惜售心理松动 产区迎来短暂卖粮高峰
自去年10月份东北新粮上市以来,受新贷款迟迟未发放、收购主体明显缺位的影响,截至目前,东北产区大部分货源仍掌握在农民手中,据了解,当前辽宁农民玉米库存在60-70%,吉林50-60%,黑龙50-60%。目前距离春节约2周左右时间,东北相当一部分农民玉米销售积极性较高,多数地区正迎来节前的卖粮高峰期,预计在春节前,东北多数农户售粮数量将继续增加。另据了解,河南地区农民玉米库存在40-50%,山东45-50%,河北50- 60%,尽管华北大部分农民春节前卖粮的惯例已有所改变,但是部分农民考虑到,冬季结束后,气温升高,现货玉米保存难度将逐步加大,出于上年度的经验,为防止玉米霉变粒增加,再加上部分农户担心后市价格继续下跌,也在转变出售策略,即高水分玉米急早出手,质量好的玉米作好中长期储存准备,待价而沽。综合来看,春节前市场供给压力将会逐步增加,对价格也将形成一定打压。
深加工企业唱独角 多家收购主体格局仍未确立
据了解,东北地区储备粮收购目前仍未批量展开,政府收购行为对当地玉米市场走势仅仅起到了局部支撑作用,更多地是体现在一种后市看好心理及预期方面。而在收购市场上仍是深加工企业唱独角戏,但是东北地区不少深加工企业一方面考虑到企业自身仓容有限,另一方面是春节临近售粮者卖粮意愿远高于买粮者收购需求,因而纷纷下调玉米收购价,采购玉米节奏放慢。粮库收购进度较为缓慢,主要是农发行贷款拨付较慢。而近期饲料市场需求开始下降,大部分饲料企业下调收购力度,部分饲料企业虽有备货但仍低于市场预期。虽然近期部分贸易商有入市采购迹象,但因资金问题,采购节奏并不快,对玉米质量过于挑剔,价格明稳暗降。由于目前市场收购主体不能满足当前农民卖粮需求,而且短期内难以出现较大变化,因而,其对价格支撑作用短期内也难以得到有效体现。
临近春节 国家对物价调控政策力度明显加大
为了抑制价格的不合理上涨,国家发展改革委宣布从1月15日起启动临时价格干预措施,主要涉及粮食、食用植物油、肉类及其制品,及牛奶、鸡蛋、液化石油气等。有关企业提价前10个工作日向政府价格主管部门提出调整价格的申请;一次调高价格达到4%以上、10日内累计调价达到6%以上、30日内累计调价达到10%以上的,企业需在价格调整后24小时内将调价情况的书面报告送达指定的价格主管部门备案。同时规定中强调,在价格显著上涨的情形消失后,政策将及时解除干预措施。虽然这项政策对国内玉米现货市场的影响是短期的,但是对市场的心理影响仍不可忽视。
国储玉米拍卖成交无起色,心理层面影响不可忽视
自2007年12月11日以来,政府有关部门已在南方销区连续七周举行中央储备玉米拍卖会,从实际成交情况来看,七次拍卖成交率较低,成交数量较少。特别是近四次成交显得异常低迷,成交率均未超过10%。这显示出市场各方特别是用粮企业对玉米后市还是比较悲观的,至少在心理上认为后市玉米将会下跌。由此看来,国储玉米拍卖对市场的调控作用已经显现,拍卖成交率的走低及拍卖价格的走弱,将成为近期国内玉米市场的主要利空因素之一,其对市场心理层面的影响将会延续。同时,预计国家抛售中央储备玉米的动作也不会就此停止,会视市场情况继续适时抛出一定量的储备玉米。
政策因素将使出口拉动作用明显减弱
目前我国玉米主要以出口为主,随着消费特别是工业消费的快速增长,国家在进出口政策上的举措对包括玉米在内的农产品价格形成了压力。如降低进口关税鼓励进口,取消出口退税和征收出口关税抑制出口等政策,这些措施的出台都起到了控制效果,在2008年中,国家仍会在关键时期利用政策措施调控粮价,新年度市场还将继续面对宏观政策的考验。据海关总署初步数据显示,2007年前12个月,我国共出口492万吨玉米,比2006年同期增长了58.7%。预计后期受国家政策影响,出口量将有所减小,而进口量将有所增加,出口对国内玉米市场的拉动作用将明显减弱。
综合来看,目前临近春节,农民变现愿望强烈,市场将会面临季节性供给加大压力,同时收购市场上多家收购主体格局仍未确立,收储企业收购数量依然有限,在农户开始积极销售,而收购力量不足的情况下,预计节前玉米价格还有继续回落的空间。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也将会继续对市场价格形成利空影响。不过考虑到铁路运输瓶颈及节前部分饲料企业仍需备货等因素支撑,玉米价格也将难以明显下跌。后期国储玉米收购动向将值得我们密切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