的调控能力很强,根据笔者统计,截止10月27日,国家临时存储玉米已经拍出1260万吨,跨省移库玉米拍出42万吨,目前尚余库存在2200万吨以上,换言之,国家既有足够的库存调控市场,又有适当的库容支撑市场,处于进可攻,退可守的地位,对玉米市场的调控也必将更加得心应手,这就保证了玉米的下档支撑强度。
玉米需求有望继续温和增长
玉米需求的增长来自两个方面,养殖业和深加工企业,不过两者增长幅度都比较温和。
根据农业部10月21日公布的数据,今年9月份我国生猪存栏4.65亿头,同比增长2%,其中,能繁母猪4840万头,同比增长3.1%,能繁母猪占比10.41%。从这组数据可以看出,中国生猪在经历年初的低谷之后稳步增长;能繁母猪占比超过正常水准,后续增长能力强劲。在生猪供应稳步增长的同时,猪肉价格也明显上扬,虽然国庆之后略有回落,但目前已经企稳,部分地区有所反弹,由于后期仍然是生猪消费旺季,预计年前猪肉价格仍有稳步上涨的机会,而目前的猪粮比为6.53左右,换言之,养殖业利润仍然有继续提高的机会,考虑到离春节仍有3个多月的时间,生猪存栏有望在此期间继续稳步增加。
与养殖业相比,玉米深加工企业增长程度更加温和。虽然9月中旬以来玉米淀粉价格明显上涨,但是近期滞涨明显,玉米价格的上扬也部分抵消了加工企业的利润。据笔者测算,截止10月中旬,长春、秦皇岛和滨州的淀粉玉米价格比分别为1.45,1.4和1.48,高于9月中旬的1.39,1.37和1.37,虽然效益也所好转,但是程度有限,其中,长春地区受益于玉米150元/吨的政策补贴,利润明显较高,但是玉米深加工的主要加工地在河北和山东,整体上玉米深加工企业的效益好转并不明显。不过,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好转,后期玉米的工业需求也有望继续温和增加。
综合以上分析,笔者认为从需求以及政策上来看,连玉米仍然偏多,不过11月市场风险还有待释放,上涨时机仍不成熟;而且,受制于年内产需基本平衡的格局,连玉米很难产生大级别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