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供给宽松:产量连续五年丰收,市场压力过大
连续四年丰收后,受国家支农惠农政策鼓舞,再加上中央储备收购政策支撑新粮收购价格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以及单产水平的大幅度提高,今年我国玉米产量达到1.56亿吨,又创历史新高,并实现了连续5年丰收。从近两年的供需情况来看,国内玉米市场处于供过于求的境况,并且节余库存逐年增加,预计今年至少在600万吨以上。目前国内玉米的供求关系比较宽松
二、需求低迷:养殖业频受打击,深加工需求低迷
从市场需求方面来看,目前国内玉米需求处于低谷期。作为玉米需求的支柱养殖业,近些一年一直受猪瘟、蓝耳病等疫情的打击,长期处于恢复期,而今年年初又遭遇冰冻灾害,更是延缓了恢复的步伐;近期江苏等地禽流感又死灰复燃,如此看来,短期内饲料养殖业难以拉动大批量的玉米需求。深加工行业曾被认为是玉米需求的新动力,也随着经济不景气和产品需求减少、企业利润的缩水的影响,陷入了低迷的态势,不论东北还是关内深加工企业大都采取随用随购的方法,减少库存量。
三、政策支撑:国家调控决心明显,政策频频出台
从玉米上市初期,国家保护农民利益,维护玉米价格的决心就不断随着各种政策的出台表现出来。10月15日后,国家停止了长达近一年的国储玉米拍卖;10月20日,第一批东北500万吨临时储备政策出台;11月16日,国家宣布从12月1日起解除玉米及其制粉5%的出口关税;12月2日,第二批东北500万吨临时储备收购计划出台;同时从12月1日起解除了年初对成品粮等的价格干预措施。目前市场还传言国家近期将发放500万吨玉米出口配额,对玉米出口实行13%的增值税退税政策。政策出台之密集,调控力度之强大,实属少见。
四、经济拖累:经济不景气影响,市场信心不足
下半年以来,受美国金融风暴和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我国经济也有不景气的苗头。在此背景下,淀粉、糖等深加工产品的需求萎缩,产品价格下滑,利润亏损,国内深加工企业开工率不足50%,导致在收购市场上的积极性较差。贸易商在市场价格持续回落中,不敢贸然收购,都持观望心态。目前,东北第一批500万吨临时储备收购已经基本结束,但收购主体仍以国有粮食企业为主,市场信心明显不足。
从国内玉米市场目前的状况可以看出,后期支撑国内玉米价格的主要因素仍然是政策。一方面是国家临时储备收购政策,另一方面是出口政策。
一、收购政策力度渐渐加强。目前,东北第一批500万吨已经基本完成,第二批收购政策正在准备中,就当前情况来看,由于市场供给比较充足,收购热情不高,收购进度偏慢。但近期市场传闻国家有计划进行第三批临时储备收购,并且数量较大,预计是2000万吨,如果这一政策落实,东北地区50%的产量被国家收购后,市场可流通量所剩无几,无疑将使得宽松的环境骤然紧张,东北地区价格有望得以提升,但这也需求注意政策的执行时间、力度等。华北市场因为去年存量较多,再加上今年丰收,消化困难,而饲料企业、深加工企业的需求困难更是放大了这种困难,受东北政策利好的影响华北价格可能会有所反弹,但仍处弱势。预计后期国内玉米市场在政策引导下,很有可能重演去年北强南弱的格局。
二、出口政策效果仍需观察。相比国家临时储备收购政策,用出口政策来调节国内价格风险可能比较大,因为一旦出口后,国内供求关系将会改变,如果出现缺口,再从风险莫测的国际市场进口玉米,其成本可能更大,因此国家也会慎之又慎。前期,政府已经取消了玉米及其制粉的出口关税,近期又传言还将发放500万吨的出口配额,并对玉米出口实行13%的增殖税退税政策。这些措施又把相对隔离了大半年的国际玉米市场因素放到了我们的面前。目前CBOT玉米价格在380美分/蒲式耳附近,而决定国际玉米价格的两个主要因素石油和美元都处于有利的位置。石油处于较低的价位,随时都有反弹的可能,而美元则因美国经济拖累进入下行通道,这样的话国际玉米价格仍有上行动力。如果国际玉米价格继续上涨,则给国内玉米出口带来空间。但因为出口政策有一定的时滞性,所以即使出口政策彻底放开,短期内仍不足以改善国内供求关系,但对市场信心可能会起到一定的提振作用。
总体来说,随着国家调控力度的不断加大,国内玉米市场终有抬头之日,但时间和幅度要时刻注意政策出台时间和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