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强调,我国经济运行正处在企稳回升的关键时期,要坚定不移地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全面贯彻落实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并根据形势变化不断丰富和完善。
会议指出,经济回升的基础还不够稳固,不确定性因素还不少,一些地区、一些行业、一些企业还比较困难。出口下降、产能过剩、企业经济效益下滑、财政收支矛盾和就业困难等问题尚难根本缓解。特别是国际经济走势还不明朗,外部需求下降,贸易保护主义加剧,国际金融领域还存在潜在风险,我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仍然十分严峻。对此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认识,做好在较长时间内应对各种困难和复杂局面的准备。
会议强调,巩固和发展企稳向好的形势,必须抓好以下七项工作:
(一)进一步调整结构,大力培育和扩大消费需求,保持投资稳定增长,全面增强国内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抓紧实施家电下乡、汽车下乡、农机下乡、家电汽车以旧换新等政策,引导住房消费和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积极发展旅游休闲消费,拓宽文化消费市场。认真落实中央投资计划,扎实做好项目建设各项工作。重视引导和扩大民间投资,破除垄断和限制。
(二)进一步巩固农业基础地位,保持农业稳定发展。抓好“三夏”农业生产,认真落实小麦(资讯,行情)、稻谷最低收购价政策,切实做好粮油收储工作,确保农民增产增收。稳定生猪、肉禽和奶业生产,保持市场和价格基本稳定。加强防汛抗旱工作。
(三)进一步发挥科技支撑作用,大力推进自主创新。抓紧出台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配套实施细则,进一步推进企业技术改造、兼并重组和淘汰落后产能。加快实施科技重大专项。加强对中小企业融资担保、自主创新、技术改造、人才培养、市场拓展等方面的服务和支持。大力培育新兴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四)进一步做好节能减排工作,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循环经济和绿色经济。抓好抓实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建设、高效节能产品推广和循环经济试点工作,组织实施“节能产品惠民工程”,从严控制“两高”行业低水平重复建设。
(五)进一步推动城乡统筹和地区协调发展,拓展新的发展空间。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城市轨道交通,提高城镇的承载力。全面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鼓励各地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培育新的经济增长地带。
(六)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增强经济发展的动力与活力。扎实推进已确定的各项重大改革,力争取得突破性进展。抓紧落实稳定外需的各项政策,尽快推出稳定和扩大利用外资的综合性政策,支持企业“走出去”。
(七)进一步改善民生,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全面提高人的素质。把刺激经济增长与有效增加就业结合起来,着力抓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和困难群体的就业工作。尽快出台养老保险转移接续办法,做好新型农村养老保障试点工作,健全城乡社会救助制度。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发展和人才队伍建设,加快制定教育中长期规划。抓紧落实已经出台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方案,力争早见成效。
会议要求,根据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和中长期发展需要,加强储备性政策的研究,提高宏观调控的前瞻性和针对性,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 新闻分析
回升关键时刻
局面更为复杂
据新华社北京6月17日电 “工业、投资、消费数据都传递出了积极信号,但工业增速依然明显低于平均水平,一些企业还比较困难。最不确定的因素是出口,降幅还有所扩大。”北京大学国民经济核算研究中心研究员蔡志洲指出。上半年出口20%以上的负增长几成定局。
中国社科院经济所宏观经济室主任张晓晶指出,当前我国经济的确有很多积极迹象,但也存在一些令人担心的问题,基础并不牢固。“正处在企稳回升的关键时期”的分析判断是客观的。既然是“关键时期”,就不能盲目乐观,更不能松懈。
在国际金融危机对世界实体经济的影响仍未见底、外需将持续低迷的情况下,坚持和完善已有宏观经济政策和一揽子计划成为必然选择,一旦松懈就容易前功尽弃。对此必须保持清醒的认识,要做好在较长时间内应对各种困难和复杂局面的准备。
蔡志洲认为,这7个“进一步”,更多考虑的是长远可持续发展、增强内在动力和拓宽发展空间,是继续巩固和扩大“战果”的政策安排。
应当看到,在经济企稳回升的关键时期,中国经济长期存在的发展方式粗放、投资与消费关系扭曲、产能过剩等问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又出现资本市场和房地产市场可能互相推动升温等新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