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内市场 » 正文

玉米市场北强南弱格局加剧 需求及天气变化成走势关键

  作者: 来源: 日期:2008-03-28  

3月下旬以来,受区域性供需矛盾突出、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继续发挥作用等因素影响,国内玉米市场北强南弱格局加剧。其中东北多数深加工企业玉米收购呈“价扬量缩”态势。同时,近期东北产区出现持续阴雨雪天气,在使当地购销活动受到些许影响的同时,也相对缓解了部分地区旱情,且这种天气预计仍将继续已经引起市场关注;而南方销区市场受需求不振及到货量较为集中等因素影响,玉米价格继续呈现高位明显回落,幅度在10元/吨~40元/吨不等。同时,政府有关部门在南方销区举行的第十四次储备粮拍卖会首次出现了全部流拍的现象,更加反映出当前国内销区玉米市场实际供需基本面。

    东北产区收购主体有所变化,深加工企业收购呈“价扬量缩”

    在眼下多数农民库存已降至低水平背景下,近期东北深加工企业玉米收购呈“价扬量缩态势,主要原因:一是天气因素,受最近几天东北大部分地区多阴雨天气的影响,一些企业每日玉米收购量也上周相比出现了明显的下滑,个别大厂甚至出现了无粮可收局面;另一方面是诸多收储主体之间竞争所致,据了解,伴随着农民存粮量大幅减少,当地玉米收储主体格局也发生较大变化,深加工企业、贸易商收购量均有所下滑,而多数国储库则在托市政策的支撑下开始逐渐发力。鉴于收购进度增量不明显,及为了充分占据收购主导地位,截止3月27日,吉林长春金成公司将玉米收购价格每吨(下同)调为二等1390元,三等1380元,较上周上涨了20元;吉林松原赛力事达公司收购价格已涨至为1480元,30%水分玉米收购价涨至1194元,但由于上周末出现降雨天气,收购数量只有2000吨左右。黑龙江中粮集团生化(肇东)事业部收购价格为1080元,水分30%,较上周上调20元,收购量仅100余吨。总的来看,近日深加工企业收购“价扬量缩”再次显现出眼下东北玉米市场供应向偏紧格局过渡,价格有望继续稳中有升。值得市场注意的是,近日东北地区降雨天气并未明显缓解前期严重的旱情,而眼下当地农民货源普遍不多,贸易商看涨心理较强及天气预期均将对后期东北玉米市场形成有力的支撑。

    关内企业收购形势较为乐观,收购价格大多平稳局部下调

    3月下旬以来,关内产区农户售粮心态平和,企业收购形势较为乐观,收购价格大多平稳,局部地区下调。截止3月27日,山东德城玉米深加工企业玉米入厂价在1630元~1640元之间(14%水分),比上周下跌10元左右;河北邯郸地区大型饲料企业国标二等玉米挂牌价格在1600元,较上周下降20元;主要是收购量猛增,达到200多吨,企业收购较为乐观,所以立即下调收购价格;河北石家庄地区大型饲料企业国标二等玉米挂牌价格在1660元,保持稳定;河北沧州地区14水以下玉米贸易商收购价格为1560元,较上周下跌10元。由于价格连续下跌,农民现售粮不积极,贸易商收购量不大,随收随走,主要以汽运方式送往山东深加工企业;河南郑州地区中等玉米饲料厂收购价1740元;南阳地区饲料厂进厂价1700元,价格保持平稳。

    玉米到货量较多及需求下滑,南方地区玉米价格继续回落

    受畜禽养殖需求下滑明显拖累,再加上当地玉米到货量较多,近期我国南方多数地区玉米价格继续明显回落,特别是一些不易保管的高水分粮,在贸易商急于出货心理的影响下,跌幅较大,调整幅度一般在30元/吨~50元/吨。具体表现为:一是近期南北港口玉米成交价整体呈明显下探态势。在到货量增加及需求同步大幅减弱的共同挤压下,近日南方港口玉米成交价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走低。截至到目前为止,广东地区一些贸易商高水分粮源销售价已降至1680元~1690元,而部分大型饲料企业品质较好玉米采购价在1700元左右,容重700元/升以上,水分15%以内,周比每吨均下跌了50元左右;同时受南方港口价格连续下跌及库存压力沉重影响,北方港口玉米价格也顺势走弱。目前锦州港口普通质量干玉米收购价降至1480元~1500元,质量最好玉米收购价也只有1510元,平舱价跌至1530元~1540元,较上周价格下跌了20元~30元;大连港口玉米价格也下跌了20元~30元左右,目前具有代表性成交价降至1550元,此价位成交数量依旧较少,主要是买卖双方均不太认可。港内贸易商认为此种低迷态势仍将持续,预计四月末之前行情转强的可能性不大;二是到货量集中,近日南方部分销区玉米价格高位应声回落。受到货量较集中拖累,加上在前期市场价格高企、利润诱人的刺激,相当一部分贸易商玉米采购环节的水分标准把关相对宽松,导致近日当地到货玉米水分差异明显,共同导致近期南方一些地区玉米市场走势再次呈高位回落态势,幅度一般在10元/吨~40元/吨,其中湖北、湖南、江西、福建、浙江等地一些地区回落现象较为明显,特别是在部分气温呈不断回升趋势的销区,当地一些贸易商急于将手中水分偏高、不易保管粮源出售的意愿较为强烈,这是加速当地玉米价格进一步下滑的重要因素之一。截止3月27日,浙江宁波地区玉米价格为1760元,较上周回落40元;江西南昌地区玉米价格为1860元,较上周回落40元;广西南宁地区东北玉米站台价1810元~1820元,较上周价格下跌30元左右。

    南方储备玉米拍卖无一成交,畜禽养殖需求恢复仍显缓慢

    继3月18日第13次中央储备玉米竞价销售成交率创下去年底以来新低之后,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3月25日在安徽粮食批发交易市场举行了第14次中央储备玉米竞价销售会,计划拍卖325934吨,结果却以全部流拍结束,这也是自2007年12月份以来南方储备粮拍卖会首次流拍,主要原因就是当前南方销区玉米市场需求疲软,玉米价格高位回落所致。同时也反映出当前国内销区玉米市场实际供需基本面,阶段性产销区明显脱节现象仍将继续限制后期南方储备玉米拍卖成交情况。特别是一些南方沿海地区眼下当地玉米价格已明显低于储备粮起拍价,储备粮市场竞争和正在不断的被削弱。另外,今年以来,南方雪灾对于我国畜禽养殖业的影响较大,使得原本的畜禽养殖恢复周期有所延后。据不完全统计,当前国内生猪存栏水平仍比正常情况偏少3~5成,而东北地区情况略好些,偏少2~3成。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仔猪供应量不足,另一方面是存栏的母猪还没有出现集中产仔的情况。同时, 3月中旬之后南方饲料销量增幅趋缓,多数终端用户在中旬之间已基本完成备货,原料消耗偏慢也极大限制了其玉米采购力度,一些饲料企业玉米库存约在15天~30天左右。此外,目前国内家禽养殖业相比生猪方面受到疫情影响较大,导致整体存栏水平比正常情况偏少3~4成,而补栏则呈现分化态势,大部分持谨慎心态的养殖户仍在继续观望。由于国内畜禽存栏水平恢复进度仍比较有限以及疫情可能存在的影响,预计二季度初国内饲料养殖业对玉米的消费需求仍处缓慢增长阶段。

    东北多数地区持续雨雪天气,玉米产区旱情得到有效缓解

    随着东北玉米市场供需逐步趋紧,眼下当地已进入关键转折期,特别是在2008年玉米播种面积预期下降的背景下,后期当地春播进度,特别是天气变化趋势已经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问题。据气象部门数据显示,今年1月至3月中旬,我国东北大部分地区降水量同比偏少,其中东北地区、内蒙古东部、华北大部和共黄淮东部降水量偏少3~9成。同时,入春以来气温显著偏高,造成上述地区土壤失墒加快,东北地区西部、华北北部和东部以及河南北部等地的部分土壤干旱持续或加重。但3月24日以来,受高空冷涡系统影响,内蒙古东部及东北地区大部等地出现阴雨雪天气,这对上述地区旱情的缓解十分有利。但由于降水强度偏弱,日降水量一般不足10毫米,华北北部等地的旱情仍难明显缓和,目前离春耕仍有一段时间,后期春旱是否会继续加重目前断定尚早。以吉林省为例,从3月24日早上开始,一场纷纷扬扬的雨雪覆盖了吉林省大部分地区。这次降水过程对吉林省中西部地区土壤墒情有所改善,有利于备春耕和降低森林、草原火险气象等级。但是由于大部分地区前期土壤墒情较差,再加上春季大风日数较多,当前的旱情不能根本缓解。另外,据中央气象台最新预测显示,未来三天内蒙古东部及东北地区大部等地仍将持续阴雨雪天气,部分地区有中到大雪或中等雨夹雪天气,持续的降水对于内蒙古东北部和东北地区旱情的缓解仍将有利。不过由于今年东北大部分地区冬春连旱严重程度实属历史罕见,因此,此次阴雨雪天气对当地土壤的改善状况仍有待于验证,后期天气变化趋势将值得我们密切关注。

    玉米期货价格走势内外背离,现货市场天气及需求成关键

    3月下旬以来,玉米期货市场走势内外盘背离现象突出。其中大连玉米期货受国内现货基本面价格偏弱的格局拖累震荡走低,重心逐渐下移,截止3月26日,主力合约0809收盘1773元/吨,小幅下跌3元/吨。而外盘方面,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玉米市场收盘上涨。邻池大豆飙升,外围市场走强,再加上基本面利多,共同支持了玉米价格。其中CBOT 5月合约上涨7.50美分,报收552.25美分/蒲式耳;7月合约上涨8.00美分,报收565美分/蒲式耳;9月合约上涨8.00美分,报收568美分/蒲式耳。而现货市场方面,近期我国沿海港口玉米市场“量增价跌”仅仅是当前南方销区需求偏弱的一个“缩影”而已,同时,近日南方中央储备玉米以全部流拍而结束更加可以看出目前当地需求市场仍处于阶段性疲软期,但在东北产区市场看涨的背景下,在“挤出”前期虚高的泡沫后,南方销区玉米价格继续回落的空间也不会太大,且有望逐步止跌趋稳。而东北产区玉米市场受农户库存水平继续下滑及政策托市收购因素影响,其价格仍将看涨。在此背景下,后期产区天气变化趋势及南方畜禽养殖需求恢复进度无疑是影响未来玉米市场走势的关键因素。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