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内市场 » 正文

上半年玉米行情回顾及下半年展望

  作者: 来源: 日期:2009-07-16  
     自2008年秋季新粮上市至今,国家对东北玉米主产区先后下达四批总计4000万吨

    的临时存储玉米收购计划,国内玉米价格在托市收购利好政策的强劲支撑下,在2008年底终于止跌企稳,局部甚至出现反弹。进入2009年以后,国内玉米市场“政策市”特征更趋明显,促使玉米价格在经历短暂小幅波动之后逐渐迈入全面上行通道,特别是3月份之后,随着国储收购截止日期的日益临近,各执行粮库的收购力度不断加大,市场竞争趋于激烈,东北产区玉米价格涨势尤为明显,并与政策价全面接轨,局部地区甚至超出政策价格,进而带动其它产销区玉米价格稳步上涨。此外,政策收储的另一个作用就是加快了低价华北玉米消耗速度,从而使华北玉米在进入5月份之后,其价格一路上扬,并在6月份基本理顺了与东北玉米之间的比价关系,从而为临储玉米的顺价销售奠下了良好的市场基础。下面笔者将对2009年上半年国内玉米市场行情走势做

    出回顾,并初步预测下半年国内玉米市场的发展趋势。

    虽然去年新粮上市以来,国内玉米市场利空因素较多,例如:产量创历史最高水平、市场需求弱化、全球金融危机爆发等,进而拖累新粮价格不断走低,但在4000万吨国家临时收储政策的支撑下,国内玉米市场持续下跌势头已去年年底发生逆转,并在今年一季度后稳步上涨。虽然后期国内玉米市场仍将运行在多空因素相互交织的环境下,但“政策市”特征仍十分明显。

    一、2009年上半年国内玉米市场行情回顾

    1月份,东北产区第三批2000万吨国家临时储备收购计划开始启动,东北玉米价格逐步止跌趋稳,局部地区出现反弹,但关内产区由于缺乏政策托市,加上市场需求持续低迷,因此华北黄淮玉米价格仍维持弱势运行,但跌势也较08年底有所缓和。进入2月上旬,国内大部分地区玉米市场沉浸在春节的喜庆气氛中,市场购销相对平淡,价格因而保持相对平稳;2月中旬,第四批1000万吨国家临时存储玉米收购计划正式公布,前期市场看好预期得以兑现,东北、华北两大主产区玉米价格普遍出现上涨,并带动其它产销区玉米呈现全面回暖趋势,其中东北地区涨势更为明显。3月份以后,受托市收购政策强劲支撑及市场粮源有限等因素影响,东北玉米价格整体水平再一上个台阶,部分地区玉米价格接近或超出政策托市价格。虽然3月下旬,受市场需求相对疲软以及农民售粮进度加快等因素影响,东北及华北产区局部价格出现回落,但在国家

    宏观调控政策利好的大背景下,国内玉米价格整体稳步趋升基调仍未改变。总的来看,2009年一季度国内玉米市场整体呈现稳步上涨态势。4月份,国内玉米市场整体维持稳中窄幅波动的走势,究其主要原因在于,政策收储临近尾声,市场缺乏新的利好消息的指引,使部分市场主体看涨预期减弱,忧虑、矛盾心理不断显现,不仅认为后市价格继续上涨的动能不足,且担忧临储玉米入市后,市场价格将会振荡回落。不过,随着华北黄淮低价玉米的大量流出,当地市场收购难度不断增加,进而推动市场价格小幅反弹,部分农户的惜售心理有所增强。5月份,市场传出国家可能低价抛售临储玉米的消息,从而直接导致东北多数玉米深加工企业纷纷下调收购价格,东北玉米市场也受此影响略显走弱迹象。同时,由于前期价格优势过于明显,导致华北黄淮产区玉米外流量增大,从而带动当地玉米价格上涨;6月份,国内玉米市场行情出现一次较明显的波动过程。虽然在国家低价抛售传闻的影响下,东北玉米价格曾略有走弱,但华北黄淮产区玉米价格则因粮源供应紧张等诸多因素提振而出现一波大幅上涨的行情。在华北黄淮玉米价格涨势不止的促动下,国内玉米价格整体底部区间持续抬升。

    二、上半年影响国内玉米市场走势的因素分析

    2009年上半年,国内玉米市场价格由去年四季度的弱势下跌行情转变为稳步上

     涨,且涨速在今年第二季度内逐步加快,究其主要原因,国家在东北产区执行的临时玉米收储政策是推动玉米市场价格上涨的主要动力。同时,市场多元主体积极入市,农户惜售心理增强以及国家扶持玉米下游企业等因素均对玉米价格的上涨有所促动。但是,玉米饲料及工业消费在上半年内始终偏弱,从而对玉米价格上涨空间有所抑制,具体分析如下:

    (一)国家调控政策作用明显,助推玉米价格整体上涨

    自去年10月份以来,为稳定国内玉米市场价格,保护种粮农民利益,国家先后在东北三省一区下达了四批临时玉米存储收购计划,总计4000万吨,正是由于这四批托市收购计划才真正控制了玉米价格整体下跌的势头,并推动其价格稳步回升。此外,国家在东北地区大量收储玉米,直接拉动东北玉米价格的大幅攀升,从而使华北黄淮玉米产区成为国内玉米市场上的一块价格“洼地”,当地玉米供应充足且价格较东北玉米明显偏低,从而成为销区企业采购的首选目标,进而导致该区域内农民和贸易商手中现货存量的不断减少,特别是进入6月份之后,华北黄淮等关内产区的新小麦开始 逐步收割上市,当地玉米上市量因而进一步减少。

    2008/09年度东北三省一区玉米临时存储收购计划表

    单位:万吨

    第一批 第二批 第三批 第四批 合计 预计产量 所占比重

    内蒙古 100 100 350 100 650 1038 62.6%

    辽宁 901 90 330 200 710 1225 58%

    吉林 180 180 870 500 1730 2055 84.2%

    黑龙江 130 130 450 200 910 1309 69.5%

    合计 500 500 2000 1000 4000 5628 71%

    (二)玉米饲料及工业消费水平持续不旺,价格上行空间受限制

    今年上半年国内玉米价格的上涨并非受需求旺盛的拉动,恰恰相反,整个上半年国内市场对玉米消费的疲弱态势始终未得到有效改善,从而制约了玉米价格的上涨空间。虽然在春节前,国内生猪价格曾经历了一轮上涨行情,但在节日效应过后,生猪价格重转跌势。由2月初的13元/公斤一直下跌至5月初的9.4元/公斤,跌幅27.69%。与持续下跌的猪价截然不同的是国内玉米整体价格水平在国家托市政策的拉动下涨幅明显,因此使养殖户的利润进一步被蚕食,加之4月末甲型H1N1流感疫情的打压,截至5月份,国内大部分地区生猪养殖亏损100-200元/头,较大幅度上影响了他们的饲养积极性,导致09年一、二季度玉米饲料消费量始终难以走出低谷。 而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国内多数玉米深加工企业自身产品销售形势并不景气,加上政策收储直接拉高玉米价格,企业玉米原料成本大幅提高,产品价格在市场上缺乏竞争力,生产利润空间再度受到挤压,因此,国内玉米深加工企业,特别是东北深加工企业不少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消耗玉米数量持续萎缩。

    (三)临时储备玉米顺价销售传闻并未得到证实,市场看涨预期明显增强

    国家在东北产区执行临时收储的同时,曾一再坚持这批粮食将会以顺价销售的原则向市场公开销售,受此影响,多数市场主体对玉米后期价格依然持较为乐观的态度。不过,在6月上旬,市场突然传出消息称,国家可能将在短时间内和市场投放1500万吨的东北临时收储玉米,售价预计在1500元/吨,且国家将对购买的深加工企业给予每吨100元的补贴,这则消息一出,国内玉米整体价格涨势渐止,东北地甚至小幅回落。时至中旬,国家粮食局有关负责人与中储粮高层相继表示,国家仍会坚持以顺价销售的方式将临时储备粮向市场投放,此举使前期低价抛售传闻无疾而终,此后,随着市场流通粮源的持续趋紧,南北产销区玉米市场主体对后市玉米价格的看涨预期也明显增强。

    三、下半年国内玉米市场走势初步展望

    目前国内玉米市场仍高度关注国家的抛储计划,其中销售价格更是关注的核心焦点。显然,国家大量玉米库存的销售动态将在未来继续主导国内玉米市场的价格走势。而国内玉米产区的天气可谓一波三折,今年4月播种时节,东北产区天气风调雨顺,玉米作物大部分地区播种进展顺利。但5月上旬伊始,东北大部分产区持续未出现降水过程,高温与大风天气造成大范围的干旱。而富有戏剧性的是,自5月末开始,东北大部分地区出现降雨低温天气,在旱情得到明显缓解的同时,局部地区出现洪涝灾害的隐患加大,目前这种旱涝争转的天气变化对东北玉米生长的影响仍有待进一步观察。

    从目前的整体宏观经济看,市场普遍认为我国经济最困难的时期已经过去,商品价格也已成功构筑底部区间。整体商品价格再创新低的可能性较小,但经济复苏是否能够如期而至,下半年我国宏观经济数据能否兑现上半年的预期对市场来说尤为重要。目前部分大宗商品因其价格上涨过快,导致产业链上下游出现脱节现象,后期可能引发再次探底过程,玉米市场就存在这样的风险。从供需格局看,我国玉米供应形势较为宽松,连续5年的丰收加上国家庞大的库存水平,即使今年秋季新玉米产量有所减少,国家依然有足够的粮源来平衡市场供需关系。此外,虽然国家已出台相关政策扶持国内生猪养殖业和玉米深加工企业,因此从长期来看,玉米饲料及工业需求前景仍较乐观。不过,国家庞大的库存量依然对下半年玉米价格形成一定的压力。而从当前市场实际情况来看,国内玉米价格最重要的支撑力量仍来自于国家政策。预计三季度国内玉米价格底部将继续抬升。

    综上所述,从目前国内玉米市场整体表现来看,市场对后市看涨心理较强,预计在临储玉米销售政策尚未出台前,玉米价格仍有望继续上涨。下半年我们应重点关注:宏观经济变化、美元及石油价格走势、政策性玉米销售情况、国家对新季玉米收购政策变化、国内外玉米需求恢复状况以及全球玉米主产区天气变化情况。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