贷款发放进度直接影响市场收购
今年东北地区与往年截然不同,其中农发行贷款的发放进度成为影响市场至关重要的因素。去年此时,东北多数地区农发行贷款已经发放完毕,贸易商手中聚集大量筹码,但是今年东北地区的农发行贷款仍没有完全发放,这直接导致了两个结果:一是市场上深加工企业成为最重要的收购主体,在市场中拥有绝对的话语权,很多企业已经到了满库的状态;二是由于无人采购,农民手中囤积了大量的余粮,这也是造成东北地区价格持续下滑的重要原因,往年农历正月十五之前东北农民没有售粮的习惯,今年加工企业正常工作日就可以收购1000~2000吨,农民急于售粮的心态可见一斑。
收购进度缓慢后市面临供应压力
据国家粮食局统计,截至1月31日,河北、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山东、河南、四川、陕西、甘肃等10个玉米主产区各类粮食企业累计收购2007年新产玉米2428.8万吨,其中国有粮食企业收购965.5万吨,占收购总量的40%,比2007年同期减少746.8万吨。700多万吨是什么概念?我国第一大玉米输出省吉林省的玉米产量在1800万吨左右,在不分淡旺季的情况下,我国平均每月消耗玉米1000万吨。从这组数字,我们既可以看出玉米收购进度的缓慢,也可以预期,本年度的产量并没有出现问题,那么后期市场将面临庞大的供应压力。
农民手中余粮远远高于去年同期
从上周开始,中国玉米网集中对农民余粮情况进行了调查,发现由于收购主体减少,很多地区农民手中的余粮都远远高于去年同期。吉林部分地区农民手中余粮甚至高达70%~80%,整个东北地区农民手中余粮在50%以上。前期很多分析师提过农民手中的余粮问题,认为这将成为影响后期价格的重要因素,其实也不尽然。
贸易商何时大举入市将备受关注
不应忽略的是,东北的另一个收购主体,也就是往年市场中的主要角色——贸易商目前还没有出手。由于市场的贸易活动始终没有停止过,那么拥有自有资金的贸易商必定会加快周转速度,趁无人竞争的时机多掌握粮源,等后期农发行贷款下来,今年始终没有进入市场的贸易商也会大举杀进。往年市场上农民手中余粮不多,但都集中在贸易商手里,而今年的余粮只是“暂存”在农民手中,即使农民手中余粮再多,也不会自己组织发运销售,最后销售到南方的还是贸易商,那么,当玉米到贸易商手中的时候,会降低价格吗?对南方市场来说,市场的销售主体和供应能力并没有什么根本性的改变。只是对东北地区的贸易商和加工企业来说,农民的话语权正逐渐降低,有可能会得到一个低价收购的机会。玉米可能降在收购环节,绝不会降在销售环节,除非需求出现大的变化。
国家宏观调控以稳定市场为目的
为加强粮食市场调控、稳定主产区玉米市场价格、保护种粮农民利益,中储粮总公司于1月17日起陆续在东北产区启动了400万吨新玉米收购工作。其中,内蒙古、辽宁挂牌收购价为每500克(下同)0.71元,吉林、黑龙江为0.69元。从跟踪的情况看,由于东北地区收购主体偏少,国储收购并没有遇到太大困难,目前国储在东北的400万吨储备任务已经完成了1/3,而现在吉林、黑龙江地区的收购价均远远低于国储收购标准(黑龙江地区折干收购价已经跌至0.60元),国储收购的目的“其中200万吨为中央储备,用于增加南方销区储备规模;200万吨为国家临时储存,用于销区拍卖补库及产区中央储备玉米跨省移库后的补库”,除此之外,更重要的还是稳定市场,从去年12月开始密集出台的宏观调控政策及今年的一号文件,保护农民利益都成为国家首要考虑的因素。目前生产资料、日常消费价格均在上涨,小麦、大豆、白糖价格也持续上升,如果后期玉米价格下跌,国家很有可能通过增储或提高收购价格等手段来稳定市场。
当前适时进行采购应是明智之举
综合分析,笔者认为东北地区从去年12月份以来玉米价格就持续回落,目前已经跌至国储收购价格以下,从国家南抛北收的策略上看,今年国家大的方针仍是稳定粮价,最终目的还是让市场保持一种均衡状态。而后期市场需求将逐渐恢复,成本也会逐月累积,加上通货膨胀,相关产品比价关系等等,可以说玉米价格下跌的空间有限,上涨空间则不可预期。所以,笔者认为就收购企业而言,目前适时进行采购应是明智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