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齐齐哈尔玉米市场购销不旺的情况调查
每年的这个时候,是东北玉米产区购销旺季,农户们趁着冬闲开始卖粮,当地的各大粮库也开始忙碌着不断收粮。但是今年,在国家政策性收购价格再次提高后,东北多数多元市场收购主体却始终不敢入市大量收购。一项原本为保证农民增收利益的政策,为何在今年迟迟没有发挥其应有的效应。带着这一问题,我们赴黑龙江省龙江、甘南、泰来、依安、富裕县和齐齐哈尔市区各粮库就当前玉米市场行情走势和政策性收购进度及收购库点执行政策情况进行了专题调查。在调查中,我们感到今年玉米收购矛盾十分突出,如这一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势必影响明年的粮食生产。为此,现将我们调查了解到的齐齐哈尔市玉米市场有关情况综合如下:
玉米大丰收,市场遇冷冬
齐齐哈尔市是国家玉米核心产区,今年获得特大丰收,产量和商品量分别达到440万吨和300万吨以上,并且籽粒饱满,等级高,水分低,质量明显好于上年,成为全国名副其实的玉米产销基地。
然而,粮食丰收了,粮价却持续低迷。自11月初开秤以来,齐齐哈尔市场上的玉米贸易收购价却一直在每市斤0.54—0.56元间徘徊,与政策性玉米收购价格实际相差0.03—0.04元(按二等、水分28%计算),而且有价无市,购者寥寥。虽然国家在东北地区启动了玉米临时存储预案,但政策性玉米收购指标十分有限,难以对市场粮价起到拉动作用。面对丰收后的粮食卖不上合适的价钱,让农民怎么也体会不到增产增收的喜悦。与往年11月下旬客户盈门相比,今年齐齐哈尔市各玉米主产县粮食市场显得格外冷清,用“门前冷落车马稀”来形容是比较恰当的。
国储收量小,望梅难止渴
受全球金融危机和国际石油、粮食价格下跌的影响,多元化粮食收购主体正处在观望状态,迟迟难于入市。目前,中储粮黑龙江分公司已给齐齐哈尔市地方国有指定收购库点安排了国家临时储备玉米指标23.4万吨,不足全市玉米商品量的十分之一,可谓杯水车薪。目前齐齐哈尔市玉米市场是国有企业政策性收购孤军作战,即使国家近期再下拨一定数量的政策性收购指标,也难以满足农民当前售粮的迫切需求。11月24日是黑龙江省政策性玉米开秤收购的第一天,齐齐哈尔市各指定收购库点门前农民售粮车都排了一二百米的长阵,有的农民听到政策性玉米开秤收购的消息,在开秤的两天前,就早早来到粮库门前等候。尽管政策性玉米收购质量要求十分严格,对水分和杂质实行每高0.5个百分点扣量0.75%的标准执行,也就是俗话说的按照1:1.5扣重,比一般企业执行的1:1.1— 1:1.2标准都高。但即使这样,售粮农民得到的实惠也比市场粮价高出许多。因此当地农民对政策性收购的质量标准很是理解和认可。尽管齐齐哈尔市农民出售国储玉米十分踊跃,但开秤的这两天收购进度并不快,全市指定库点仅收购国家临储玉米0.8万吨,占计划的4%。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政策性粮食收购需要统一微机软件和专用收购票据,而中储粮专业人员有限,使一些指定收购库点在规定的收购时间内,安装统一收购微机软件和办理政策性收购专用发票的工作还在进行。因此,使一些指定库点不能按时挂牌开秤收购。但各种利好信息已使齐齐哈尔市农民对今年的粮价充满了期待,国储收购价格把他们的心态拉到了很兴奋的状态,加之今年春耕生产和夏季田间管理的高投入、高成本,着实令他们很难接受目前玉米贸易市场低于国储价格的现状,企盼国家尽快增加政策性玉米收购指标的心情非常迫切。
为耕者谋利,救市招法多
时下,面对如此低迷的市场,在齐齐哈尔市的农民中间又开始流传着前两年常说的一句话:种了一年大苞米,光是锻炼个好身体。作为国家玉米主产区的农民手中的粮食卖不出去,将直接影响明年的春耕生产,影响国家粮食安全。针对当前齐齐哈尔市玉米市场的实际情况,市粮食部门不等不靠,积极应对,在营销上采取了两方面措施:一方面在认真落实当前政策性收购政策和努力提高服务质量的同时,主动出击,积极与省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和中储粮省分公司协调,申请增加国储指标,扩大收购数量。另一方面积极推动产销衔接,加强产销合作,大力开拓主销区市场,拓宽农民余粮销售渠道。在前期已签订玉米购销意向协议91万吨的基础上,最近齐齐哈尔市粮食局代表市政府与浙江省温州市签订了粮食产销合作框架协议,在粮食基地建设和粮食返销等方面达成合作共识。齐齐哈尔市各级粮食部门还通过广泛传递信息、广发信函的方式,把齐齐哈尔粮多质好的信息传播到新老客户和外埠的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大型饲料企业、大型物流中心,力争引进更多的客户到我采购粮食。截至11月30日统计,齐齐哈尔市各玉米主产县已发出信函5000余份,现已有部分回馈表示暂无采购意向。据业内人士分析,贸易商真正签订购销合同尚需一段时间。同时,齐齐哈尔市粮食部门还在“三大体系”建设上下了一番功夫。在完善多元主体流通体系建设上,努力营造良好的市场流通环境,并在市场硬件上增加投入,拓宽流通渠道,吸引有经营能力的经纪人、经营者进入粮食收购市场,活跃粮食流通,拉动内需。现已受理、审核、发放粮食收购许可1092个,扩大了粮食收购队伍。在完善粮食物流体系建设上,紧紧抓住国家出台《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和黑龙江省实施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的契机,积极向上争取政策,强化粮食仓储设施建设。拟扩大粮食仓容127万吨,拟建烘干塔34座,增加烘干能力150万吨,拟建罩棚14万平方米,拟建地坪113万平方米,拟建铁路专用线450延长米,将大大增强全市粮食储存、烘干、运输能力。经论证上述项目计划大约投资9.7亿元以上,现正在报批当中。在完善粮食加工体系建设上,玉米生产大县龙江在现有的基础上,把绿色玉米食品加工能力由目前的1万吨提升到10万吨,实现加工增值。同时,全市进一步调整了粮食经营战略,积极开展为农民代储、代购、代销、代加工等业务,千方百计活跃玉米购销市场,缓解农民“卖粮难”问题。
“卖粮难”再现,话题很沉重
为确保农民增产增收,促进粮食和农业生产,国家近期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尤其是增加临时储备粮油政策的出台,对于抑制粮油价格下行,调动农民生产粮食的积极性好似雪中送炭。但是,从目前的效果看,尤其是玉米临时储备收购政策似乎并不理想。齐齐哈尔市玉米市价持续下滑的问题,在全国其他玉米主产区也都显现出来。我们认为,主要原因是国家政策性收购数量过少。在生产资料价格大幅度上涨,生产粮食成本也大幅度增加的情况下,农民期望得到能够产生合理利润的粮食出售价格。相对于创历史记录的今年玉米产量来讲,给东北地区500万吨的临时储备收购量,只相当于东北地区玉米总产的百分之几,对市场的拉动作用并不大。在现今粮食生产成本不断增加,种粮收入比种植经济作物收入差距巨大,外出务工收入明显比种粮收入多的新形势下,直接反映农民种粮收入的粮食收购价格如不能达到农民的基本要求,将不可避免地挫伤农民种粮的积极性。1984年出现“卖粮难”后,农民立即作出了反应。农民不但减少粮食种植面积,而且也粗放管理。从 1985年开始,我国粮食生产连续4年减产。粮食作为生产周期比较长的农产品,一旦生产受阻,很难在短期,甚至几年内难以恢复,我们在丰收年景一定不能盲目乐观。13亿多人的吃饭问题,是中国最重要的头号问题,须臾不可掉以轻心。
当前,正值秋粮收购的关键时期,及时以合理的价格将农民生产的粮食收购上来,是促进农民继续发展粮食生产极为重要的工作。目前在储备粮轮入企业轮入数量有限,粮食经营、加工企业谨小慎微收购粮食的新情况下,只有国家来通过政策性收购保护农民的切身利益。今年我国秋粮丰收,粮食商品率提高,目前国家下达的临储粮食数量还远远满足不了农民出售粮食的需要。因此,国家有必要增加收购数量,满足农民的需求,以流通促进粮食再生产的顺利进行。
后市将如何,政策很关键
尽管粮食市场瞬息万变,但还是有规律可循的。总体来看,随着东北气温不断下降,后期国内玉米市场所面临的季节性供给压力仍然较大,且今年以来,无论工业、养殖业还是出口方面,国内市场对玉米需求均相对低迷。加上市场多元收购主体态度都较为谨慎。因此,在市场供给压力较大而需求相对低迷的情况下,国内玉米价格短期难以扭转弱势。不过,从国家力挺原粮价格,并积极采取各种调控政策等方面可以看出,政府支撑粮价的决心还是很大的。初步预计,后期国家政策将会有新的动向发展。据悉,国家将在此前500万吨玉米收储计划基础上,再次增收500万吨。另外,吉林省粮食局近日明确提出:农民手中的余粮不要低于国家已出台的价格出售。12月1日,黑龙江省政府和吉林省粮食局负责同志通过中央广播电台《新闻联播》节目呼吁国家有关部门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增加政策性粮食收购数量,对大型加工和经营企业实行按收购数量贴息贷款政策。这些利好消息,将对当前持续低迷的玉米市场有所促进,并明显提振市场人气。加之今年农民玉米种植成本提升,也将对玉米价格底部有所支撑,且不排除局部产区玉米价格有反弹上扬的可能。让我们拭目以待,共同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