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内市场 » 正文

农村耕地"保卫战"任重道远,然投入过低已成掣肘

  作者: 来源: 日期:2008-04-11  
     对於玉米、小麦及稻米等农作物种植不足的担忧,将促使中国今年不得不采取行动,但相对於城市化的巨大力量,中国能做的可能太少也太晚,已不足以与之抗衡.

    当全球谷物市场挣扎于极低的库存及历史高价时,中国正在进行着一场耕地"保卫战",城市化进程的侵袭,水资源的日渐短缺,以及劳动力大量涌入经济发达城市的现状,均使得这场保卫战任重而道远.

    分析人士指出,要抵御这次史上规模最大的城市化进程所带来的影响,需要做的还有很多.

    中国社科院农村所研究员李国祥称,"政府补贴还是很低."他表示,政府的直接补贴只占中国农民收入的约5%,远远低於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60%的比例.

    中国拥有世界上7%的耕地却养活着世界上20%的人口,目前而言中国在农作物种植保证国民粮食供应方面做的非常出色.但是随着饮食习惯的改变,肉类和奶制品消费的增多,这样的日子正一去不复返.加之全球对未来食品供应的担忧加剧,供给充足的局面或许会比预期结束地更快.

    中国已表示将确保耕地面积不少於1.2亿公顷,而目前已接近该红线.事实上由於非法土地占用,这个红线实际上可能已经被跌破.

    法国巴黎银行商品投资衍生品部门主管Frederic Hervouet表示,在过去八年里,中国农业用地面积年均减少约1%,这相当於荷兰及比利时两国的总和.

    "短期而言粮食供应是有保障的,但长期来说有很大的压力."李国祥说,"最重要的,...是保护耕地.目前全国到处都存在着耕地因工业化或建造工业园区而被占用的现象."

    **中央财政加大农业补贴**

    今年的食用油危机亦加深了中国政府对於依赖国外进口的担忧.尽管要想扭转对植物油进口的依赖为时已晚,政府正努力补贴农业劳动者,鼓励他们开始种植玉米、水稻或大豆以确保供应.

    "我们应该采取措施进一步提高农业产量和供应,以抵消全球粮价上涨的影响."国务委员兼国务院秘书长马凯上月称.

    中央财政在今年预算安排"三农"(农业、农村、农民)投入5,625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加1,307亿元的基础上,再增加252.5亿元投入,支持农业和粮食生产.此次增加的投入中,直接补贴给农民的占主要部分,包括156亿元农资综合直补和50亿元良种补贴.

    这对於直到2006年才从高额税赋中脱身的农民来说是重大改变.但批评人士认为,这些补助资金仅仅抵消了不断攀升的生活和生产成本,与沿海发达城市的居民收入和社会前景相比,显得苍白.

    中国是世界上粮食价格最低的国家之一,政府储备着大量粮食并且禁止部分出口,以养活这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上月表示,中国现有1.5-2亿吨储备粮,其中包括4,000-5,000万吨大米.

    由於全球大米价格持续上涨,加上担心出现供不应求的状况,越南、印度、柬埔寨和泰国等亚洲多个主要大米出口国,纷纷在上周出台限制大米出口的措施,以首先保证满足国内需求.

    全球最大的大米进口国菲律宾正计划以每吨700多美元的价格向越南购买大米.与之相比,在中国每吨大米的价格只有区区2,400元(350美元).

    "由於政府的控制,中国的农民事实上正在蒙受损失."上海的一位高级官员称,"如果政府补贴不足的话,他们将不会有努力工作的热情."

    **主要问题**

    使问题恶化的是农村劳动力人口不断向城市转移.受高工资吸引,预计到2020年将有约3-4亿农民转移到城市,丢下田地让老人们耕作,同时在城市消耗数倍的食品和水.

    这也是为什麽2006年爆发猪蓝耳病後,猪肉供应恢复缓慢的原因之一,几乎很少有农民愿意在家从事猪养殖业.

    

    "现在只有妇女和老人在地里干活,这是我们在通过科技提高生产力过程中所面对的问题之一."中国农业部原部长刘江上月称.

    另外,日益不确定的天气状况对於农业生产也造成严重破坏.中国气象官员曾在去年8月警告称,中国还需要一千万公顷的耕地,否则到2030年,当全国人口达到15亿时,就会面临一亿吨食品短缺的现象.

    

    分析人士及官员表示,山东、河北等中国北方重要的小麦产区的地下水在逐年减少,这种水资源短缺情况也将给中国农业的长期发展带来严峻挑战.

    "他们正在建设沟渠,把水从南方引到北方."青岛诺安检测服务公司总经理John Chapple称,"但问题是水价会比较高,...因此并不能真正地帮助到农民."(完)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