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天气物流 » 正文

黑龙江春旱严重 受旱面积7922万亩

  作者: 来源: 日期:2009-05-27  
     5月24日下午黑龙江省召开抗旱保苗工作紧急电视电话会议,要求各地必须保持更加清醒的认识,牢固树立抗大旱、救大灾、夺丰收思想不动摇,全力做到抗旱领导力量不减、投入力度不减、各项措施不减,誓夺抗旱保苗工作全胜。副省长吕维峰出席会议并讲话。

    吕维峰指出,进入5月上旬以来,全省气象条件异常,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降水异常偏少。5月上中旬全省平均降水9.5毫米,比历年同期偏少65%,比去年同期偏少74%。二是气温偏高。全省平均气温14.8℃,比去年和历年同期均高2.9℃,甚至连续出现了日最高气温超过30℃的高温天气。三是大风天气增多。全省5级以上大风天数增多,与去年同期相比,除少部分市县持平或偏少外,其它大部分地区�8级大风天气偏多1~5天,且大风天气集中在5月中旬作物播种后的始苗期,对作物出苗和幼苗生长造成严重危害。异常的气象条件,致使全省范围出现旱情。

    据农情上报统计,截止5月23日全省耕地受旱面积7922万亩,其中重旱面积3091万亩,水田缺水渴水面积415万亩。全省因旱造成芽干面积181万亩、吊干面积492万亩,部分水田缺水泡田不能适时插秧,即使插上秧的也有插后干的危险。同时,一些地区还遭受严重风灾,棚室严重受损,出苗的玉米叶被风抽光,甚至秧苗生长点被毁坏。旱情已波及全省13个市和农垦总局,严重受旱地区已由西部的齐齐哈尔、大庆、绥化扩大到佳木斯、黑河、鹤岗、农垦等东部和北部地区,受旱县市发展到60个。目前受旱面积仍以每天近300万亩的速度剧增。全省旱情发展之快、范围之广、持续时间之长、风旱灾交织程度之重为近年来少有。

    面对日益发展的严重旱情,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主要领导亲自过问,多次作出指示,就抗旱保苗提出明确要求。省政府紧急下发了抗旱工作通知,省农委召开了全省抗旱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对抗旱工作进行了专门部署。市县党委、政府和各相关部门也密切关注旱情发展,不等不靠,广泛发动,积极应对,大打抗旱保苗攻坚战。各地组织干部群众和农业技术人员深入乡村、地块,查墒情看苗情,对缺苗地块实施坐水补种,全省补种面积已达133万亩。各地多渠道筹集抗旱物资资金,加快抗旱水源工程建设,集中人力、畜力和机械力量对重旱地块浇灌保苗,全省已投入抗旱资金1.3亿元,新打抗旱水源井2692眼、水田补水井805眼,新购置抗旱节水设备14850(台)套,浇灌重旱面积1167万亩。农业、水利、财政、石油等农口和涉农部门都以抗旱保苗为己任,发挥职能作用,全力为抗旱提供技术、物资、资金支持,形成了抗旱保苗工作合力。目前全省有近2万名干部和农业技术人员奋战在抗旱一线,全面掀起抗旱保苗工作热潮。

    吕维峰强调,尽管全省在抗旱保苗上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从近期检查情况看,抗旱工作还存在一些较为突出的矛盾和问题,需要在今后工作中认真解决。一是领导重视程度不够高。一些领导干部受传统思想束缚,不同程度存在大旱不过五月十三、有钱难买五月旱、六月连雨吃饱饭等片面甚至错误思想认识,西部一些地区重视防风沙而轻抗旱,靠天等雨思想严重,没有真正把抗旱工作纳入重要日程,摆到突出位置来抓,抗旱工作缺乏积极性、主动性。二是抗旱行动不够坚决彻底。尽管各地在抗旱上都采取了行动,但宣传、组织、发动工作做得不好,致使行动慢,参与面窄,抗旱工作还局限在少数部门、少数干部群众,没有形成全党动员、全民动手、全社会参与的抗旱工作局面。三是抗旱工作准备不够充分。由于思想准备不足,致使抗旱工作没有落实到具体行动当中,抗旱资金投入少,缺乏必需的抗旱设施,个别地方甚至放挺抱赖,严重制约了抗旱工作深入开展,也影响了抗旱工作效果。

    据省气象部门预报,5月底之前全省没有有效降雨,27—29日持续高温天气,气温将高达31—36℃。6月10日前,全省仍没有透雨过程,旱情将加剧发展。严峻的气象形势和迅速发展的旱情,要求我们头脑中必须时刻紧绷抗旱的弦,抗旱工作不能有丝毫懈怠。如果从现在起,不加大抗旱力度,采取超常措施,做好抗旱保苗工作,农业生产就会遭受重大损失,我们前期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果就会付诸东流,再夺农业丰收和农民增收的目标就很难实现。

    吕维峰要求,各地必须保持更加清醒的认识,牢固树立抗大旱、救大灾、夺丰收思想不动摇,始终保持“旱情不除、抗旱不止”的旺盛斗志和务求抗旱全胜的坚定信心,增强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危机感,全力做到抗旱领导力量不减、投入力度不减、各项措施不减,再掀抗旱保苗工作高潮,誓夺抗旱保苗工作全胜。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