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内市场 » 正文

玉米年报:先抑后扬牛势清 顺势徐行

  作者: 来源: 日期:2008-01-23  
     先抑后扬牛势清 何妨顺势且徐行

    内容概述:

    07年大连玉米期货市场仍然吸引了众多投资者的目光.行情先抑后扬,行情虽然曲折,但牛市风采依旧,最终创出04年重新上市以来的新高。国际市场上,美国仍然在使用大量的玉米作为原料生产燃料乙醇,由于原油价格的疯狂上涨,这种使用量还将进一步扩大,这种举措将使国际玉米市场的供需关系长期处于紧张的状态。全球性的通货膨胀使得商品价格总体上出现了较大规模的上涨,身处通货膨胀中的农民惜售心理严重,对玉米价格构成强劲支撑。国家的宏观调控及对农产品的加大拍卖数量导致短期内对市场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利空影响,使玉米市场产生阶段性的调整.但从长期来看,供需关系将使玉米市场在新的一年里再续辉煌。

    第一部分 2007年玉米市场行情回顾

    一、 国际玉米市场回顾

    第一阶段:延续06年下半年的涨势 (1.03-2.22)

    继06年的强劲走势后,07年伊始美国玉米借助美国农业部报告的强烈利多支撑,期价大幅上扬。经过短期整理后该轮上涨一直持续到2月下旬,CBOT玉米指数上涨到443.1,创历史新高。

    1月12日公布的美国农业部报告月度供需平衡表数据显示,美国2006-07年度玉米产量为105.35亿蒲式耳,较前一次预估减少2.10亿蒲式耳;美国玉米年末库存为7.52亿蒲式耳,远低于12月预估的9.35亿蒲式耳水平,虽然其将饲料玉米消费量调降了7500万蒲式耳,但出口预估却增加了5000万蒲式耳。此报告中种种数据暗示玉米消费量已经创下纪录高点,玉米季度库存预估为89.3亿蒲式耳,说明季度使用量为37.6亿蒲式耳,比过去三年平均32.7亿蒲耳、五年平均32亿蒲式耳的水平明显增长。同时拉尼娜天气的形成亦助长了牛市氛围,以及美国国内迅速扩张的乙醇行业对玉米需求大幅增加,也是推动期价上涨的主要因素。

    布什在1月23日的国情咨文演讲中提到,从能源安全角度考虑,将把乙醇作为能源替代品,美国应努力在未来十年之内将汽油使用量降低20%,并建议将美国战略石油储备量增加一倍.

    第二阶段 种植面积增加导致期价进入长达5个月的下跌调整走势(2.26-7.23)

    至2月未玉米期货创新高后,伴随着诸利空因素,期价开始向下调整。投机多单平仓成为该阶段玉米市场主基调,全球证券市场早期疲软表现、令人失望的出口销售报告数据以及没有任何意外的农业部展望论坛数据奠定了期价的下跌基础。

    美国农业部3月1日开始了为期两天的年度农业展望论坛。农业部首席经济学家克林斯在会上预计,美国2007年玉米播种面积将达8700万英亩、产量122亿蒲式耳,这些数据均高于美农业部在2月14日远期基准预测会议上预估的面积8600万英亩、产量120.65亿蒲水平。

    3月30日美国农业部公布了新年度的第一次种植意向调查报告以及作物季度库存报告。

    几乎没有人会预料到美国玉米面积预估增幅如此之大,直接催生了玉米市场的大量抛售行为。美国农业部公布的种植展望报告预计,2007年美国玉米播种面积将达到9045.4万英亩,较去年实际播种的7832.7英亩大幅提高15.5%。这份报告的强烈利空色彩引发了交易商在玉米市场的大举卖出平仓行为。在同时公布的作物季度库存报告中,美国农业部预估的截止2007年3月1日的美国玉米库存为60.70亿蒲式耳,较去年同期的69.87亿蒲式耳仍有明显下降。

    4月10日美国农业部公布的月度供需报告显示,美国玉米饲料用量预估调至58.5亿蒲,较上月报告下降1.25亿蒲,这是因为养殖户更多的使用了成本相对较低的小麦等其它谷物饲料。这也是后来玉米仍然继续调整的主要原因之一。

    至6月中旬,玉米平仓盘打压,技术性下跌以及投机卖盘导致期货价格开始大幅下跌。

    调整期间也曾经有一些利好因素,引发期货价格小幅反弹,但因市场疲软及技术性原因导致其并未产生太大影响,反弹后仍继续下跌,直到7月23日CBOT玉米期货指数达到323.2点,调整结束。

    第三阶段:受大豆、小麦上涨的带动及需求强劲的影响,CBOT玉米市场重新展开主升浪上涨(7.21-至今)

    在经过五个月的充分调整后,7月下旬CBOT玉米期货市场受小麦走强提振及作物优良率低于预期支撑走出反弹行情。由于欧洲小麦生长条件恶化导致小麦期价创纪录新高。美国农业部公布的美玉米优良率低于预期,这也为玉米市场提供支撑。另外,经过前期大幅下跌近50美分后,玉米市场指标超卖状况也令期价存在技术性反弹要求。市场对天气的炒做开始降温,玉米期价的走势更多地受到周边大豆、小麦市场影响。同时,美国玉米的潜在良好需求对期价仍有支撑作用。至此,CBOT玉米期价展开了新一轮中期上涨行情。

    8月中旬,美联储宣布降低再贴现利率显示了其要扭转当时金融市场动荡形势的决心,这对商品市场也起到了很大提振作用。原油以及大豆市场的坚挺表现均对玉米市场构成支撑。

    进入11月至12月以来,玉米期价主要受周边市场及原油走势影响,紧跟商品市场上涨步伐。能源价格上涨引发的通胀担忧、少量终端用户买盘以及现货基差稳定等因素强化玉米市场上涨基调,长期基本面预期也为其提供额外支撑。为保证玉米在来年和大豆、小麦的面积争夺战中获胜,玉米远月合约势必要跟随谷物和油籽市场上涨。

    二、国内玉米市场回顾

    第一阶段,年初高位整理时期(1月初-6月上旬)

    07年6月份之前的大连玉米期货市场总体呈现振荡整理走势,玉米深加工业的发展对玉米需求的增加以及去年断档期的出现标志着国内玉米库存水平较低将对国内玉米的价格产生强烈支撑,但基本面上也有一些利空因素压制着价格上升的高度。所以这段时间玉米基本上在下有支撑上有阻力的情况下呈现区间震荡行情。玉米期货指数大部分时间在1600-1700之间波动。

    国家粮油信息中心3月份发布的07年主要粮油作物播种面积和产量预测数据显示,07年中国玉米播种面积为2740万公顷,较上年增加28万公顷。如天气状况正常,预计07年中国玉米产量为14600万吨,较上年增长200万吨。

    贸易商库存庞大,对中期玉米价格的压制作用突出。中大型贸易企业库存普遍在万吨以上,加工企业现有库存充足,收购量稳定,市场总体供应充沛。

    需求恢复缓慢,对价格支撑作用有限。当时饲料行情依然处于低迷状态,对玉米需求的恢复并不明显。深加工企业一方面库存充裕,一方面处于亏损状态,也无力承受较高的现货价格,因此需求因素无力在短期刺激价格走高。

    第二阶段,中级下跌行情展开时期(6月中旬-7月下旬)

    进入6月中下旬以来,国内玉米市场整体表现不尽人意,贸易商玉米销售面临一定压力,心态开始发生变化,同时冬小麦替代玉米数量增加、深加工企业、养殖饲料企业对玉米采购需求缓慢,均对玉米价格继续上行产生阻碍。

    一、饲料市场恢复缓慢,疫情压力再现。

    虽然这段时间国内养殖效益有所回升,局部地区仔猪供应量有所增加,部分地区饲料企业销量出现了增长态势。但总体来看,国内养殖行业恢复缓慢。此外,这段时间各地疫情不断,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养殖市场产生影响。

    二、深加工企业利润降低,开工不足。

    由于玉米成本上涨,而淀粉及淀粉糖等终端产品价格未能相应上涨,深加工企业整体利润下降。今年以来,国家出台的几项政策已经对深加工产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深加工产业受原料价格居高不下、下游产品(主要是淀粉)价格持续偏弱、生产污染问题难以解决等诸多问题的影响导致开工不足。

    三、贸易商面临还贷问题,清库压力渐增。

    由于这段时间玉米库存充足,贸易商仍在待价而沽。一直对后市看好的贸易商在近期玉米深加工被叫停的情况下,难以将手中存量玉米出手,从而造成玉米存量较去年同期大幅增加。吉林部分贸易商手中的玉米持仓成本已达1500元/吨,与大连港标准玉米1550元/吨的平舱价相比,已出现了明显倒挂。在北方港口,当时营口港内现货玉米成本价在1410元/吨左右,而销区广东地区的价格在1520元/吨左右,发货到广东的运费大约为100元/吨,几乎没有利润,因此贸易商多将粮食留港,等待南方价格的上涨。人们预期8月-9月将是贸易商承受的最后期限,迫于还贷压力,贸易商只能忍痛清库,届时现货价格将出现较大幅度的下跌,所以大连玉米期货这段时间出现了200多点的下跌,玉米期货指数从1700左右跌到1480左右。

    第三阶段:下半年恢复上涨时期(8月初-11月下旬)

    6月份以来,辽宁、吉林、黑龙江地区均出现持续高温少雨天气,结果导致辽宁1300多万亩耕地出现不同程度的旱情,这对玉米的拔节较为不利,并影响玉米的后期品质。进入8月份,我国玉米主产区气温明显偏高,降水同比略少,使一度有所缓解的旱情再次抬头,对玉米的生长造成了不利影响。尤其在玉米产区黑龙江以及吉林北部等部分地区的干旱加剧,局部减产迹象日益明显。国家防办当时的统计数据显示,全国耕地受旱面积1.64亿亩,比多年同期偏多近3000万亩,其中重旱4624万亩、干枯1300万亩。其中以江西、黑龙江、湖南、内蒙古、吉林、广西6省(区)旱情最为严重。尽管今年我国玉米播种面积提高,但是单产前景变差,国内玉米期货在此背景下企稳反弹。 大连玉米期货主力合约805从7月下旬的最低1478上涨到11月的最高点1816,涨幅达到338点。持仓和成交量也较前期迅速扩大。

    第四阶段:高位振荡调整时期(11月下旬-年末)

    受国内粮食产量增加,及政府调控措施出台影响,国内农产品期货市场这段时间出现高位震荡行情。此前整个农产品价格上涨过快,技术上市场也面临调整压力,但支撑牛市的根基并未动摇,因此这段时间玉米期货虽然调整但下跌幅度有限,基本上处于高位震荡时期。主力合约805主要价格波动区间在1700-1800元/吨之间。

    据国家粮油交易中心"2007年第3季度国内粮食市场供需平衡分析报告"显示,2007年全国粮食播种面积15.91亿亩,同比增加900多万亩,增幅0.5%。今年夏粮和早稻获得丰收,产量均高于上年。预计秋粮播种面积11.02亿亩,比去年增加0.9%。预计2007年粮食总产量50150万吨,比上年增加405万吨。其中具体预计:2007/2008年度国内小麦总产量10600万吨,同比增加155万吨,增幅1.5%;稻谷产量18450万吨,同比增加195万吨,增幅1.1%;玉米产量14750万吨,高于上年度14548.5万吨水平;大豆产量1500万吨,比上年减少95万吨,减幅6.0%。

    12月17日财政部和国税总局联合发布消息称,将于12月20日起取消小麦、稻谷、大米、玉米、大豆等原粮及其制粉的出口退税。这一举措将减少相关粮食产品的出口,增加国内市场的供应,遏制食品价格上涨。

    此外,国家加大了对小麦的拍卖力度。同时开始连续三周,每周拍卖国储玉米50万吨。这些措施都对玉米价格的上升起到了抑制作用。

    第二部分:玉米市场基本面分析

    一、种植效益高于大豆,07年国内外玉米播种面积大增。

    2006年秋收季节开始,美国玉米从底部开始了反季节的上扬行情,价格上涨领先于大豆,因此造成了玉米与大豆的比价失衡,农民看到了玉米播种收益大大高于大豆,因此将原来用于播种大豆和小麦的土地转向播种玉米,同时美国国家对于玉米乙醇的鼓励政策,更吸引了农民的种植积极性,因此美国玉米今年的播种面积和收获面积都创出了40多年的新高,播种面积达到了9361.6万英亩,比上一年度增加了20%。中国玉米的播种面积也在今年创出了纪录水平,达到了2800万公顷,比上年提高了4%,东北春播和华北夏播玉米均有所增长。

    二、美国玉米生长状况逐渐转好,产量创出纪录水平

    美国玉米的优良率始终处于过去五年中较高的水平,虽然优良率的高低跟单产水平没有最直接的关系,但是依然还是能反映出玉米生长的大体状况,2003年,美国玉米在生长最关键的7、8月份,优良率大幅的滑落,最后仅维持在40-50%之间的水平,当年玉米的每英亩单产仅有30多蒲式耳,造成了当年玉米减产。但是今年7、8月份美国玉米主产区风调雨顺,之前预计的拉尼娜现象没有出现,玉米的优良率始终保持在60%左右,单产水平也出现了较大幅度的提高。

    由于播种、生长、收获期都比较顺利,因此我们看到今年美国玉米的单产达到了1 53蒲式耳/英亩,仅次于2004年的160.4蒲式耳/英亩的记录单产,处于趋势单产之上。这样配合40多年来最大的播种面积,美国玉米的总产量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131.68亿蒲式耳,相当于3.34亿吨。

    三、 在供应量增加的情况下,美国玉米出口需求备受关注

    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玉米生产国,也是最大的出口国。庞大的供应量需要强劲的需求来消化。由于海外市场对玉米保持了旺盛的需求,在世界第二大生产国--中国逐渐退出世界玉米贸易市场的情况下,美国玉米的出口数据非常强劲,对比近五年来的周度出口净销售数据2007/2008年度美国玉米14周以来仅有一周出口销售低于100万吨,其余13周都在100万吨以上,其中有8周时间出口销售超过150万吨,甚至有两周超过了200万吨,截至到12月上旬,跟过去5年相比,同期累计出口量达到了最高水平。美国农业部的长期数据也显示,2007/2008年度的出口总量,创出10年来的新高,出口需求的旺盛对美国玉米庞大的库存有快速的消化作用。

    四、 国内外粮价大涨,国家为保证粮食安全严格控制出口玉米

    虽然中国玉米近年来产量增加比较明显,但是中国玉米出口已逐渐退出国际舞台,迄今为止,国家相关部门依然没有发放07/08年度的玉米出口配额,不仅限制玉米出口,还取消了玉米和玉米淀粉的出口退税,旨在从根本上抑制玉米出口。截至10月份,中国玉米月度出口数据低迷,年初400万吨的玉米出口配额几乎执行完毕,而新的配额没有发放。中国玉米逐渐退出玉米贸易战中与美国玉米的争夺。

    五、国内玉米现货价格年内继续上涨

    我们观察从2006年初至今的近两年时间里中国玉米主要产销区的价格发现,玉米价格呈现出震荡上扬之势,价格区间从1100-1400元/吨上涨到了1400-1800元/吨,今年的波动比较大,尤其在新粮上市之后,华北玉米在今年秋收季节里反季节上涨,主要是因为阴雨天气影响了农民晾晒粮食,而淀粉和饲料企业忙于备货,提高了收购价格,农民也因此加重了惜售心理,南方港口价格在9月初也一度大幅飙升,这主要是运输问题造成的到货量少,库存较低的情况。在11月份,国家粮食市场价格再度飙升,同时期货价格大幅上涨带动了现货价格的补涨,国内由于受玉米副产品价格上涨的刺激,深加工企业加快生产,导致库存告急,也加入到收购的队伍中,推动了玉米现货价格的再次走高。南方港口价格一度出现了2000元/吨以上的报价。临近年末,随着国家不断抛售中央储备玉米平抑物价,玉米价格进行了合理回归,但依然处于高价区。

    六、世界玉米整体供求关系解析

    从世界及中美两大主产国玉米的产量来看,近20年来玉米产量不断增加,并且今年由于美国玉米大丰收,中国玉米也接近记录高产,全球玉米产量高达7.69亿吨。但是整个世界玉米消费增长的势头似乎更猛,从世界玉米总消费量长期走势图中趋势的陡峭程度可以看出消费增长的速度可能更快。

    造成以上状况的主要原因是不但传统的饲料用玉米的消费稳步增加,同时玉米的工业需求成了新的增长点,美国的饲料消费近两年来虽有所下滑,但是其工业需求的增长完全可以抵消这种消极的影响,以玉米乙醇生产为主的玉米工业消费在美国出现了大幅增长的势头。中国作为传统的饲料消费大国,玉米用于饲料的消费始终占其总消费的70%以上,但是近年来工业需求也不敢示弱,玉米乙醇、淀粉、淀粉糖加工为主的玉米深加工也在中国迅速扩张,工业用玉米的数量也在稳步上升。

     第三部分:2007年市场焦点问题分析

    一、我国CPI连创新高,粮价居高不下

    自从2006年年底,我国国内CPI出现了抬头的态势。2006年12月份CPI上涨2.8%,而今年CPI的上涨幅度已经远超预期,通胀压力明显。其中粮食消费价格增幅一直高于CPI,其对农产品价格也起到了一定的支撑作用,由于粮食作物需求一直逐年递增,为稳定CPI形成明显压力。

    二、收购季节,农民惜售玉米

    纵观今年新玉米收购市场,农民惜售是玉米收购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作为唯一的收购主体,深加工企业在没有玉米库存的情况下,不得不提高收购价格抢粮满足生产。从此,价格开始从产区开始向销区传导。同时,农民的惜售情绪使得新玉米上市可供应量减少,加之上市时间延后,部分地区玉米阶段性供应出现断层,价格也随之出现反季节上涨。这同时也更加重了产区农户的惜售心理。

    关于农民惜售可以由以下原因解释。

    第一,周边农产品价格上涨提升农民心理预期。今年大豆收购价格已经创下历史记录,且仍有继续上涨的势头。在此背景下,农民对玉米价格也出现了较高的预期。

    第二,农民变现需求低于往年。近年来,国家扶农政策频频出台,首先是取消农业税,其次加大补贴力度,农民的负担大幅减轻。由于惠农政策的出台,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使得农民变现需求大大降低。

    第三,种植成本高涨,农民心理价格上扬。随着原油价格的大幅攀升,柴油、化肥等农资的价格也出现了相当幅度的上涨,同时种子、农药的价格也同比大幅增长。与往年相比,2007年玉米种植的人工成本增幅相当大。在春播时各类农资价格上涨趋势明显,种子价格涨幅在10%左右,农药的平均涨幅在15%以上,个别农药甚至超出两倍。预计 2007年玉米种植成本将提高272元/公顷,其中燃油费增加220元,占玉米生产成本增加量的80.9%。同时不少农民的租地费用也是水涨船高,玉米种植成本的提升使得农民对玉米价格有了较高的期待。

    第四,物价上涨加重农民惜售心态。目前物价普涨,农民作为消费群体,承受着各种商品价格的上涨,而作为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玉米的价格上涨幅度与物价上涨幅度如不能相平衡,他们的生活将会受到影响,因此农民惜售也是情有可原。

    三、燃料乙醇需求强劲,CBOT玉米价格坚挺

    今年国际原油市场继续走强,在接近年尾时NYMEX原油更是曾一度直逼100美元关口。为应对油价上涨,生物燃料作为一种能源替代产品,其使用量正在呈逐渐扩大的趋势。生物燃料产量的扩大已经是导致粮食价格上涨的重要因素。

    尽管粮价上涨已经引发了外界对发展生物燃料产业的担忧甚至怀疑,但全球对于生物燃料的投资仍在增长,而美国正是其中的"先锋"。 2005年8月8日,美国出台的《新能源法案》正式生效,该法案提出"2012年,要使每年利用燃料乙醇或生物燃料的数量达到75亿加仑"。美国2006年乙醇行业的玉米用量占到了总产量的20%,而预计到2008年乙醇生产行业的玉米消费所占玉米总产量的比例将从2007年的30%增至38%,达到一亿吨以上,美国乙醇玉米的用量已经是影响CBOT玉米价格走势的重要因素。美国在2006年后,乙醇产量急速扩张,并且预计这种趋势短期内还将保持。2006年8月,美国乙醇产量为194.72亿升;2007年8月,产量增加到257.89亿升,根据美国可再生燃料协会预测,到2008年8月,美国乙醇产量将达到485.81亿升。 并且美国还在大量扩大燃料乙醇的产能,在建产能迅速增长,并预计潜在的产能扩张很可能会超过预期。 截至2007年8月,美国已运转的乙醇产能为253.88亿升,另有308.47亿升乙醇项目在建,两者相加,共计562.35亿升的乙醇正在生产或在建。此外,据公开的信息显示:442个项目,总量1135.60亿升的额外乙醇产能正在发展之中,另外还有50-100亿加仑的产能项目正处于商讨中,这部分产能都是未公开信息,但存在增加乙醇产能的潜力。虽然美国在近年来逐年增加玉米的播种面积,产量也有增无减,但强劲的乙醇行业玉米需求对玉米价格形成了有力支撑。

    不仅如此,美国国会还在07年12月份以压倒性票数批准32年来首次的汽车节油法案,该法案要求在2022年到来之前,乙醇的使用量必须提高6倍至每年360亿加仑。由于美国进一步调整了它的燃料乙醇政策,大幅度减少了世界市场的粮食供给,造成食品价格上涨和经济波动。美国燃料乙醇产量加大对世界经济影响将加剧,短期内粮食价格问题将更加突出。

    四、主产区减产疑云支撑期价

    今年对东北地区玉米由于天气原因而造成减产的预期判断是玉米价格保持高位的重要原因之一。一组天气的数据显示。东北地区在7月份发生了严重的干旱灾害,直到8月8日迎来大规模降水过程,但是进入8月下旬以来东北地区重新出现高温少雨天气,吉林白城、松原,内蒙古东部地区和黑龙江中西部地区旱情加重,玉米灌浆质量受到较大的不利影响。从降水总量看,8月份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和内蒙古自治区降水量仅为正常年份的54%、71%、74%和58%。

    根据调研分析结果估计,2007年吉林省玉米减产幅度为20--30%,减产量为520-600万吨。而辽宁省部分地区的减产幅度也在10-20%左右。

    国家粮油信息中心公布的《粮油市场供需状况报告 》11月份预测数据显示,2007年中国玉米总产量达到14800万吨,较上年增长1.73%,玉米产量下调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我国玉米主产区东北三省遭遇了灾害性旱情,造成单产下降。其中黑龙江和吉林受干旱影响,单产水平较上年降低8%~15%,但由于两省播种面积同比增长17%左右,基本抵消了单产水平下降对总产量的影响,预计吉林玉米产量同比下降,黑龙江同比持平。目前市场对今年的产量数据分歧较大,但普遍认同黑龙江今年玉米产量总体和去年持平或略有减少,吉林、辽宁、内蒙玉米减产较多的观点。

     第四部分:2008年玉米市场应该关注的热点问题预测

    未来国际国内玉米市场需要关注的焦点问题有如下几个方面:

    1. 国际基金在CBOT市场的持仓情况。

    2. 南美大豆、玉米主产区未来3个月的天气情况。

    3. 明年美国及中国玉米的播种面积情况。

    4. 明年夏初美国及中国玉米播种期间的天气情况。

    5. 明年夏季中、美玉米生长期间主产区的天气情况。

    6. 国家发改委对国内玉米深加工的调控力度及国储抛售玉米、小麦的数量。

    7. 国际原油市场的价格变化。

    8. 美圆贬值及世界性的通货膨胀的演变情况。

    9. 国际国内饲料行业及工业深加工业对玉米的需求情况。

    第五部分:玉米市场的技术分析((见全文下载)

    第六部分:玉米市场后市展望

    由于国际原油价格的大幅上升,燃料乙醇生产规模的扩大导致对玉米的需求将在未来几年内继续扩大,国际玉米市场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保持高位运行。在目前的能源市场中,能代替石油的可再生能源仍然只有玉米乙醇。纤维素乙醇由于目前生产成本比玉米乙醇仍然高出许多,使其大规模商业化生产的前景依然渺茫。只要世界经济不出现衰退,原油需求不出现明显减少,原油价格就将保持在高位或向更高位进发,这种情况促使近期美国新能源法案的通过,从而使美国继续长期扩大玉米乙醇的使用量有了法律保证。国际玉米市场的供需紧张形势在未来的一年仍然不会缓解。当然,在国内市场上我们也应该看到,随着玉米价格的上涨,使许多抑制玉米价格的因素也相应地出现。国家发改委取消玉米及其制粉的出口退税、国家限制玉米深加工项目的发展、国储抛售、高价格促使小麦替代玉米数量的增加、农民在未来2-3个月的集中抛售等等因素都会对玉米价格产生利空影响,这样可能使玉米期货价格在新年的第一季度总体上维持高位调整的态势。但在08年的二季度以后,饲料需求如果按照人们预期的那样出现明显的增加。那么玉米价格也将出现明显的多头行情。目前不论是从供给的增加情况或价格上升对需求的抑制情况上看,玉米市场的基本面利多格局都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由此,我们认为玉米市场的价格在新的一年里,在以上几个利空因素被充分消化后会展开新的一轮上升行情。从技术角度分析,CBOT市场的玉米期货在08年里将完成大五浪的上升过程。而国内玉米期货也将在08年里完成大连玉米期货重新上市以来的延长性第五浪上升行情。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