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近年来我国玉米工业加工发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当前玉米加工按用途可分为食品加工、饲料加工和工业加工三个方面。其中食品加工、饲料加工主要是通过物理方法对玉米外形进行改变;工业加工则是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方法对玉米进行加工。工业加工又分为初加工和深加工,初加工是通过浸泡、破碎和分离等物理方法将玉米中所含主要成分进行分解;深加工则是通过现代生物技术和化学方法对初加工产品淀粉等进行继续加工,产品主要有变性淀粉、淀粉糖、酒精、氨基酸、多元醇等。
我国现代玉米工业加工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成长于20世纪90年代,快速发展于本世纪初。20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国内玉米库存大量积压,玉米价格低迷,农民卖粮难、国家储粮难问题十分突出,储存补贴逐年增加,财政不堪重负。吉林等一些主产省开始重新思考玉米,认识玉米,把玉米由传统的粮食作物提升到粮食、饲料和工业原料三位一体来认识,用工业思维谋划玉米的发展,积极发展畜牧业生产和玉米工业加工,规划和筹建了一批大型现代玉米加工企业。“十五”期间,新规划的企业和扩建项目相继落成投产,玉米工业加工异军突起,玉米消费量大幅度增加。进入“十一五”初期,随着国际市场石油价格大幅度上涨,许多玉米工业加工产品市场需求旺盛,效益较好,又有一大批新建和扩建项目立项开工,玉米工业加工发展进入了高峰期。据有关资料预计,2007年玉米工业加工产能已达到6000万吨,实际消费玉米3600万吨,比2000年增长了两倍多。其中,玉米淀粉产量1500万吨,消耗玉米2300万吨,比2000年增长2.38倍;酒精产量415万吨,消耗玉米1300万吨,比2000年增长1.71倍。产能利用率为60%。
随着玉米工业加工的发展,玉米加工企业规模不断提高,一批年加工玉米30万吨以上的大型现代企业正在崛起,有的已经进入了世界同行业的前列。企业布局进一步向产区靠拢,东北三省、内蒙古、山东、河北、河南、安徽八省区占了全国玉米工业加工量的83%。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由传统的初加工产品向深加工产品扩展,淀粉糖、酶制剂、氨基酸、化工醇等产品的比重日益增加,柠檬酸、赖氨酸、味精产量跃居世界第一,成为重要的出口创汇商品。玉米加工技术不断进步,由传统技术向现代生物技术转变,能耗降低、原料利用率增加,行业整体水平有了明显提升。
玉米工业加工的快速发展有效地解决了产区农民卖玉米难、国家储玉米难的问题,拉升了玉米价格,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民增收,减少了我国对进口石油的依赖,并成为一些玉米主产省和地区的支柱产业和经济增长点,显现出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在发展中也存在着一些明显问题。
一是产能扩张过快,缺少总体规划。近几年来,受前期玉米工业加工效益较好的影响,一些地区和企业盲目发展玉米加工项目,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严重。2001年我国玉米工业加工消耗玉米还只有1260万吨,到2006年就增加至3450万吨,比2001年增长了173.8%,年均增长34.8%,而同期玉米产量只增长了27.8%,年均增长5.3%。生产能力增加远远超过了玉米增产速度,酒精等一些传统产品的生产能力出现明显过剩。
二是规模化企业比例低,技术设备相对落后。目前全国560个玉米工业加工企业中,年消耗玉米30万吨以上的企业不足150个,中小型加工企业仍占据主要地位。大多数中小企业技术设备和生产工艺陈旧,能源消耗大,生产成本高,向深加工领域拓展能力不足。
三是产品层次低,综合利用差。目前我国玉米工业加工的产品只有200多种,而美国已有3500多种,并且我国玉米工业加工的初级产品多,精深产品少。许多企业对副产品综合加工利用不够,目前一些发达国家原料利用率已达到99%,而我国还不到95%。一些企业对生产中的废水废渣净化和循环利用也不够,造成了一定的环境污染。
四是科技投入少,自主研发能力不强。形不成自主知识产权,缺少发展后劲。
二、我国玉米工业加工发展趋势分析
玉米工业加工的迅速发展虽然带来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也使我国玉米供给由宽松转向紧张。为了保证人们口粮安全和畜牧业发展,国家开始对玉米工业加工发展进行调控。2006年12月,国家发改委出台了《关于玉米加工项目建设管理的紧急通知》,2007年9月又制定了《关于促进玉米深加工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了要控制规模,协调发展,合理布局,优化结构,“十一五”期间玉米深加工业用粮规模占玉米消费总量的比例控制在26%以内,使快速发展的玉米工业加工受到了一定的制约。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玉米工业加工发展起主要作用的还是供求关系、成本利润和基本建设情况。
1.原料供求分析
玉米是我国三大主粮作物之一。2007年我国玉米播种面积为2805万公顷,产量1.48亿吨,消费量1.417亿吨,其中:食用消费740万吨,占5.2%;饲料消费9350万吨,占66.0%;工业消费3600万吨,占25.4%;种子和损耗480万吨,占3.4%。产消相抵结余650万吨。
从今后发展看,在玉米生产上,我国后备耕地资源少,受玉米价格上涨的拉动,近几年玉米播种面积已达到了较高的水平,难以再有明显增加,但玉米单产提高还有很大潜力。目前我国玉米平均单产只有350公斤/亩,而高产示范田的单产已达到1180公斤/亩。随着种子改良,中低产田改造,农业新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到2010年,我国玉米单产完全可以提高到370公斤/亩,按播种面积2800万公顷计算,总产可达到1.55亿吨。目前国内玉米转基因研究技术已经成熟,如果实施,单产还可以提高4%-5%,总产将突破1.6亿吨。在玉米各项消费中,食用消费刚性强,弹性小,从上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末,随着我国粮食告别短缺,玉米作为口粮的消费数量和比重持续下降,现已进入了稳定阶段。饲料消费还具有一定的弹性,但经过近20多年来的较快发展,目前也已进入缓慢增长阶段。随着技术进步,种子和损耗都呈略减趋势。由此预计,到2010年,我国玉米饲料消费不会超过9700万吨,食用、种子和损耗消费共1100万吨。按总产量1.55亿吨计算,可用作工业加工的玉米约有4700万吨,从原料供给上看工业加工仍有一定的发展空间。
从原料替代看,能替代玉米生产淀粉和酒精的原料有很多,如谷物类的小麦、高粱、稻谷,薯类的木薯、甘薯、马铃薯,糖类的甘蔗、甜菜、糖蜜以及作物秸秆等。但是,玉米胚乳含淀粉高,蛋白质和脂肪集中在胚芽中,容易分离,加工剩余部分都有用途,与其他原料相比成本最低,综合效益最好;薯类原料居第二位,尤其是木薯近期内就可能投入商业化生产,糖质和秸秆等作原料还处于研究和试生产阶段,短时期内难以商业化运作。但随着玉米价格上涨和供给趋紧,以薯类、糖质等原料替代玉米生产淀粉和酒精可行性逐渐增强。而菜油、大豆油、黄连木、麻风树等主要是用来生产生物柴油的,目前与玉米的替代性较小。
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工业加工所消耗的玉米并不是完全被工业消费掉了,其主产品食用酒精可直接节约酿酒用粮,淀粉糖、玉米油等则减少了甘蔗、甜菜和油料作物用量;副产品蛋白粉、玉米皮、玉米脐饼、DDGS(全价干酒糟颗粒饲料)等可替代一部分玉米作生产饲料,这些都直接或间接地增加了玉米供给。综合计算,工业加工每消耗一吨玉米可直接或间接地减少25%-30%的玉米消费,只相当于消耗0.7吨左右玉米。
2.市场前景分析
目前我国玉米工业加工产品可分为淀粉和酒精两大系列,其市场前景各有不同。
淀粉系列产品:包括淀粉和以淀粉为原料的各种变性淀粉、淀粉糖、氨基酸、有机酸、味精、抗生素、酶制剂、化工醇等,是食品、医药、发酵行业的母料和建材、纺织、造纸、降解农膜的主要辅料。近年来我国淀粉产量增加虽然较快,但以其为原料的深加工产品种类多,市场需求量大,新增加的淀粉供给量基本上被下游产品消费掉;变性淀粉、聚乳酸、化工醇等许多玉米深加工产品都不能满足国内市场消费,有的需要大量进口。随着国际石油价格的上涨,还有许多以石油为原料的化工产品也将逐步被以玉米为原料的生化产品所替代,淀粉系列产品的需求量会越来越大,市场前景整体看好。但也有部分深加工产品,如味精、柠檬酸、赖氨酸等已达到商品成熟期,市场接近饱和。
酒精系列产品:按用途分为燃料酒精、食用酒精和工业酒精。近两年来我国新上的玉米酒精项目较多,产能增长较快。食用酒精主要用于勾兑白酒,工业酒精是生产乙酸、乙醚、聚乙烯、乙二醇和油漆的原料,在医药上用于消毒,产品种类少,市场小。自2006年12月份取消酒精出口退税后,销售市场主要转向国内,产能大量过剩,多数企业都处于半停产或停产状态,但随着国际市场石油价格上涨,下游产品生产发展,其市场也在逐步扩大。燃料乙醇作为一种新能源优势在于绿色、环保、可再生,其产量主要受国家政策主导。“十五”期间我国先后投资建了四家燃料乙醇生产厂,规划一期产能为102万吨,按10%比例与汽油混合成乙醇汽油,在九个省推广使用。2006年产能已达150万吨,实际生产燃料乙醇85万吨。我国石油资源短缺,国际石油价格持续上涨,推广燃料乙醇的迫切性日益增强,但玉米使用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和畜牧业发展,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不能大量用来满足乙醇生产。因此,国家发改委提出,要坚持以非粮为主,积极推动生物燃料产业发展,现四家生产厂未经批准不得增加产能。今后几年燃料乙醇的实际产量将维持在100万吨左右,如果国际石油价格继续上涨,国内玉米供给又有一定潜力,2009年以后国家仍有可能适度增加玉米燃料乙醇产量。
副产品:玉米除了含有70%左右的淀粉外,还含有8%-10%的蛋白质、3%-5%的脂肪、13%的粗纤维。每生产1吨淀粉可得到55公斤玉米蛋白粉和90公斤玉米纤维蛋白饲料,生产1吨酒精可得到900公斤DDGS和伴生副产品二氧化碳。加工淀粉或酒精,每吨玉米还可提出30公斤玉米脐油和35公斤玉米脐饼。玉米蛋白粉除国内消费还出口国外,供不应求;纤维蛋白饲料、DDGS、玉米脐饼都是高蛋白和氨基酸饲料,玉米胚油是一种健康油,虽然目前都供大于求,但随着畜产品结构调整和人们饮食观念转变,其市场需求也会不断扩大。
3.成本利润分析
目前我国玉米工业加工已由前几年的高利润阶段转入了低利润时期,一些生产规模小、产品成本高的企业已经亏损和面临淘汰。
淀粉系列产品:种类多,产业链长,越往下游加工,科技含量越高,获利也越大。淀粉生产现在主要采用湿法生产工艺,平均每1.5公斤玉米生产1公斤淀粉,生产成本约等于玉米价格×1.5,玉米淀粉和玉米比价经常波动区间为1.55-1.6,目前产区玉米价格约为1400元/吨,生产成本约为2100元/吨,淀粉出厂价格在2200-2300元/吨,规模企业加工淀粉每吨玉米可获利60-70元,生产淀粉糖每吨玉米则有100多元利润。而一些科技含量高的淀粉深加工产品如赖氨酸、化工醇等由于原料占成本的比例低,受玉米价格上涨影响小,利润仍然比较高。
酒精系列产品:种类少,产业链短。现在酒精生产主要采用干法工艺,平均每3吨玉米生产1吨酒精。2006年12月财政部关于取消酒精出口退税的文件出台后,酒精出厂价格由当时4660元/吨下滑至2007年6月的4300元/吨,大多数企业都处于生产就亏损的状态。但随着库存积压减少和石油价格上涨,其价格也在回升,9月份达到4450元/吨,到年底价格已升至能使大多数企业获利。燃料乙醇属于国家专项规划产品,实行定点生产,定向流通,定区使用,定额补贴,当前四厂补贴额统一为1373元/吨,并享受免消费税政策。燃料乙醇纯度要求高,生产成本略多于普通酒精,其出厂价格(送到中石油调配中心),按90号汽油价格×0.9991来结算。目前国内汽油销售价格不断调高,2007年11月90号汽油零售价格已经超过5500元/吨,如继续上调,不补贴企业也可实现保本赢利。
4.建设情况分析
建设情况也直接影响到行业的今后发展。2006年底国家控制玉米工业加工建设后,原来规划的一些低水平重复建设的规划项目已经取消,许多生产规模小、工艺落后、产品过剩的企业开始减产或停产,盲目发展得到了制约。但玉米工业加工并没有就此停止发展,而是更加理性,一些市场需求量大、技术含量高、效益好的建设项目仍在进行。
综合上面分析可以看出,我国玉米加工工业经过近几年来的快速发展,已经进入转折时期,一些技术含量低的传统产品出现过剩,全行业平均利润由高转低,发展增速开始减缓,许多公布的规划项目和扩建项目没有得到落实,相当一部分企业开工不足,实际消耗的玉米数量大大低于生产能力。但是,随着石油产品的日益减少和价格的不断上涨,以生物化工产品逐渐替代石油化工产品已成为世界趋势,我国石油资源短缺,许多玉米深加工产品供不应求,新的加工品种不断出现,发展的势头不会改变。只是经过调整后,没有市场需求和高耗低效的产能将被逐步挤出,产业的发展更加稳健,产品的结构更加优化。预计2010年产能将达到7500万吨,实际消费玉米4600万吨。
(作者:刘笑然祝滨滨刘晓蕾单位:吉林省粮食经济研究所、东北师范大学经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