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玉米市场总体基本面变化不大,上周,中国储备粮食管理总公司黑龙江分公司已经开秤收购2008年中央储备水稻、玉米,其中此次在黑龙江收购的玉米量为130万吨。
11月7日,收储的政策效应似乎有所体现,当天震荡走高,但最终涨幅仅有0.49%。进入本周,周一仅上涨0.37%,此后便是连续的破位下跌。市场连续的破位下跌,已经反映出对收储利好的完全忽视。
分析人士认为,在收储价格上,市场对1500元/吨收储价格也不认同。而东北一些企业的收购价格,大都也基本维持在1580元/吨左右。
中信建投期货孙晓飞认为,较低的收储量和较低的收储价格对市场的影响力相对有限,很难带动价格的上涨。
另外,对于一些玉米深加工企业目前也已经停止了对玉米的收购进入停产检修阶段,锦州港(600190,股吧)内15%以内水分玉米平舱价格维持在1550元/吨~1560元/吨,14%水分玉米港内收购价格在1530元/吨,平舱价格在1570元/吨,并且多数贸易商持悲观态度,多数企业也仅仅保留一周的库存。而多数种植户的表现出较强的惜售心态。
需求不旺 抑制玉米消费
国家粮油中心日前预测,2008年中国玉米播种面积为2880万公顷,较2007年的2948万公顷减少68万公顷,减幅为2.03%。虽然玉米种植面积减少,但由于单产的提高,产量还是是实现了连续5年的增长,总产量达到了1.56亿吨。产量提高了,可是下游的消费并没有跟随其提高,反而出现了消费下降的现象。
今年一系列不利的因素,严重制约了饲料对玉米的消费。前期在鸡蛋中发现了三聚氰胺,市场减少了对鸡蛋、肉鸡等禽类的食用,这对消费产生了消极的影响。一时间家禽的补栏率大大降低.。
除了养殖业对饲料的需求减少外,今年小麦(资讯,行情)的的替代作用也很显著,因此,在这一背景下,我国玉米深加工行业整体不景气,下游产品的滞销导致了企业效益的不断下滑。因此,相关企业不得不下调收购价格,有限制的控制收购数量,甚至减少收购的意愿。
分析人士认为,下游的需求就主导了走势,但短期内需求也不会有效改变,玉米期货积弱难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