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宾:国务院研究室农村司巡视员叶兴庆
叶兴庆:国务院研究室农村司巡视员,中国农业大学、吉林农业大学兼职教授。先后在国务院扶贫办和国务院研究室从事农业农村发展理论与政策研究,参与起草2004年至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和其他大量有关“三农”问题的重要文件,著有《中国边缘地带的经济增长》等著作,发表论文200多篇。
当下,国际金融危机不断蔓延,对我国经济的负面影响日益加深,对农业农村发展的冲击也在不断显现。日前,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公布,这是自2004以来中央一号文件第六次聚焦农业发展与农村改革。文件紧紧围绕稳粮、增收、强基础、重民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在目前世界经济增长明显减退的大背景下,如何应对金融危机对农业农村发展的冲击,不仅事关“三农”事业,更关乎整个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本期对话,我们请来了国务院研究室农村司巡视员叶兴庆来讨论这个话题。
主持人:自2004年以后,中央连续出台了六个关注“三农”的一号文件,与前五个一号文件相比,这次一号文件是在国际遭遇金融危机背景下出台的,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叶兴庆:2008年是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非同寻常的一年。在自然灾害偏重发生、农资价格不断攀升、农产品市场剧烈波动、食品质量安全事件影响广泛的不利局面下,全年农业生产普获丰收,农村发展迈出新步伐。全国粮食总产量达到10570亿斤,创历史新高,粮食总产连续5年增加是40年来第一次。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761元,增长8%左右,农民收入增幅连续5年超过6%,是20多年来第一次。但是,如果从第4季度的情况来看,则是另一种局面。随着国际金融危机持续蔓延、世界经济增长明显减速,我国经济遭受的负面影响日益加深、农业农村经济遭遇的冲击不断显现。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2009年可能是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也是巩固发展农业、农村好形势极为艰巨的一年”,明确要求“把保持农业农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首要任务,围绕稳粮、增收、强基础、重民生,进一步强化惠农政策,增强科技支撑,加大投入力度,优化产业结构,推进改革创新,千方百计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千方百计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这是中央针对宏观经济形势新变化和农村发展新情况作出的重大部署,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立足扩大国内需求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大举措。
主持人: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有两个要点: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文件中还提到了两个“千方百计”———“千方百计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千方百计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继续提供有力保障”,足以看出中央对这两项工作的重视。您是如何理解这两点要求的重要意义?
叶兴庆:在当前形势下,可以把这两个要求视作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必须坚守的两条底线:
首先,这是确保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开好头、起好步的迫切需要。2009年是全面贯彻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的第一年,如果在2009年这一起始年份,农业生产就出现大的波动,势必影响现代农业建设的整体进程。全会明确提出202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08年翻一番,这要求今后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达到5.95%。如果2009年农民收入出现徘徊甚至下降,势必影响人们对实现这一目标的信心,并给今后的增收任务增加难度。
其次,这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迫切需要。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努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是2009年经济工作的中心任务。立足和服务于这一大局,必须保持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应当看到,尽管目前国内主要农产品供给充足,但农业生产受多种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很大,农产品市场供给的稳定性很差,对2009年的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市场供给形势不可掉以轻心。在经济增长速度回落、食品消费占居民消费支出比重依然很高、城乡居民收入预期不理想的情况下,若农业生产出现大的波动,导致农产品供给短缺、价格大幅上涨,就会影响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众的生活,甚至会导致经济出现滞胀局面,进而影响到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实施力度。还应看到,尽管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已有很大改善,但城乡居民消费、城乡基础设施水平的差距依然很大,扩大农村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有着巨大的潜力。把农村需求潜力转化为现实购买力,关键在于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再者,这是保持近年来农村发展好势头的迫切需要。近些年来,中央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不仅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农民收入增长,而且促进了农村社会进步、公共服务提高,使近年来农村始终呈现良好发展势头。在当前严峻局势下,保持和延续农村发展的好势头十分必要。必须全力以赴,努力使农业生产站稳新的历史起点,避免成为滑坡的拐点;努力使农民持续较快增收的势头得以延续,避免陷入新一轮徘徊;努力使农村保持和谐稳定,避免成为社会矛盾的焦点。
主持人:从现在的情况来看,随着世界金融危机的蔓延,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正在面临哪些冲击和挑战?
叶兴庆: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冲击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主要农产品价格全面下行。2008年9月份以后,国内多数农产品价格由前期的持续上涨转为掉头下行;10月份,农业部重点监测的31种农产品中,有30种价格出现不同程度下降;11月份,又有27种进一步下跌,其中,稻谷、玉米、大豆价格分别比9月份下跌6.8%、6.7%和13.4%,猪肉价格比2月份的最高点下跌23.3%,籽棉价格已跌至5年来的最低水平;12月,多数农产品价格继续回落。
第二,大批农民工失去工作岗位。据农业部对农民工输出较多的15个省、150个村的抽样调查,春节前已返乡的农民工占到38.5%;在返乡的农民工中,60.4%的农民工属于正常的春节回家探亲、节后会回去正常上班,39.6%的人属于失去了工作或者还没有找到工作就返乡了。根据这个数字测算,在1.3亿外出就业的农民工中,有15%、约2000万的返乡农民工失去了工作。
从2009年的发展趋势看,农产品价格走势和农民外出务工前景仍不容乐观。据有关研究报告预测,在各种条件不发生大的变化的情况下,2009年世界主要农产品价格降幅将为6.2—15.8%;国内主要农产品价格降幅将为4.5—11.6%,其中,玉米下降10.6%、大豆下降11.6%、棉花下降10.6%、猪禽产品下降7%、奶制品下降4.6%。国内农产品平均价格每下降1个百分点,影响农民人均纯收入20元。农村劳动力就业将更加困难,既面临着为非正常返乡的2000万农民工提供就业机会的艰巨任务,又面临着为新进入劳动年龄阶段的几百万农村青年提供就业岗位的巨大压力。
主持人:针对这两个主要问题,我们下一步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应对挑战?
叶兴庆:加大财政对农业农村发展的投入力度。必须抓住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和当前扩大内需、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有利时机,切实增加国家对农业农村发展的投入。要把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大幅度增加国家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大幅度提高政府土地出让收益、耕地占用税新增收入用于农业的比例,大幅度增加对中西部地区农村公益性建设项目的投入”的要求落到实处,不仅中央财政应当如此,地方各级财政也应当大力调整支出结构、真正做到向“三农”倾斜。
着力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随着务工收入占农民收入总量和增量的比重越来越高,促进农民就业对促进农民增收的作用越来越显著。但目前经济增速下滑,使全社会的新增就业机会明显减少;大量农民工返乡,使有待转移就业的农村劳动力大量增加。在这种情况下缓解农村劳动力就业矛盾,既必须通过发展农业农村经济扩大农村就业容量,又必须采取超常举措。例如,可以通过以奖代补、以工代赈等方式,组织农村劳动力参加水利、道路、造林等政府公共工程建设,这既有利于把财政投入直接转化为农民现实购买力,又有利于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又如,可以通过补贴生活费、减免学费等方式,组织返乡农民工参加期限较长的职业技能培训、引导不能升入普通高中的农村初中毕业生接受中等职业教育,这既有利于减轻当前就业压力,又有利于为今后的经济成长储备较高素质的技工。
切实抓好农村民生工程。越是在农民就业和收入前景欠佳的时期,越是要重视和改善农村民生,增强农民生活和发展信心。应加大中央和省级财政对农村低保的补助力度,提高农村低保标准和补助水平;抓紧制定指导性意见,建立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加快饮水安全、道路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在全国范围实施“家电下乡”、“汽车下乡”,对农民购买指定产品按销售价格一定比例给予直接补贴。抓好这些民生工程,不仅有利于增进农民福祉、而且有利于扩大内需,不仅有利于促进农民就业增收、而且有利于减轻农民生活负担,必须拿出真金白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