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让我们分析前期支持玉米反弹的因素。在经历了9— 10月份金融危机带来的加速下跌后,国内农产品在政策将出台利好措施的呼声下,迎来了反弹。但是在10月21日出台的国家收储保护价政策中,玉米按照每市斤0.75元的价格实行临时收储。而玉米在当时的大连平仓价一直维持在1650元/吨,显而易见,1500元/吨的收储价不能提供任何利多支持。相比较,大豆收储价定在3700元/吨,相对国产大豆3300-3500元/吨的现货价格确实提供了支撑作用。
其次,11月14日出台的出口关税减免政策,自今年12月1日起将取消目前玉米5%的出口关税,同样无助拉动玉米价格。因为目前我国大连港玉米出口价格简单估算在270美元/吨左右(按照大连港平仓价1550元/吨来计算),即使5%的出口关税减免,也仅能缓解成本不到15美元/吨,而目前中国玉米出口韩国与美国玉米(215-225美元/吨)相比价差在50-60美元/吨,由此可见,出口压力依旧存在,即使有增值税补贴目前也难出口,除非有更大的补贴,如运费等。
在以上市场期待的利好破灭后,决定玉米价格下跌的两大因素之一,需求不振在10月份继续恶化。国内由于三聚氰胺事件很大程度影响了玉米的下游行业——饲料和养殖行业,尤其11月份三聚氰胺甚至从乳制品扩散到鸡蛋等行业,更使长久萎靡不振的饲料行业雪上加霜。同样,深加工行业也经营不佳,目前淀粉销售价格集中在1900-2000元/吨,较去年同期偏低100-200元/吨,经营状况较好的企业尚可保本微利,多数企业处于亏损状态,因此近期不少大型深加工企业停工,估计比例在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
现货方面,10月份还维持在1650元/吨的大连平仓价在11 月中旬已经跌到了1550元/吨。东北和华北产区农民存粮量仍较多,季节性上市压力依旧。其中,华北产区存粮比重高达6-8成,东北产区存粮比重在8-9 成。目前,制约东北产区玉米批量上市的主要因素是气温因素,使得新玉米难以批量脱粒上市,而华北产区农民销售玉米产生分化心理,部分惜售明显,毕竟当前玉米价格与心理预期存在差距,也有部分农民在季节性供应压力逐步增大的背景下,开始加快新粮上市步伐。随着东北气温的不断下降,后期国内玉米市场将面临更大的季节性上市压力,因此,玉米市场整体价格水平难以扭转颓势。
综上所述,在终端养殖业恢复相对缓慢、国内外玉米价差明显以及季节性上市压力增加的背景下,国内玉米市场难以在国储收购、出口关税减免的情况下扭转颓势,除非后市我国政府加大政策支撑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