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下半年以来,我国玉米市场两极分化。一方面,现货价格的高涨与期货市场的低迷表现迥然不同;另一方面,关外拍卖的冷清与关内需求的火爆形成强烈反差。但进入8月以来,玉米市场的上述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
一、我国玉米市场的8月回顾
1.期货与现货市场迅速趋合
连玉米主力合约C1005七月开盘1655元/吨、最高1668元/吨、最低1622元/吨、收盘1666元/吨,从其日K线图看:期价弱势徘徊震荡、反弹上冲乏力。而与此同时,玉米现货大幅飙升,以笔者跟踪调查的山东聊城某粮站玉米收购为例,其价格同期却由1670——1680元/吨大幅上涨至月末的1780——1790元/吨。而就山东地区而言,包括饲料及深加工在内的玉米加工企业,进厂价格运行在1800元/吨整数关口之上已是普遍现象。进入8月以来,期货市场大幅上扬,C1005开盘1678元/吨、最高1778元/吨、最低1650元/吨、收盘1751元/吨,特别是8月13日以来,期价连创新高,大有一发而不可收之势,但不难理解,此为
图1 连玉米主力C1005日K线图
相对高涨现货市场的“补涨”。随着现货市场的见顶回落,笔者并不认为涨势仍将持续,反要提醒投资者前期多单减持、以防范期价回落风险。(见图1)。因同期现货市场已出现冲高回落,仍以笔者跟踪调查的聊城地区某粮站为例,玉米收购价格先是由月初的1780元/吨大幅上涨至最高1930元/吨,而从8月下旬逐步回落至当前的1870——1880元/吨,后市继续走低的可能性依然存在。笔者认为:玉米期价的8月飙升或已完成了玉米价格的期、现“聚合”,行情在期、现两个市场中找到了新的“平衡”。现货市场玉米价格既已先期“见顶”,且有继续走低的可能,期货价格自然难以独立上行。
2.拍卖与需求市场逐渐“聚焦”
从“临储”玉米拍卖市场看,虽然预定的4000万吨玉米“临时收储”最终未能完成,但本年度新收购的约3500万吨加计上年度“临时收储”节余的约400万吨仍是一个庞大的玉米库存。在市场粮源趋紧、现货价格居高不下的市场形势下,“临储”玉米拍卖理应无可争议地成为玉米市场供应的主渠道,但自7月21日以来,连续进行的前五周拍卖成交情况表明:“临储”拍卖难以承担这样的角色;而从需求市场看,尽管如同笔者前述——收购价格已升至年内、甚至是三年以来的最高,但因消耗殆尽,事实上收购量很小,实已无粮可收,而加工企业面临原料断档之虞者并不在少数。
显然,期、现货市场之间及拍卖与需求市场之间的巨大反差并非市场“常态”,8月玉米期、现市场的逆向运动迅速弥合了两者的反差。事实上,即使是拍卖与需求市场之间的反差,也正在得到有效弥合:8月25日与9月1日“临储”拍卖在投放量扩大情况下成交比率、成交价格双双走高而关内现货价格走软表明了这一点。同时,8月26日,国家决定将580万吨“临储”玉米实行定向销售,意味着市场玉米供应量的增加,客观上将对玉米的期、现货价格形成抑制。在现货市场或已见顶的情况下,期价出现“拐点”的可能性较大。
笔者之所以预期玉米现货市场或已“见顶”、甚至不排除期货价格“拐点”已现的可能,除却前述“临储”拍卖及定向销售客观上增加了市场玉米可供量以外,主要基于对以下市场现象及未来影响因素的分析:
1.东北玉米入关增加 供求紧张有所缓和
东北主产区玉米入关增加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临储”玉米拍卖投放数量增加,成交比率提高,8月25日,在投放数量增加到250万吨的情况下,成交比率提高到62.19%,9月1日的成交比率更提高到76.95%,拍卖成交率的提高,意味着“临储”拍卖玉米部分流入关内不可避免。而“临储”定向销售也意味着市场玉米可供量的增加,对于较长一段时间以来颇受原料短缺之苦的关内玉米加工企业是一个极大的缓解。二是前期与东北玉米供应商所签定的远期供货合同陆续进入履约期,亦大大缓解了关内玉米加工企业的原料供应紧张状况。笔者日前从“六和”饲料山东某分公司了解到:正是与东北客商原签定玉米供货合同的履约帮助该公司度过了7——8月关内玉米高涨期间的原料供应危机,且东北玉米入厂价格较之当地收购低约20---30元/吨,为企业带来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2、春玉米收获上市 夏玉米丰产在即
关内市场玉米供应量增加的另一个影响因素是新作玉米的供应增加,虽然近年来促进粮食生产、提高复种指数等导致关内春玉米种植减少,但在关内玉米供应的断档期,部分地区少量春玉米的收获上市,还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供应,部分缓解了加工企业的原料供应压力,如:笔者跟踪调查的山东泰安某粮贸公司,在停止收购一个多月之后,自8月17日开始收购当地春玉米,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加工企业的原料供应紧缺。此外,尽管东北地区遭遇严重干旱可能影响玉米产量,但关内玉米的良好长势以及收获在即的预期亦使得加工企业短期内的抢购欲望有所缓和。
3、高价玉米抑制加工企业需求
与供应形势趋于宽松相对的是,高企的玉米价格对于加工需求形成抑制。从饲料企业看,仍以前述“六和”饲料某分公司为例:随着玉米入厂价格的提高,其饲料产销量降低,事实上是价格转移的链条出现了问题,至玉米进厂价格达到1920----1940元/吨的8月中、下旬,其饲料产销量仅为设计能力的70%左右,为降低成本,该公司不得不改变配方,大量使用小麦(资讯,行情)替代玉米。从玉米深加工企业主流-----淀粉加工企业看,如同饲料企业一样,其加工产品的涨价幅度远不及原料玉米的涨价幅度,笔者注意到:在玉米进厂价格由1800元/吨迅速窜升到1900元/吨的过程中,淀粉价格只是由2400元/吨上涨至2480元/吨,即使按照68%的行业较高出品率计算,以上原、成差价亦难保证企业效益,于是我们看到:企业只是为保持市场份额而不得不开工生产,开工率降低。笔者跟踪调查的山东泰安某淀粉公司开工率仅为60%,可以看做当前玉米深加工企业生产形势的一个缩影。毕竟,刚刚从金融危机中摆脱出来的我国玉米深加工企业,恢复发展的基础仍显薄弱。
以上因素预示着我国玉米供求紧张形势得到缓解,玉米价格的强势将受到抑制。也是笔者判断玉米现货先期“见顶”,期货价格或现“拐点”的主要依据。
三、影响玉米市场的其它因素
事实上,纵然是前期玉米市场的两极分化,其根本原因亦决非总量供求的紧缺,而是供应渠道单一所形成的结构性矛盾:一方面大量玉米因“临时收储”集中于主产区国储库,另一方面关内粮源消耗殆尽时却因拍卖政策不定及运输瓶颈而难以供应市场。从当前市场形势分析,虽然国储供应渠道单一的问题仍难以解决,但可以肯定:通过增加“临储”拍卖的投放量以及定向销售,玉米的供应量将有所增加,价格将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纵观后市,国家“临时收储”政策仍是影响玉米市场的重要因素,此外,国际市场的影响不容忽视。
1、“临时收储”的政策取向
本年度庞大的“临时收储”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东北主产区农民的利益与种粮积极性,但其负面效应亦不可否认:一是造成粮源流向的不合理。如,收储政策执行时,部分河北北部玉米流向东北,而在关内供应紧张时再通过跨省移库、定向销售或“临储”拍卖流入关内,显然造成不应有的浪费。二是造成市场环境的不公平。玉米加工多为中小型企业,不管是就地采购,还是长途调运,其原料供应物畅其流是维持正常生产经营的基础,而本年度国家“临储”超过当年产量24%的收购量却在长达近10个月(08年10月至09年7月)的时间内只进不出,以至于形成国储存量庞大、加工企业短缺的巨大反差。某种意义上,这是下半年以来关内玉米价格暴涨的最根本原因。新作玉米收获在即,上述政策或有调整,依笔者之见,与其跨省移库,不如分省收储;与其高价收购,不如补贴惠农。当然,从时间上推算,9月份国家出台新作玉米收储新政的可能性不大,但相信新的收储政策将向更“市场化”的方向迈进。
2、国际市场的影响
全球经济一体化形势下,国际、国内市场的相互影响是必然的。尽管通过07年末、08年初的关税政策调整,我国玉米市场获得了“封闭运行”的环境,玉米价格得以走出强于国际市场的独立行情,但那毕竟仅是政府为保护农民利益、率先摆脱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而采取的权宜之计,从长期看,逐步融入国际市场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方向,就我国玉米产业而言,下半年的税收政策调整为我国玉米产业步入国际市场打开了大门。在这种市场形势下,我国玉米市场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国际市场的影响,而就CBOT连续合约长期月K线图看,一个标准的巨型“头肩顶”突破形成在即,虽然“标准”的下跌空间并不存在,但期价再下一个台阶至300美分/蒲式耳甚至再低一线是完全可能的(见图2),这也意味着其对国内玉米、至少将对连玉米期价将形成压力。
图2 CBOT玉米连续合约长期月K线图
综合以上分析:国内玉米价格、包括期货价格将面临下跌压力,就连玉米主力C1005合约来说,首先将测试1730元/吨一线的缺口支撑力度,笔者倾向于此缺口将部分、甚至完全被回补,如果受丰产压力影响、现货及国际市场继续走弱,不排除其继续大幅走低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