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内市场 » 正文

中国农业生产模式亟待变革

  作者: 来源: 日期:2008-11-24  
      作者:侯书议

    中央管理层出面辟谣,说中国粮食储备并没有出现任何危机,国库充盈。至于真实情况如何,似乎不得而知。问题关键是,在世界普遍粮食危机之际,发达国家也发生,发展中国家也如此,比如非洲、美洲、亚洲地区的日本、韩国、泰国、印度等一直

    位列粮食进口大国,也即自给严重不足,足以证明粮食危机早已潜伏危机,按照国际公认的观点就是世界粮食总产量降低、供需缺口极大。

    有人指责美国等粮食出口大国拿着粮食炼生物燃料了,且耗费粮食巨大,事实上,这个观念也是错误的。按照目前石油高企(纽约原油期货价格5月6日突破每桶122美元),美国减少石油进口,加大以粮食为原材料的生物燃料开发并不值得指责。如果把一个国家看成一个团体或者如一个人,为自身利益着想再正常不过。话说过来,你要有本事,也可以把危机转嫁给别人身上吗?何况,美国的人道主义援助是值得世界各国学习的,比如这次全球性粮食危机之际——美国总统布什于当地时间5月1日呼吁国会批准追加7.7亿美元的国际粮食援助,以帮助非洲等地的发展中国家应对二战以来的首场世界性粮食危机。其中6.2亿美元为紧急援助,将以食品、现金或种子的形式提供;剩下的1.5亿美元将用于帮助发展中国家提高粮食生产能力。这一提案并得到了国会的空前统一。

    油价高企作用于粮价高企,估计粮食价格近阶段将持续走高。这里有一个问题值得关注,也即世界普遍粮荒的时候,作为粮食输出大国的粮食出口将会缩减,甚至停止出口。我们有理由要求自己的开放程度,继续出口大米等粮食不变,但是没有权利,也未必能做到要求别的国家也照办。当有人提出,养活中国十三亿人口,可以从国外进口粮食的美梦不再时,这个时候,中国必须想一条安全退路,也即让中国粮食自给率达到稳定、安全的水平线上。

    鉴于工业化与城镇化的步伐加快,中国耕地被侵蚀现象严重,数据显示,一九九七年到二○○四年七年内,中国耕地减少一亿亩。这些都是显性的因素,比如大规模搞开发区和房地产建设,正在侵蚀着城镇周边的耕地;另一种耕地被侵蚀则是隐性的,比如,非法出租耕地、违法在耕地上建住宅等。这里具体有多少耕地流失,还未见到具体的数字,但是以我在生活中的所见应该是很严重的事实。耕地在减少,当然,粮食生产产量要有所降低,则是一定的。

    除了上述因素之外,更重要的是耕地荒废现象可能超出预期,原因在于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可能随着粮食危机雪上加霜,因为伴随着粮价高企,粮农的效益并没有提高,却是投资成本增加,粮农收益却大幅度降低,或者“多收了三五斗”之后,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粮食卖不出去,比如东北一些地区的情形就是这样。在此种情况之下,粮农开始淘汰农业生产(自给自足的生产模式)——近日媒体关于粮农种粮并不划算,而撂荒耕地的新闻报道可以说不在少数,其中单中央台的新闻栏目就连续报道了重庆、四川等地耕地撂荒现象的新闻,比如重庆已经有11%的耕地已经不再种粮、四川省武胜县全县撂荒率达7.8%……耕地撂荒可能是一个普遍性的问题,耕地自动荒废问题也将会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之内逐渐凸现。

    于是,中国目前的粮食自给自足能否持续?值得怀疑。

    我在《粮食危机中的两个困境》一文中明确提出中国目前的农业模式“小农自给自足经济”模式,地位已经不牢,这种模式甚至是伤农(业)害农(业)。务必走规模经济效益之路。而走规模经济效益之路必须先解决当前的土地产权问题。

    早前,国发〔2008〕3号文《国务院关于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通知》中,其中特意强调要保住18亿亩耕地底线,出发点是不错,但是,至于到能否保住还是个未知数。且不说各级地方政府以大建开发区之名,“冠冕堂皇”的去侵占农田,或搞房地产业用地以增加地方财政收入以及谋取私人利益,就是土地自身无法自由流转、交易、买卖也导致耕地浪费或荒废。

    不幸的是,直至今天,管理层依然没有闹明白土地的清晰产权模式,要比国家人为制定的政策更能够很好的利用耕地,何况在一个制度不健全的状态下,如何保护耕地不被侵蚀又是另一说呢。

    事实上,保护耕地和土地产权模式两者之间应该是一条道路上的,二者并行不悖,都是为了更好地保护耕地,提高粮食产量。前者,保护耕地的说法更多的类似于管制经济,而后者的产权模式则类似于市场经济。市场经济肯定比管制经济好,市场经济可以把荒废、闲散的土地集中起来,搞规模化、产业化生产,提高生产效率。退一步说,产权模式能够充分保障产权主体紧紧把握住自己的土地,至少不被政府或者房地产商肆无忌惮侵占。哪利哪弊,一目了然。

    在外部粮食危机堪忧,比如5月4日,亚洲国家政府高官在马德里举行的亚洲开发银行年会上警告,食品价格高涨将使亚洲数百万人重新陷入贫困,并可能导致社会动荡;内部粮食有效生产供给不明的情况下,守住中国粮食安全底线,给中国粮食安全留一条退路,势在必行。短期内如此,长期看来,中国这个农业大国的地位不仅是要保持,而是要发挥。无论短期或长期,殊途同归,首要的就是必须解决土地产权问题,从根本上激活农业生产效率。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