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这场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让大家真正领教了什么是风险。其实,这场罕见的金融风暴的到来,出乎很多人的预料。在采访中,“没想到”这三个字,也成为记者耳中的又一高频词。一个又一个的“没想到”,也折射出人们对金融危机的危害程度认识的不足和风险意识的淡薄。在这场危机中,能够真正了解风险,了解防御风险的重要性,并通过相应手段规避风险的农民以及农业企业,实在是少之又少。因此,尽快建立健全农业的多元避险渠道极有必要。
农业是基础产业,又是弱质产业,面临着市场与自然的双重风险。传统的“靠天吃饭”意识让许多人存在侥幸心理,再加上狭小的经营规模产生较低的收入预期,很多农民不愿付出现实的保险成本。长期以来,农业保险发展严重滞后于农业生产经营水平。现在,随着专业化和产业化的不断推进,农业生产风险变得更加集中,规避风险也已成为规模经营者的迫切需求。所以,“三农保险”已然蓄势待发,亟待改革与创新。
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发展,多种专业合作组织和农业产业化经营迅速成长,承担风险的不仅有个体农户,还有集体经济组织、专业户、农场和企业。不仅有生产链条上的利益主体,产前、产中和产后诸环节都将对保险有着强烈的需求。新形势下,涉农保险的服务对象、保险需求、支付能力都在发生变化。农民的荷包越来越鼓,眼界越来越开阔,传统的保险产品和服务,是否能让农民满意?十七届三中全会之后,农村的改革发展将面临许多新课题,保险公司能否提供专业的服务,成为政府施行惠农政策的好助手?实际上,这一切对于保险机构、农业企业和农民来说,都意味着一种挑战和机遇。
农业保险经过近年来的发展,现在已到了该总结和提高的时候。相对于农村的保险需求、相对于保险企业贴近“三农”的有益探索,制度安排已经显得有些滞后。因此,对管理部门而言,这种挑战似乎更加艰巨。所以,为了贯彻落实支农惠农政策,发展农业保险要坚持“量力而行”、“统筹协调”,并以解决农民迫切需要为落脚点,体现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原则。这样,农业保险才能真正成为农业领域的“避风港”。
国际经验表明,期货市场在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农产品市场国际一体化进程中,农业生产的市场风险越来越严重,所以亟须发展农产品期货,分散和转移农业生产的市场风险。因为国内粮食现货企业一方面面临国内粮食价格波动的风险,另一方面又面临来自国际市场风险转移的冲击,如果不能够锁定成本和利润,企业便很难实现自己的赢利目标,很难取得稳定的发展。因此,国内粮食现货企业需要寻找一个避险的工具,通过期货市场的套期保值来锁定利润与成本。
经过十几年探索,我国农产品期货市场有了一定发展,2000年之后,农产品期货交易逐步活跃起来。尽管近年来中央文件中多次提出积极稳妥地发展期货市场,但人们对期货市场的认识一直存在误区,尤其是我国粮棉企业在国际期货市场发生了一些巨额亏损事件后,如“中储棉”、“大豆风波”、“中盛粮油”事件等,加深了人们对期货市场的偏见,使得社会各界对期货市场的担心大于信任,期货市场在宏观经济调控中应有的作用没有得到有效发挥。
为了更好地发展我国农产品期货市场,专家建议:一要在强化国有粮食企业内部控制机制的同时,出台国有粮食企业参与套期保值交易的相关指引,鼓励和支持国有粮食企业理性、稳健地利用农产品期货市场避险。二要引导有条件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积极稳妥地参与农产品期货市场,规避农产品价格大幅波动所带来的市场风险,锁定企业生产成本与不确定性,实现稳健经营。三要增加投资主体与入市资金,扩大农产品期货市场规模。大力培育期货市场机构投资者,研究发展期货投资基金;要把期货管理政策纳入整个金融体系中通盘考虑,发挥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对农业企业利用期货市场套期保值的支持作用。四要发挥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和行业协会的作用,发展农产品期货市场中介。五要鼓励有条件的农民直接进入农产品期货市场。
此外,高效农业不断学习先进的管理模式,开拓自有品牌,提升技术含量,也是有效抵御风险的一条良策。
总之,面对危机,我们必须冷静应对,认真思考:在发展农业的同时,如果没有很好的管理方式,没有化解风险的能力,现有的农业产业能否抵御这样的风险?可以肯定的是,只要有关部门在政策上充分利用农业保险、农产品期货等在时间与空间上能分散农业风险的有效工具,只要农户和农业企业具有积极的避险意识,不断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就能分散和化解风险,并且长久经营下去,从而真正达到避险增收的目的。
(来源:金融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