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7年3月开始,我国的CPI指数首次突破了3%的关口,随后逐月上升,2007年1—6月CPI上涨3.2%,1-9月上涨4.1%,预计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将上涨4.5%左右,出现了较明显的通货膨胀迹象。但是从主要衡量工业品出厂价格和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的PPI指数来看,1-9月上涨了3.8%,涨幅较为平稳。可见,我国目前的物价上涨是局部的结构性通胀,这也意味着,宏观调控将直接指向涨幅较猛的农产品。
本周一,国务院再次指出,我国财政收入和外汇储备增长较快,经济实力和调控能力明显增强,粮食连续四年丰收、库存充裕,生猪、油料生产正在恢复,生产资料供应能力大幅度提高,绝大部分工业消费品供大于求,完全有信心、有能力保证市场供应和价格稳定。并由此提出了四项监管措施:1.严格控制政府定价和政府指导价的调整;2.对部分重要的居民基本生活必需商品及服务,实行临时价格干预措施;3.对未列入申报和备案范围的其他居民基本生活必需品,也要进行必要的监管;4.严厉打击价格违法违规行为。
在分析严峻的宏观调控形势对农产品价格的影响之前,让我们先来分析一下此次农产品上涨的根本原因。
首先,从长期图表来看,此轮农产品价格的上涨是在农产品价格长期低迷的基础上发生的,带有明显的恢复性质。譬如大豆的价格在1996年达到3500元附近之后,便步入了漫漫的下跌途中,在2200元附近徘徊四年之久。农产品的市场价格持续走低,各地相应调低粮食收购价格和保护价,农民收入逐年下降。因此我们认为,此轮农产品价格上涨带有明显的恢复性质。
其次,受供求关系的影响。由于中国作为全球农业大国,粮食消费量占全球粮食消费量的比例较大,除稻谷、玉米等少数粮食品种维持相对较小出口规模外,大豆等许多粮食品种维持着相对较大的进口规模,粮食进出口关系已由净出口转变为净进口。中国因素再次被提起,国内旺盛的农产品需求不但使得国内市场供需关系向利多方向转变,而且对国际市场供需关系也起到了明显的利多作用。
再次,非食品加工用量的快速增长,使整个粮食需求呈刚性增长。此次农产品价格上涨是从玉米开始的,而玉米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正是玉米深加工的迅速发展。随着能源价格的飙升,大量玉米被用来生产乙醇,需求的增加推升了价格,而价格的上涨直接影响饲料价格,增加了养猪、养鸡的成本,从而拉动了肉禽蛋等副食品价格的上涨,最终引起了局部的通货膨胀。特别是近年来石油价格暴涨,对生物燃料的大规模需求以及对生物燃料的高额补贴,导致美国等国家大量的农业资源用于生产生物燃料产品,玉米需求量大幅增加,国际市场玉米价格大幅度上涨。价格的上涨逐渐向其它品种传递,譬如豆类、油脂类等。
最后,随着金属、能源价格的不断上涨,农用生产资料的价格也一直处在大幅上涨之中。在今后的5年中,种子、化肥、农膜、农药、农机、农用柴油等农用生产资料,有很大可能仍将处于上涨之中。随着农业生产成本的持续加大,农产品的价格自然易涨难跌。另外,我国长期遗留下来的城乡发展不协调,工业品与农业品比价不合理,农产品价格长期过低等问题,势必需要得到比较彻底地纠正。因此,农产品价格的上涨本是情理之中。
罗杰斯在香港推广商品投资基金时曾谈到,中国的农产品价格受到政府的严重管制,很难像国际市场那样剧烈变动。中国的CPI中粮食占据主要因素,是中央调整CPI时的重点关注对象。因此从短期来看,我国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特别是进出口环节的控制,必然会对市场价格造成一定的利空影响,而货币的紧缩政策也将使得资金面偏紧,从而影响到投机市场的活跃程度。
但是从长期来看,此次农产品的涨价并不是投机商哄抬物价的结果,而是供需关系的必然所致。另外,农产品涨价之后,农民的收入从根本上得到了提高,而广大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本是构建和谐社会必不可少的一环。
虽然局部通胀对于低收入家庭有着较大的不良影响,但是大部分可以通过政府提高转移支付力度和社会保障力度等措施来缓解。因此笔者认为,从短期来看,宏观调控的影响会有所显现,信贷层面的控制也将对市场的资金面带来比较大的打击,从而使得价格受控回落;但是长期来看,农业生产有着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供需关系依然是决定农产品价格的主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