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央气象台预报,1月中旬,西南地区东部、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量一般为5~20毫米,其它大部地区降水量一般不足1毫米。西北和西南地区大部旬平均气温比常年同期偏高1~2℃,北方冬小麦主产区入冬以来降水量持续偏少,部分旱地和灌溉条件较差的地区出现不同程度的旱情。近日国家气候中心、国家气象中心等部门进行联合干旱会商,与会专家对目前的干旱情况及未来一周的发展趋势进行了会商讨论,认为最近一周,全国大部地区仍降水稀少或基本无降水,华北中南部、黄淮西部、西北东北部、江汉北部、江南东南部、华南东部等地存在中到重度气象干旱。国家农业部20日发布的最新信息显示,目前河南、安徽、山东、河北、山西、甘肃等主产省小麦受旱1.19亿亩,成灾2617万亩,分别比去年同期增加1亿亩和2000万亩。具体情况分析如下:
首先,华北、黄淮大部降水持续偏少,局部旱情严重苗情较差
据最新气象干旱监测显示,与常年同期相比,华北大部、黄淮、西北东部、江南东南部、华南大部及云南、西藏大部、新疆大部、内蒙古东部等地降水量偏少3-8成,部分地区偏少8成以上。华北中南部、黄淮西部、西北东部、江汉、江南东南部、华南东部等地气象干旱持续。1月13至15日,中国气象局派专家赴河南、安徽、河北对当前冬麦区旱情及冬小麦苗情长势进行实地调查,结果显示:河南中北部、安徽淮北北部部分地区旱情较为严重,苗情较差。尽管19至21日,黄淮、江淮等地的部分地区将有小到中雨或雨夹雪,降水对于缓和当地气象干旱有利,但不足以解除旱情。
其次,当前部分主产省小麦受旱情况概述
主产省河南由于降水持续偏少,前期干旱地区旱情发展较快,对冬小麦的生长有一定不利影响。据1月14日的气象卫星遥感资料,对冬小麦长势情况进行监测分析,全省冬小麦一、二、三类苗比例分别为47.5%(约3610万亩)、44.1%(约3351万亩)、7.5%(约570万亩),与1月9日监测结果相比,一类苗轻微减少,三类苗略有增多。其中苗情较好的地区一类苗比例在60%以上;苗情较差的地区二、三类苗比例相对较高。
安徽省自去年10月下旬以来,降水偏少,淮北地区已连续80多天没有有效降雨,沿淮淮北中西部地区少8成以上,是1961年以来第6个最严重的秋冬旱。据1月13日调查,全省小麦受旱面积2019.6万亩,占播种面积的57%,其中严重受旱面积达到955.5万亩。当前,全省小麦三类苗达1063万亩,苗情明显差于往年,部分地方发生点片死苗。在抗旱保苗十分严峻的形势下,安徽省政府于1月17日启动抗旱保苗二级响应。
河北省自去年11月以来,降水异常偏少,特别是中南部大部地区均无有效降水,大部分地区80多天仅有微量降水或根本无降水。全省平均降水量不足两毫米,比常年少90%,大部分县市降水量为50多年来同期最少;其中石家庄市区降水量仅0.3毫米,比常年少99%。目前,全省冬旱土地面积达2400万亩,其中冬小麦受旱面积1220万亩。
从山西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和省气象部门获悉:目前山西省持续发展蔓延的旱情,已经严重影响到人们的生产生活。全省农作物受旱面积816万亩,冬小麦受旱面积达780万亩。入冬以来山西大部分地区雨雪奇缺,为多年少见,全省旱情迅速蔓延且仍在持续发展。2008年10月中旬至2009年1月上旬整个时期,山西省大部分地区降水比常年偏少五成以上,为1971年以来历史同期第2个少雨(雪)年。1月17日,针对近期持续发展的旱情,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发布干旱黄色预警,紧急启动抗旱三级响应。
山东省1月上旬农业气象旬报,本旬,全省气温较常年偏低,降水偏少,光照偏多。全省平均降水量0.2毫米,较常年偏少94%,各地降水量在0.0~2.0毫米之间。半岛、鲁中及鲁西北部分地区不足2.0毫米;其他地区无降水。因越冬以来降水持续偏少且分布不均,部分地区旱情持续或发展。根据对2009年1月14日NOAA卫星遥感数据计算分析,德州、聊城、菏泽、枣庄等市出现轻旱,全省总面积521万亩。
总之,目前我国农历“大寒”时节已到(1月20日),冬小麦面临严寒的考验,如果这时土壤墒情不足,很容易引发冬小麦的旱冻害。而当前西北地区东部、华北、黄淮、江淮北部以及江南东部的冬麦区都存在一定旱情,部分地区旱情较为严重,这对小麦安全越冬或者生长很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