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内市场 » 正文

玉米将在困局中进入高价时代

  作者: 来源: 日期:2008-05-06  
     玉米——一个中国人曾经非常熟悉的粮食品种,伴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大米、白面占据着主食主旋律,玉米似乎已淡出人们的视线,相关统计数据显示:玉米作为食品,用仅占1.4亿吨总产量的2%,且大都是以“粗粮细做”的方式被接受。此间,玉米像“灰姑娘”一样,发挥着饲料的角色。进入21世纪,伴随着玉米工业化步伐的加快,燃料酒精、淀粉糖等生物质产业的迅猛发展,使玉米焕发了“第二春”。东北是中国玉米的主产地,曾经的“谷贱伤农”和“买粮难”,已成为过去时。

    2006年10月,国内玉米价格突然发力飙升,随之而来“粮食危机”、“肉类涨价”等一系列问题突然爆发。随后,食用油、方便面等产品也纷纷跟涨,令整个社会为之惊动。玉米成为推动本轮食品价格上涨的第一张多米诺骨牌,发改委、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先后发出关于玉米工业的三道金牌令,温家宝总理在本届政府工作报告中更是明确提出:“要严格控制工业用粮和粮食出口,坚决制止玉米深加工能力盲目扩张,违规在建项目必须停建。”得到如此关注,几乎是改革开放以来,玉米从来没有获得过的“殊荣”。

    然而,感受到压力的远非仅仅中国。在农产品价格普遍出现大幅上涨的背景下,作为生物乙醇主要燃料的玉米,往往首当其冲,充当了粮食价格上涨的领头羊。

    4月7日,美国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的玉米期货价格,上涨到6美元/蒲式耳的水平,再度刷新历史记录高点。分析人士指出,各个粮食品种正在轮番联动,携手屡创新高,这对于目前已经非常紧张的粮食市场局面,无疑更是火上浇油。全球粮食需求的上升、气候原因导致的粮食欠收、人们对于生物能源的渴求等等,使得飙升的粮价已经和次贷危机一样,成为全球经济生活的关键词,并几乎让整个世界感觉到了不能承受之重。

    目前,国际市场粮食库存仍然在不断下降。据美国农业部分析,2008年夏季全球粮食存库率,将降至14.6%,创下自1960年开始统计以来的最低值。分析人士指出,更加可怕的是,粮价猛涨的原因,不仅仅是暂时的坏天气,更是需求的结构性增加,这意味着粮价上涨不是短期现象,而是长期态势,数十年来我们享受的廉价粮食时代,有可能一去不复返。

    从“粮食能源化”说起

    近年来,全球石油资源日益紧张,国内石油需求量日益增长,中国每年50%的石油需求量,需要从国外进口。面对这一严峻形势,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便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就在这样的背景下,采用陈化的玉米、小麦加工燃料乙醇,就成为最早探索的能源替代途径之一。

    燃料乙醇项目位列中国“十五”十大重点工程,2000年开始启动。因此,建设吉林燃料乙醇项目,被提到国家实施新能源战略的重要议事日程。2001年上半年,国家批准了以玉米为原料的吉林年生产60万吨燃料乙醇的建设项目,此后又陆续批准在黑龙江、安徽和河南三省,建设了三家燃料提纯企业。经过五年建设与发展,中国四大燃料乙醇生产企业的燃料乙醇产量,已经从2003年的7万吨,一路飙升至2006年的132万吨。其中,吉林60万吨,河南天冠32万吨,安徽丰源30万吨,黑龙江华润10万吨,中国也成为仅次于巴西和美国的全球第三大燃料乙醇生产国。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