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1-11月出口增加,未来出口将减少
据海关统计,2007年11月出口玉米12.5万吨,同比减少52%。1-11月累计出口487万吨,同比增长87%。11月进口玉米1万吨, 1-11月累计进口2.3万吨,同比减少64%。为抑制过快增长的粮食出口,控制国内粮价继续上涨,自2007年12月20日开始,我国取消了玉米等粮食出口退税(此前对玉米出口一直实行13%的出口退税率),预计未来玉米出口将下降。
我国玉米主要出口到韩国,占出口总量的65.4%。其他重要出口对象是:日本、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伊朗。与上年同期相比,我国对日本和印度尼西亚的出口都增长1倍以上,对韩国、马来西亚出口增幅也近1倍;出口省份集中在吉林、辽宁、内蒙古和黑龙江。
二、全球玉米供求矛盾略有缓解,未来供求仍趋于紧张
全球玉米大幅增产,产不足需的矛盾暂时略有缓解,但未来供给仍将趋紧。据美国农业部12月预测,2007/2008年度,全球玉米产量将达到创纪录的7.69亿吨,增产9.3%,其中美国增产25%。全球消费量7.66亿吨,增长6.3%。多年来首次出现产略大于需的局面,期末库存1.09亿吨,增长2.7%,库存消费比14.2%,仍低于安全水平。预计2008年美国玉米面积将减少6.6%,全球玉米供求矛盾将进一步显现。
三、国内价格持续上涨,年底出现小幅回落
2007年以来,受国内需求增加及农产品价格大幅上涨等因素的影响,国内玉米价格基本上处于平稳上升状态。新玉米上市后,价格还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反季节上扬。到12月上旬,国内产、销区玉米平均批发价格分别达到1629元/吨、1982元/吨,均创历史新高。全年平均批发价格为1500元/吨、 1743元/吨,同比上涨18.5%和18.9%。2007年12月中旬,针对部分粮食商品出口增长迅猛的情况,国家连续出台了调控农产品市场的措施,包括取消玉米出口退税,陆续抛售国储玉米,加大东北地区粮食铁路运力等,使销区到货量明显增加。12月中旬以来,国内玉米价格高位回落。到12月下旬,产销区平均批发价格每吨为1619元、1914元,比上旬每吨分别回落10元和68元。
农户收购价格明显高于上年同期,农民惜售心理明显减弱。12月,吉林、黑龙江、山东、河北、河南等五个主产省农户销售每50公斤中等玉米的平均价格为72.7元,同比上涨19.5%。其中,山东、河北、河南同比涨23.8%、26.5%、19.6%,吉林涨17.6%。
四、国际价格高位震荡,国内外价差加大
在美国玉米燃料乙醇消费的拉动下,全球玉米消费快速增长,国际玉米价格持续攀升,2007年2月达到近10年来的最高价位。此后由于美国玉米面积猛增,全球玉米预期产量大幅度增长,国际玉米价格高位回落,并在气候等因素的影响下震荡整理。但9月份以后,在国际小麦、大豆价格上涨的带动以及 2008年美国预期玉米面积减少的作用下,国际玉米价格又呈现出上升趋势。12月,美国墨西哥湾2号黄玉米平均离岸价和芝加哥期货价格分别为179美元/ 吨、167美元/吨,环比分别涨4.7%、11.3%,同比涨6.2%、8.2%。
国际玉米价格上升的同时,国际海运费也不断高涨,导致国外玉米到达国内港口的价差持续扩大。以广州黄埔港为例,12月,美国玉米到岸税后价比同期国内玉米到港价高出700多元/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