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玉米价格持续回落
国际市场玉米价格受制于前期的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冲击,目前还远远没有看到止稳的迹象。一方面,在全球经济面临滑坡和作为龙头的美国经济步入衰退后,国际市场原油价格一路下跌,从而带动各种商品价格出现大幅下跌,尤其是具有炒作能源概念的玉米品种而言,更是雪上加霜。过去一周,国际市场原油期货指数价格大幅下跌20.52%,上周五收盘于45.86美元/桶,较7月份的高价147.52美元/桶已经下跌69%。原油价格的暴跌,对于以玉米作为原料来源的美国乙醇生产企业来说,就失去了生产乙醇的理由和利润空间,其产品已经在全球经济危机的冲击下呈现滞销局面,对玉米需求的数量大幅降低。玉米需求前景的萎靡不振和美国经济的不景气,打压美国玉米期货价格跌至本轮下跌以来的低点。另一方面,美国经济的滑坡带动欧盟、亚太等地区经济出现明显下滑,对美国玉米需求数量出现较大幅度的降低,美国今年的玉米销量仅为去年的一半左右。这两方面因素综合作用于国际玉米市场就是玉米价格的不断下跌,在全球经济没有出现企稳之前,国际市场玉米价格预计将会继续延续下跌走势,直至将来市场信心恢复和需求回暖后,玉米市场漫漫寒冬才能结束。
国内玉米期现货联袂下跌
以国内消费为主的我国玉米市场同样未能在全球性经济回调的压力下独善其身,首当其冲的就是原材料价格的整体下跌把悲观情绪传导至玉米市场。国内玉米期现货价格在过去一段时间出现崩盘走势,尤其周五期货玉米的下挫更是让市场人士难以看懂,恐慌情绪继续弥漫于国内玉米市场。
在国内玉米整体供求上,从最新数据可以看出,市场参与者对于本年度国内玉米产量大幅增加基本上达成共识,我国玉米2008/2009年度产量达到1.56亿吨,同比增加370万吨,增幅2.43%,产量创出历史记录。在玉米产量大幅增加的情况下,市场对于玉米后市看空心理严重。恰恰此时,以次级债危机为导火索的全球经济出现回调,严重冲击了国内肉禽、玉米深加工等以玉米为原料的出口企业,其终端产品销量下滑直接导致其对国内玉米需求量的大幅下滑。纵观当前国内玉米市场,玉米供给已经远远大于实际需求,价格跌跌不休也在情理之中。大连、锦州等港口东北产二等标准水分玉米现货平仓价格已经从前期高点1700元/吨左右回落至1500元/吨左右,价格下跌12%。市场贸易商当前多采取随购随走策略,不敢过多采购储存玉米,中间流通环节玉米库存量严重下降,玉米供给过大主要呈现在产区市场,这也是近段时间尽管国家出台玉米最低保护价政策,但产区价格仍然不断下滑的主因。
国储收购成为支撑玉米价格的最后一个堡垒
国产玉米创记录的产量,反映到国内产区层面就是玉米价格的不断下滑和再次出现农民卖粮难现象,而国储收购成为支撑产区玉米价格的最后一个堡垒。在前期国家发改委公布以0.74—0.76元/斤收购500万吨玉米后,东北各地国储系统纷纷展开收购,但等待到的却是贸易商和玉米需求企业的集体观望,国储几乎成为市场唯一的收购方,市场价格再次出现下跌。为稳定产区价格,保护种粮农民利益,防范谷贱伤农现象出现,在首批收储正在进行时,发改委再次公布将在东北展开二期500万吨玉米收储计划,政策力度陡然加强。但收购市场再次沉默,国储继续扮演着独角戏的角色,玉米价格继续走低。究其因是一方面由于销区市场价格低迷,产区价格相对较高,南北方价格倒挂,贸易商无利可图或者利润很低,其走货意愿和收购意愿都降低,玉米需求较为疲软;另一方面,市场信心的极度缺失使市场各方普遍对国储收购1000万吨国储粮能不能托起产区粮食价格表示怀疑,毕竟本年度东北地区和内蒙东部地区玉米总产量已经突破5000万吨,政策效应还需要等待市场信心的恢复。
综上所述,国内玉米市场价格阶段内还受制于国内玉米批量上市数量增大的压力,市场需求在信心缺失的状况下出现萎缩乃至降低,无论饲料养殖企业还是玉米深加工企业,对玉米需求都出现明显的减少。在此种市场格局下,尽管国储系统入市采购,但对于远大于其收购数量的玉米产量而言,其政策效应仍然没有显现,后市玉米价格的企稳乃至向好,需要其本身供需格局的改善和市场信心的进一步恢复。阶段内,国内玉米市场仍面临着供大于求的压力,后市仍有下跌可能,但在国家政策支撑下,空间预计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