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玉米的供求等基本面进行分析,可以分以下几点:
一.从玉米产量来分析:我国后备耕地资源少,加上受玉米价格上涨的拉动,近几年玉米播种面积已达到了较高的比例,因此在当前农产品种植面积激烈地抢夺大战之下,玉米产量难以再有明显增加。
受玉米价格高企影响,2007年我国主要玉米主产区的种植面积均有所增加,其中东北地区玉米种植面积增幅预计超过5%,黄淮地区玉米种植面积也略有增加。中国国家粮油信息中心于07年12月5日发布12月份《食用谷物市场供需状况报告》,报告预测,2007年中国玉米播种面积为2805万公顷,与上月预测持平,较06年的2697万公顷增加108万公顷,增幅4.00%,其中东北春玉米和华北夏玉米的面积均有增长,主要原因是玉米种植效益高于大豆。预计2007年中国玉米产量为1.48亿吨,与上月预测持平,较06年的1.4548亿吨增长252万吨,增幅1.73%。(美国农业部12月12日公布的12月供需报告显示中国2007/08年度玉米产量预估为1.45亿吨,11月预估为1.45亿吨;2006/07年度玉米产量预估为1.4548亿吨,11月预估为1.4548亿吨。两方数据存在较大出入将构成未来焦点。)
从今后生产发展看:我国后备耕地资源少,受玉米价格上涨的拉动,近几年玉米播种面积已达到了较高的比例,难以再有明显增加。2008年东北地区玉米一部分种植面积也将会被大豆大量挤占,而黄淮区玉米种植面积增幅有限。此外,07年由于全球大豆种植面积明显减少,小麦遭逢严重天气灾害,价格顿时大涨,逼近或创出数十年以来的历史新高,因为收益效应和轮种习惯,2008年中美两国都将面临着大豆、小麦重新抢夺有限土地资源的种植大战。
二.从玉米消费分析来分析:虽然近年来玉米产量有所增加,但产量的增加仍然难抵消费的增长,从长期来看,我国玉米供不应求将成为长期趋势。
从2004年到2006年,我国玉米连续三年丰收,2007年国内玉米产量也将达到较高水平,但产量的增加难抵消费的增长,预计2007/2008年度国内总消费为1.46亿吨,将超过产量的1.45亿吨。我国一直是玉米主要出口国,其中2005/2006年度玉米节余量为950万吨,净出口量为708万吨,而2007/2008年度玉米将以消耗库存为主,出口量将出现锐减。
虽然近期随着畜禽存栏减少,饲料消费将会趋弱,需求的疲软将对玉米价格失去拉动作用,但是工业消费仍保持着较快的增长势头,因此,从长期来看,受饲用及工业消费不断增加的影响,国内玉米需求仍将保持旺盛的势头。
由此可见,中国玉米库存消费比将毫无疑问地继续维持下降趋势,另外,随着人口增长和产业的结构调整,我国玉米供应不足将成为长期趋势。
此外,美国玉米今年产量因为种植面积的增加而出现大幅度增长,但仅仅超过当年玉米消费增长的速度和幅度。面对三十年最低库存现状,供需矛盾依然存在并激化。
三.从玉米流通来分析:当前,我国玉米销售流通格局正在发生着重大调整和变化,北玉米出口和南运的流通格局将可能变为北玉米南运与北出南进相结合流通格局。
玉米流通主要取决于各地区玉米的供求状况,改革开放以来到本世纪初,我国北方玉米产量不断增长,结余量逐年增加;而南方玉米产量增长较小,需求扩张较快,供给缺口逐年加大,由此形成了现阶段我国玉米“北粮南运”的格局。在空间上,东北地区玉米主要流向京、津、沪和沿海及西南各省,华北黄淮海地区玉米主要就近销往华东、中南和西南;在时间上,华北黄淮海地区玉米销售高峰期在每年的1-5月,东北地区玉米销售高峰期在6-12月。每年6月份以后,华北地区的玉米所剩无几,南方所需的玉米基本靠东北供给。然而,近年来玉米工业加工的快速发展,正在悄然对这一流通格局进行着深远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北方产区玉米外销量将逐步减少
东北玉米是现阶段我国北粮南运的主流,每年流向关内的玉米达2400万吨,其中内销1800万吨,出口600万吨,对国内玉米供求平衡起着重要作用。虽然近两年来东北地区玉米播种面积和产量增长的较快,但随着玉米工业加工迅速发展和向东北的集中,东北地区销往南方的内贸玉米流量将有所减少。而黄淮地区的玉米外销量现已在减少,山东省已由玉米销出省变为购入省,河南省也可能成为新玉米购入省。
产地自销已成为趋势,全国玉米最大产量的吉林榆树县,一旦县内两个深加工项目开工,本地供应已经无法满足,还需外调玉米。随着玉米深加工产业化步伐的加快,东北玉米省内转化能力迅速增加,工业消费的迅速增长将使东北由商品粮基地向玉米深加工业基地转化。
(二)、南方销区玉米购入量将缓慢下降
随着北方主要是东北玉米加工转化的发展,南方饲养业正面临着三方面的挑战:一是玉米价格提高,饲养成本增加,畜产品比较效益低于玉米深加工产品,出口量将受到一定的影响;二是运费上升,南方与北方玉米价格拉大,饲养业优势缩小,饲养业正在由南方玉米销区向北方玉米产区逐渐转移;三是玉米加工的副产品将进一步促进当地的饲养发展,同时还将导致畜产品结构调整,牛羊肉和牛奶比重增加,这进一步影响了南方饲养业发展,因而也将导致玉米购入量的减少。
另外,由于国外大量将玉米用于生产燃料乙醇,国际价格高于国内价格,中国玉米进口配额用不完,发放配额意义不大。据了解,目前,美国玉米到中国的到岸价约2200-2450元/吨,阿根延玉米到中国到岸价约2600元/吨,而在中国广东,玉米价格约1750元/吨。由于国际价格远高于国内价格,国内厂商根本不愿进口。
(三)、玉米进出口量日趋发生逆转
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已成为世界上主要玉米出口国。“十五”期间净出口玉米4500万吨,平均每年净出口900万吨。但是,随着国内玉米工业加工迅速增长,玉米净出口量也在迅速减少,2006年我国净出口玉米307万吨,2007前8个月净出口玉米414万吨,预计07年全年净出口不超过550万吨,均低于“十五”期间平均出口水平,从今后的发展情况看,随着玉米加工转化量的增长,出口量还将进一步减少,并逐步由玉米出口国转为玉米供求平衡甚至进口国,从而重走大豆之路。
(四)、国内玉米流通格局面临新的调整
北方玉米外销量和南方玉米购入量的逐步减少,必然要导致我国玉米出口量和南运数量的下降,东南沿海一些玉米销区省份可利用近海优势从国际市场采购部分玉米来满足饲料加工业需求,我国目前的北玉米出口和南运的流通格局将变为北玉米南运与北出南进相结合流通格局。在玉米产供销情况产生新的变局与格局的前提之下,即使2007年全球性普遍扩种增收,玉米的生产也无法保证赶超消费高涨的步伐,库存消费比依然逐渐走低,玉米的世界库存已濒临三十年来最低水平,未来还将面临着其它农业品种对有限土地资源的争夺大战。只有玉米价格相应地跟随其它品种达到足够的高度,才能保证供需相对的平衡。
另外,美盘玉米从2005年在200美分附近筑底成功,走上了漫漫牛市征程。并在今年年初一举打破长达三十年价格平衡区间180-320,创造出近四十年以来的次高443.25美分,即使前期出现大幅回落行情,最低达到323.2美分,我们认为也只是回抽历史平衡区上沿320的技术性形态,成功地确认了价值区间上移的有效性,在二十一个月的时间周期获得了共振支持。综合基本面信息分析,323.2美分的2007年度低点已经探明,未来一两年美国玉米将中期保持在1974、1980、1983、1988高点区域震荡,一旦征服历史累积的高位密集区360-400以及460美分的羁绊,将具有再度冲击1996年之554.5美分的历史峰巅的能量和动力。再从大连商品交易所玉米指数月线图上,来观察国内玉米期货的走势,可以发现玉米期货逐年拾级而上的牛市特征与趋势非常清晰明显,上升行情依然并从未发生过任何改变与扭转。基本体现为六至七个月的涨落循环周期,一般七到十月份为年内低点时段,一至三月为年度高价时点,连续三年呈现出反季节上涨和下跌独特形态。
综合以上分析,可以得出:国内玉米价格的上升趋势是无法扭转的,玉米在不远的将来将会复制2007年豆类恢宏磅礴走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