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内市场 » 正文

近期内外盘玉米走势分化的原因分析

  作者: 来源: 日期:2009-05-26  
     和讯特约

    从近期的盘面上看,许多商品走势出现分化,国内玉米(资讯,行情)明显弱于外盘。CBOT玉米主力合约从4月底至今这一个月左右的时间里从最低的370点上涨到最高435点,上涨65点了,涨幅高达17.6%,而这期间的DCE玉米主力合约则从1645元/吨的低点涨到了最高1689元/吨,上涨幅度仅为2.67%。而从月K线走势上看,DCE玉米本月还处于小幅下跌状态, CBOT玉米却上涨了5.5%。是什么原因造成内外盘玉米走势出现如此大的差距呢?笔者将主要从供需格局、种植面积、天气状况、政策及外围环境等影响因素来分析。

    在探讨外强内弱的玉米市场之前,我们需要简单澄清这样一个事实,通过前期笔者对CBOT玉米与DCE玉米两者价格联动性实证分析的结果表明,两个市场的相关性高达0.91566,而且CBOT玉米价格与DCE玉米价格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CBOT玉米价格的影响对DCE的影响更显著。因此目前分析内外盘玉米的价格的分化走势,对两个市场未来价格走势可能具体一定的参照意义。

    一、全球玉米整体供需改善更有利于美国玉米价格上涨

    从5月份公布的玉米供需数据上看,国内玉米的供需宽松的状况没有太大变化,但全球玉米尤其是美国玉米的供需格局出了明显的好转。根据USDA5月最新供需报告显示,全球玉米期末库存预计从1.3958亿吨减少到1.2819亿吨,减少了1139万吨,主是因为全球玉米小幅减产并且需求保持较大幅度的增加造成,其中产量方面本年度以阿根廷玉米减产最为严重,而在消费方面,美国燃料酒精用量出现较大增长。全球玉米供需格局的整体改善对各国玉米价格形成较为温和的利多环境,但比较中美国两国,更加受益是美国玉米价格,因为中国玉米市场相对封闭,全球玉米供需格局利多首先会体现在以占玉米世界贸易量最大的美国玉米市场价格上。

    USDA5月全球玉米供需数据

    期初库存 产量 进口量 饲料用量 总使用量 出口量 期末库存

    09/10年度 139.58 785.14 79.33 484.6 796.52 81.14 128.19

    08/09年度 130.35 787.83 75.6 481.16 778.6 76.93 139.58

    注:2009-10年度(预测值) 2008-09年度(估计值) 单位: 百万

    二、中美两国玉米供需状况出现显明变化

    从美国的玉米供需数据看,出现了较为明显的改观。美国2009/10年度玉米产量预估为120.90亿蒲式耳,较2008/09年度预估为121.01亿蒲式耳的玉米产量出现小幅下降,但比2007/08年度130.38亿蒲式耳的玉米产量则下降更多。而期末库存方面,美国2009/10年度年末库存预估为11.45亿蒲式耳,较2008/09年度玉米年末库存预估为16.00亿蒲式耳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减少。主要因为美国2009/10年度乙醇行业玉米用量预估为41亿蒲式耳,高于本市场年度的37.5亿蒲式耳。

    在美国玉米供需状况下一年度将出现明显改善的同时,中国玉米供需却依然维持宽松格局。2009-10年度的期末库存继续增加,从5269万吨增加到5674万吨,主要是本年度将有大量期末库存转入下年度,成为下一年度的期初库存。这将对国内玉米价格形成持续的压制,与美国玉米供需改善出现了完全不一致的表现,这是内外盘玉米期价偏离的一个重要原因。

    USDA5月中国玉米供需数据

     期初库存 产量 进口量 饲料用量 总使用量 出口量 期末库存

    2009-10年度 52.69 162.5 0.05 115 158 0.5 56.74

    2008-09年度 39.39 165.5 0.05 110 152 0.25 52.69

    注:2009-10年度(预测值) 2008-09年度(估计值) 单位: 百万

    三、中美两国玉米大豆的种植面积

    目前国内玉米已经全部播种结束了,根据黑龙江新闻网讯报道今年黑龙江省玉米播种面积将达到5600万亩,较上年增加129万亩。而据相关部门调查,黑龙江、河北、山东的玉米意向种植面积同比分别增长16.58%、2.2%和2.3%。在吉林省召开的一次座谈会上,业内专家也预计吉林省玉米种植面积将增加10%。从这一系列报道与数据来看,对国内玉米种植面积肯定是有增加。根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5月份做出的权威预测也证实了市场的相关报道,2009中国玉米播种面积为2,900万公顷,较2008年的2,880万公顷增长20万公顷,增幅0.7%。报告认为玉米播种面积增加较多的省份主要是黑龙江省,意向调查结果显示农户倾向于多种玉米少种大豆。

    而与此相反的是,今年美国农户则更倾向于种植大豆而放弃种植成本较高的玉米。今年以来,由于阿根廷大豆减产以及中国大量进口,CBOT大豆上涨较为强劲,使美国大豆种植意愿比玉米更加强烈,加之玉米产区天气原因,美国可能有更多土地将转种大豆。因此整体上看在国内玉米种植面积增加而美国相反的情况下,DCE玉米表现在春播结束后明显弱于CBOT玉米显得在情理之中。

    

    四、近期玉米主产区天气状况

    近期CBOT玉米持续上涨的一个重要动力是天气题材的炒作。美国玉米种植因大部分产区天气降水而延迟,后种玉米将出现单产减少,从而影响美国的玉米总产量。截至5月17日当周,美国玉米种植率为62%,去年同期为70%,五年均值为85%,明显落后于往年,并且这将引发更多土地转种大豆。因此天气炒作始终贯穿近期CBOT玉米的上涨过程。而目前中国春播由南向北陆续进入尾声。粮食作物中,春小麦(资讯,行情)、玉米、大豆播种和早稻栽插已结束。前期中国玉米在播种时天气非常配合,而且出苗情况良好。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黑龙江省4月25日以来降水持续偏少,气温异常偏高,旱情不断发展,需要重点关注。但是与美国玉米相比,国内天气状况整体相对较好,后期仍需要继续关注东北的降水情况。

    五、中美两国玉米政策分析

    从中国与美国两国玉米市场看,中国因市场经济发展程度不够,国内玉米价格有严格的政策控制,带有较为浓厚的政治色彩,而美国是市场经济国家,供需决定玉米价格走势。中国政府自去年收储以来,DCE玉米经历了几个月的持续上涨,随着国家收储的结束,国内玉米转弱,而CBOT玉米在低位反复低位震荡后底部在不断抬升。近期国内玉米处于相对政策真空期,政府收储大量玉米虽然提高了玉米价格,使农户得到一定的好处,但对于受金融危机冲击加各种疫情及突发事件的打击的玉米下游企业则是危机重重。国家政策阻断了价格传导机制,在玉米制品和饲料消费疲软的情况下,加之国家大量库存的玉米,DCE玉米价格正承受供需及产业状况的两重压力。在美国去库存化的同时,中国则是加大库存,因此在国内没有新的相关政策出台之前,DCE玉米表现弱于CBOT玉米。

    六、从资金看内外盘玉米走势

    近期DCE玉米表现为持续的缩量减仓,期货呈现震荡整理走势。从连玉米前20名持仓情况看,虽然多单与空单都有所减少,但多单撤离更为明显。从近期净多持仓看呈现持续下滑态势,从4月下旬的净多高达17000张后出现持续减少,到目前已经成为净空单5877张。而与此同时的CBOT玉米基金净多单则呈现增加态势。截止到4月19日的这一个月,CFTC基金净多持仓从49798张增加到170008张,创近半年来的新高。在DCE玉米资金持续流出,多单撤离的情况下,CBOT玉米的基金买盘却增加,因此两个市场的资金流动状况也造成目前外强内弱格局。

    

    七、COT玉米与DCE玉米外部环境分析

    从近期整体商品走势以及股市表现看,CBOT玉米较DCE玉米有着更为有利的外部环境。CBOT玉米与原油走势关联性很强,4月底原油价格从50美元上涨到目前60美元上方,给CBOT玉米提供上行动力。在同样的时间里,CBOT玉米也与原油同步也出现上涨,走势惊人一致。另外,美股的表现加之美元走弱,也刺激CBOT玉米上涨,因美元的持续下跌使美国玉米出口消费得到一定的提振。但对国内来说,自给自足的粮食政策使DCE玉米市场相对独立,对原油上涨反应不是特别敏感。加之国内商品在因经济刺激计划出现的一轮反弹后目前整体走势分化,国内大豆也是被动跟涨CBOT大豆,但CBOT大豆却对CBOT玉米有一定的带动作用。因此从两个市场的整体环境和周边商品走势看,CBOT玉米也有充分的理由强于DCE玉米。

    最后、总结与对未来的分析:

    过上述对CBOT玉米与DCE玉米市场的近况分析,我们发现无论是从供需格局还是外部环境,抑或是种植面积,天气,政策和资金状况,我们都可以看出CBOT玉米强于DCE玉米。但是未来两个市场的价格理论上不会持续的背离,那么我们就可以从上述的分析可以看未来的市场可能的一些变化。从天气方面,两国玉米产区天气可能会成为两个市场玉米价格重新回到一致的原因。从政策方面,中国可能会出台相关的政策引发中国玉米上涨。如市场关注的顺价销售方案,玉米或玉米制品出口以及出口补贴等措施。而从外部环境看,原油及美元不确定性较大,不一定能持续推动CBOT玉米价格上涨。另外,在美国玉米价格上涨的同时,农户继续将当前的上涨视作出售一些库存的机会,这将限制CBOT玉米价格的升势。综上所述,CBOT玉米与DCE玉米两个市场将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可能会重新回到相对一致的走势之中。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