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我国玉米产量大幅增长,而国内需求却始终未能明显好转,市场价格自新粮上市以来持续下滑。为避免市场粮价出现大幅波动,我国政府在东北地区实施了玉米临时收储计划,目前已经确定的收储数量为1000万吨,但因为种种原因未能引起市场其他收储主体的回响。在多数地区由于市场收储主体较为单一,且市场需求弱化,加上后市看空气氛依然浓厚,导致玉米价格一跌再跌。不过,正是由于在东北产区国储库收购,加上后续收储量有望继续放大,在目前国内市场需求低迷,多数采购主体仍显观望的背景下,国家对东北粮源的吸纳量也将越来越多,随着市场流通粮源数量的下降,配合国家将采取的顺价销售原则,可以预见,明年春季之后,国内玉米价格有望逐渐摆脱弱势行情,并渐渐步入上行通道。具体分析如下:
一、临时收储分批次进行,给农民传递国家均衡供销的讯息
由于今年全球性粮食增产,供求形势缓和,加上受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国际市场粮食价格出现大幅度回落。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今年秋粮上市以来,国内粮食市场价格也出现了下行的趋势。目前国内玉米市场价格回落,除了国际粮价下跌影响市场预期这个外部因素外,主要是由于秋粮上市后,国内市场供给短时间内大量增加造成的。
针对当前的粮食市场形势,国家已经采取加大秋粮收储力度等措施,调节市场供求,保持粮食市场和价格基本稳定。为促进农业和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切实保护农民利益和种粮积极性,国务院及时研究确定了进一步加大强农惠农政策力度的具体措施,决定在东北主产区对玉米实行国家临时存储收购是其中的重要措施。10月20日,国家粮食局会同有关部门下达了第一批发500万吨的国家临时存储玉米收购计划。根据东北各地的收购进展情况,12月1日又下达了第二批国家临时存储玉米收购计划。这样,两批收储计划总量已达1000万吨。同时,国家粮食局要求地方粮食部门和有关执行主体积极采取措施,进一步增加收购网点,方便农民售粮。
由于当前正值东北秋粮收购高峰期,加上市场缺乏多元化收购主体,因此最近一段时间内,部分地区农民售粮仍然较踊跃,但由于每批国储收购数量相对有限,因此东北部分地区“卖粮难”现象日渐明显。
为切实做好今年的秋粮收购工作,防止农民“卖粮难”问题的进一步扩大,国家有关部门将进一步加大政策实施力度,根据各地粮食收购进展和市场情况,及时下达后续批次的国家临时存储粮食收储计划,收购价格不变,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满足农民售粮需要,让广大农民在丰年里吃一颗“定心丸”。另外,分批次进行收储让种粮农民可根据市场价格变化择机卖粮,避免集中抢售而造成排队时间过长,增加卖粮成本,影响卖粮收入。
二、短期玉米市场价格双轨制有利于深加工企业生产经营
在东北玉米市场,深加工企业无疑是较为主要的收购主体之一,并对东北玉米价格走势也具有较深的影响力。不过近期以来,这些大型深加工企业对市场定价的“
话语权”却越来越弱,主要原因在于以下两点:第一,我国对玉米市场所采取的调控力度不断升级,加上国内市场“政策市”特征仍较明显,因此政策调控对国内玉米市场,尤其是东北市场的影响力持续增强;第二,国内需求低迷,出口量大幅萎缩,产品积压严重,这些因素均导致企业加工效益大幅滑坡,企业不得不采取停产、限产等手段来度过这一难关,这无论对需求还是价格而言均构成利空影响。倘若让这些深加工企业按照政策收购价格甚至高于政策价来进行采购的话,必然将造成原料成本价格的进一步上涨,最终会导致越来越多企业的停产甚至倒闭。因此今年东北玉米收购市场上,深加工企业的收购价格普遍均明显低于国储政策收购价,在企业加工效益普遍不佳的市场背景下,市场收购价格的双轨制可以保障深加工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在东北玉米消费市场上,深加工企业每年所消耗的数量十分可观。但从上面一段的阐述来看,由于深加工企业经营效益不佳,因此停产、限产的现象在东北产区的表现就较往年更加明显。据调查,目前国内加工企业普遍存在开工不足的现象,其中黑龙江开工率不足50%,吉林省开工率80%左右,辽宁省开工率不足30%、河北省和山东省开工率在40%-50%之间。同时,由于今年玉米货源供应充足,多数企业并不担心会发生后市粮源供应明显紧张的情况,因此企业原料库存普遍均较少。从近期来看,深加工企业运营状况不佳,直接影响对玉米原料的采购热情及能力,导致玉米需求下降、进而对当地玉米价格形成打压作用。因此,在东北产区缺乏多元化收购主体介入的情况下,深加工企业明显较低收购价格仍可使他们按计划完成收购进度,对稳定东北玉米消费量起着有利的推动作用。
三、政策收储批量仍会增加或扩大收购力度,为明年顺价销售做好铺垫
截至目前,东北三省一区首批国家临时存储玉米收购已近尾声,启动时间相对较晚的黑龙江目前的进度也超过六成。由于国内玉米市场基本面偏空,加上500万吨的收储量明显偏少,因此首批政策收储对东北玉米价格形成的支撑效应十分有限。为保障市场粮食价格不至于出现大起大落的现象,国家有关部门决定在首批临时收储玉米的基础上向东北三省一区继续增加500万吨的收储量,同时,将根据收购进度及市场情况研究下达后续批次的收购计划。虽然就目前的市场形势而言,第二批政策收储的利好消息依然未能阻止国内玉米整体价格的下滑趋势,但考虑到目前饲料养殖需求及深加工需求仍较低迷,而多数粮商由于资金问题及对玉米后市价格走势拿捏不准,因此入市收购仍显谨慎,收购量因此十分有限,这就使得国储收购在市场上形成“一支独大”的局面。随着后续收储量的继续放大,农民手中多数的可售粮源均将被中储粮逐渐吸纳,这不仅能在当前国内玉米市场价格持续低迷的阶段最大程度上对农民的种粮收益起到保障作用,同时也减少了市场上流通粮源的数量。
由此可见,我国政府在今年国内玉米供需格局相对宽松的环境之下,有能力控制相当一部分数量的市场流通玉米货源,且随着政府收购数量的不断增加,市场可供贸易的粮源就相应会减少,这对明年将实施的顺价销售策略无疑是极为有利的。同时,由于采取顺价销售的原则,国家不必像今年7-10月间举行的东北临时存储玉米拍卖一样出现亏损的情况,这对执行任务的国储库而言也是较为利好的一面。
四、国际玉米市场近期涨势较明显,我国玉米出口新的商机显现
面对我国玉米连续5年丰收且今年产量较去年明显增长的格局,目前已知国家1000万吨的收储量仍显杯水车薪,对供求关系影响有限。据最新资讯获悉,近日第三批国家临时收储玉米可能已获得有关部门的批准并在部分地区开始下达。但受诸多其他因素的影响,第二批国储临时收购仍未大规模在东北产区展开,因此短期内政策收储对玉米市场价格的影响仍不能快速显现。
受美元汇率持续走弱的影响,CBOT玉米市场在近期呈现明显的触底反弹之势,期价也维持在390美元/蒲式耳上下。受此提振,截至12月19日,3月份美国玉米至广东蛇口港的到岸完税价约在1654元/吨,较12月8日1404元/吨的价格上涨了250元/吨,涨幅达17.8%。这不仅意味着国内外玉米价差重新回归正常水平,同时还为我国玉米出口提供了新的商机。
综上所述,虽然从短期来看,在国内玉米市场基本面利空的不利影响下,我国玉米市场整体仍难止跌势;但是,从中长期来看,在市场需求普遍不佳,国家后期仍将继续加大玉米临时收储量的背景下,一旦国家掌握了足够的市场粮源,并在坚持顺价销售的前提下,可以预见,明年春季后国内玉米市场或将迎来一波上涨行情。与此同时,近期由于美元再度露出贬值的迹象,一旦后期美元汇率步入贬值通道,那么随着CBOT玉米期价的不断反弹,国内玉米或将再度迎来出口的契机,而国际市场玉米价格的上行也将会带给国内市场一个较为良好的外围环境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