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宏观经济来看,货币超发未来将对国内经济形成较大影响
周其仁教授做了题为《中国经济政策对中国及全球经济的影响》,他用深入浅出的讲解,为我们讲解了2008年金融危机后中国出台的经济政策的影响性。
周教授认为,中国长期贸易顺差,外汇储备不断增加,令国内外经济不平衡突显。国内对外贸易依存度度过高,令国内对于风险的抵御能力下降。这也是2008年经济危机虽发源于美国,但中国受到很大伤害的一个重要原因。
中国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与积极的财政政策,其主要目标还是恢复经济发展的信心!
财政政策通过向基础设施投资倾斜,通过基建增加投资保持GDP增速不过快下滑,同时破除未来经济发展瓶颈。
但从政策的未来效果来看,货币超发并不能真正带来长远的经济增长,大量的货币供应可能带来矫枉过正的后果,通胀可能是存在的。
中国的出路未来还是在于对于经济增长方式的主动调整。
二、玉米产业化道路前景光明
玉米产业发展前景光明,下游产品达2000多种,但最重要的还是饲料、淀粉、酒精加工三大类。
从其产业链条来看,玉米60%以上用于加工饲料,这是其下游产业链中的最为重要的一环。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对猪肉禽蛋等产品消费需求越来越大,而且这些需求将会是刚性的,这对饲料行业而言将是长期的利好。而作为饲料的主要加工原料,玉米的价格变动与饲料价格形成联动关系,当玉米价格持续上涨时,势必带来饲料甚至肉、禽、蛋、奶价格的波动。2007年中开始的一轮以猪肉价格为标志的价格上涨,其背后的主要推动力之一就是饲料价格的大幅上升。新希望(000876,股吧)集团董事长刘永好认为,“从1992年开始,我国饲料产量连续七年稳居世界第二位,但是我们肯定会超过美国,因为我们有13亿人,而美国只有3亿人。”饲料需求增长与否还与两个因素相关,一是跟肉、蛋、奶养殖规模相关,二是跟养殖的模式相关。“现在中西部地区有相当数量的散养户,散养户对饲料的需求比较小,当这种散养变成规模性的养殖的时候,饲料的需求就会增大。”刘永好说。
刘永好介绍说,今年上半年,饲料的总销量下降了5%-6%,原因是由于受到猪肉价格下跌的影响。“饲料行业2009年上半年是历史上第一次出现这样的趋势,但是从下半年开始饲料行业又有所增长,而这种格局将会持续下去。”
除了饲料行业之外,玉米深加工也是玉米产业链条中的重要环节,尤其是淀粉糖及酒精的生产,但玉米深加工总体占玉米总用量始终未超过28%。而美国玉米在饲料与深加工中的用量基本是处于平分秋色的,达到1.3亿吨及1.4亿吨左右。从这个角度来看,玉米深加工的前景依然是广阔的,未来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三、玉米供需当前平衡,未来有出现拐点的可能
“今年粮食生产虽然受干旱等自然灾害的一定影响,但总体上仍保持稳定,今年夏粮、早稻已获丰收。总体上看,我国除大豆(资讯,行情)产需缺口通过进口解决外,玉米、小麦(资讯,行情)、稻谷等主要谷物品种产需平衡有余,粮食安全完全有保障。”国家粮食局副局长张桂凤在会上表示。
持有相似观点的还有国家粮油信息中心的王晓辉处长。国家粮油信息中心认为,玉米单产料因干旱受到影响,但由于非主产区种植面积的增加,将在一定程度上减缓单产下降的影响,最终总产下降程度将会比较有限。按国家粮油信息中心9月报告中的观点,考虑旱情因素,玉米产量料为1.655亿吨,同比下降0.3%。
而按东北地区一些企业调研的结果,与官方数字差异比较明显,如吉粮集团副董事长姜建华认为,今年玉米减产幅度为1500万吨,产量为15050万吨。而民间机构的预测数字也比较广泛,减产幅度预估在500-2000万吨之间。
正是民间与官方数字巨大的差异,市场在信息面分歧加大,令近期行情走势显现上下两难的走势。不过,在会议上,姜总也称,“尽管遭遇干旱减产,但由于上年度结转库存达2100万吨以上,充足的库存完全能够保证国内玉米市场需求。”
减产与否并不改变当前供需平衡的总格局。
不过,展望未来,各位与会专家认为,随着玉米需求的不断增加,供需平衡格局的拐点将可能会逐渐到来。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对肉、蛋、奶等产品的消费需求越来越旺,技术进步带来的玉米增量和需求增长一定会有一个拐点,三年之内,这个拐点出现的可能性是存在的。”9月17日,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表示。
在同一场合,中粮粮油有限公司总经理栗明也表示了同样的观点。“预计到2020年中国会出现玉米消费量大于产量。那个时候可能需要适量进口。目前,玉米总的来说还是产量大于消费。”
刘永好强调,当拐点到来的时候,再研究玉米的进口问题就已经晚了,所以现在要考虑自给,也要考虑部分进口和出口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