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多数产区玉米市场供应量继续下滑,东北大部分农民留存量已降至5%—10%,且大部分农户留作自用。截止到目前为止,国内新麦收割进度已超过80%,由于是新粮上市初期,多数农民惜售心理导致整体上市量相对有限,其开秤价格走势呈现高开高走态势,与玉米价差较前期也有所缩小。受上述多空因素博弈的影响,初步预测,近期我国玉米市场特征仍将以高位强势振荡为主,后期须关注天气因素是否能再次成为价格上涨的“导火索”,毕竟全球又进入了农产品天气炒作的季节。
其一,东北玉米价格保持坚挺,深加工企业加工效益有所下滑。据有关部门数据估算,受生产原料价格居高不下及下游产品市场的影响,目前东北一些深加工企业加工效益月环比继续下降、亏损增加,其中酒精企业每吨盈利在620—650元/吨,月环比下滑了近一半,淀粉企业每吨亏损已达到250—280元/吨,与上月相比扩大了80—100元,再加上其原料采购渠道越来越多地转向粮库、贸易商、且库存缺口一般在10%左右,预计短期内其大幅提价收购玉米的积极性应相对有限。
其二,东北产区多数农民存粮水平同比明显偏低。据了解,截止到目前为止,东北多数农户玉米留存量集中在5%—15%,与去年同期相比至少偏低5%—10%,该供应格局意味着在2008年当地新粮批量上市前,随着时间或成本的不断抬升,东北玉米整体价格走势区间将呈阶梯状攀升,一旦后期需求出现阶段性大幅增长,可能会导致价格快速冲高,但局部地区因农民高位价格区间售粮,也会出现短暂的小幅回调,但难改其中长期看好趋势,特别是在新年度播种面积明显下滑及未来天气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的市场背景下。
其三,新粮上市前,东北可供外运的玉米数量同比也大幅减少。据有关部门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9月—2008年5月份黑龙江地区累计外运玉米844万吨,同比大幅增长466万吨,增加55.2%,其中今年1—5月份外运玉米631万吨,同比上升了93.6%,由此可见,2007/08年度黑龙江产区70%以上的玉米已流出,后期可供其粮源外运的能力已处于一个偏低的水平。若按国家南调1000万吨粮食如数外运,则东北产区后期可供关内调运的玉米数量继续下滑。
其四,华北玉米市场——小麦替代效应重新评估。截止上周末,我国小麦产区湖北、四川、安徽和河南小麦收获已经全面结束,江苏麦收已近尾声;陕西省已收获1550万亩,近九成;山西收获790万亩,占七成半;山东已收割3720万亩,近七成半;河北地区因受近日大规模降雨影响,收获速度放缓,收割完成五成半,预计六月中旬末全国麦收将基本结束。随着新麦上市步伐加快,近期华北一些地区已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小麦替代玉米的现象,其中主要以鸭料为主。但由于目前华北玉米与东北粮源相比性价比优势较为明显,再加之当地大部分农民手中留存玉米数量明显减少,且眼下又正值“三夏”农忙高峰期,其出售玉米的积极性也不高,共同导致当地玉米市场供需仍处于一个相对均衡的状态。预计随着华北大部分地区粮源供应继续减少,后期当地玉米价格仍有一定的上涨空间,但短期来看,其价格走强空间将受到新麦替代的阶段性抑制,但替代影响力应不如市场前期预期的那么强。
其五,南方销区到货量参差不齐,近日玉米市场区域性高位振荡。据了解,受到货量不均的影响,近期南方部分地区玉米价格走势呈高位明显振荡态势,幅度一般在10—60元/吨不等。值得注意的是,未来一段时间,当地玉米市场趋势除了自身供需基本面影响外,天气趋势须密切关注与跟踪。
据国家气象台消息称,近期我国南方地区遭受今年以来最强降雨袭击,在这次强降雨过程中,四川、重庆、湖北、安徽、江苏、贵州、湖南、江西、浙江、福建、广东、广西和云南等地出现了大到暴雨,部分地区出现了大暴雨;经过计算,5月26日至6月4日全国累计降雨量大于50毫米的区域覆盖国土面积约有200万平方公里,涉及到我国南方及东北地区的17个省内,降雨量大于100毫米以上的面积约有34万平方公里;受强降雨影响,贵州、湖南、广东、广西等部分省区江河的支流已发生超警戒水位洪水。
综上所述,受诸多因素的共振,近期我国玉米市场走势整体呈高位振荡态势,短期市场来看,国内玉米因小麦替代、饲料养殖需求及宏观政策调控等因素的限制暂不会出现较明显的上涨行情,但同时受国际市场及国内天气因素的共同支撑,也难以再继续深幅向下调整;中长期来看,国内新年度播种面积大幅下滑早已奠定2008年我国玉米牛市格局。后期须密切关注今年下半年我国产区天气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