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上床前,请学一个新词——agflation,是agriculture和inflation的组合,意为农业通胀(简称“农胀”)。这是影响你及家人生活的新趋势。笔者认为,全球软商品大牛市刚刚开始,这是一个类似于已经出现的石油、工业商品牛市,也许是一生才遇上一次的大牛市。
软商品是指农产品和肉乳产品,即食品。《经济学人》食品价格指数过去两年飙升75%,为25年来罕见。不过,以扣除通胀的实际价格衡量,大多数软商品价格较1970’s的峰值仍低30%以上。近来的急涨具有价格恢复的性质。
全球粮食已经连续6年供不应求,小麦、大米、玉米、大豆、油籽、肉类的库存,都处于二次大战以来的最低纪录,任何风吹草动都可能引起价格飙升。有趣的是,这一切并非作物失收所致。来自伦敦国际粮食局的数据显示,2007年全球谷物总产量达到16.6亿吨,同比增长5.4%,是历史上第二好年景。
最大原因是需求的结构性变化,来自中国和印度的居民对蛋白质摄入需求出现较大增长。过去5年,中国肉类和乳类消费增长12%和22%,而全球其他地区的肉类消费仅增1.6%,乳类消费还略有减少。生产一克蛋白质,需要平均需要4克谷物饲料。中、印蛋白质需求的增加,导致谷物消耗大增。工业化同时带来耕地的减少,农村青年劳动力的流失。
另一大原因是美国制造乙醇。2007年,美国乙醇生产消耗玉米8500万吨,是2000年的5倍多。美国(全球最大玉米生产国)所产玉米中有三分之一用于生物制油。可悲的是,一个人一年食用的玉米,仅够SUV(多用途面包车)加油一次。玉米涨价,带动农民将其他农地转种玉米,其他作物供应减少,价格上升。此外,气候因素对软商品供求可能会有短期影响。
笔者相信,农产品供应紧张在相当一个时期不会真正消除。中国和印度对肉乳的需求势必上升,全球油价难有大回落,美国减轻对海外石油的依赖的国策,不会因布什下台而改变。欧洲还在大幅削减对农产品的补贴,会更多地从区外进口农产品,厄尔尼诺现象仍将持续。更严重的是,全球变暖可能使2020年全球作物产量比目前少六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