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内玉米市场走势回顾
1月—4月中旬国内玉米市场震荡下行
随着2006年12月中旬国家取消了酒精出口退税以及发布了《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加强生物燃料乙醇项目建设管理,促进产业健康发展的通知》,贸易商的盲目抢购心态开始降温,从2007年元月中旬开始,国内玉米市场价格持续走低。东北地区的玉米基本转入到贸易商手中。到2月中下旬开始,由于企业库存积压较重,晾晒、哄干出现困难,企业开始压价限量收购。此间抢购出口粮的贸易商也在得到国家的政策扶持后,退出市场抢购,进一步削弱了玉米市场的价格支撑。
3月份东北地区出现大规模降雪,受此影响,玉米深加工企业下调收购价格带动东北地区玉米价格进一步回落。同时,由于广东港口玉米到港数量增加,加上养殖业需求低迷,南方销区价格也相继出现回落。
进入4月份,由于东北地区玉米自然水分下降,收购商对玉米水分要求提高,玉米收购价格明升暗降,折成标准水分价格持续回落。此间,受降雨影响,农民销售的玉米中发霉变质的现象时有发生,企业对质量要求严格,省内玉米深加工企业库存充足,不断下调收购价格。同时,南北方港口玉米上市集中,库存积压较大,价格继续回落。
5月东北地区玉米价格大幅上涨,南北港口缓步上扬
受南方玉米需求增加、关内产区玉米库存降低、贸易商惜售、猪肉价格上涨等因素,本月东北地区玉米价格持续平稳小幅上涨,至月底时企稳。从港口来看,由于船运费上涨以及广州地区饲料企业采购积极,本月南北港口玉米价格均震荡上浮。本月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国内猪肉价格大幅上涨。当时的社会舆论认为是由于玉米等饲料价格的上涨,但实际上主要的原因是受疫情的影响造成持续一年多的生猪存栏减少造成。
6月初—8月初东北地区玉米价格走势平稳,港口价格震荡趋弱
自6月初开始东北地区出现较大旱情,从辽宁逐步蔓延到吉林、黑龙江等地。但由于东北地区玉米种植面积增加,对市场的反映不是十分明显。据当时有关部门统计,2007年国内各玉米主产省的玉米种植面积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尤以黑龙江玉米增加面积最为突出。据黑龙江省省农委预计玉米面积为5475万亩,较上年增加1033万亩;吉林省今年玉米种植面积4510万亩,比去年增加160万亩;辽宁玉米种植2711万亩,增加121万亩。东三省玉米种植面积将增加1314万亩。
6月底时东北地区有一定的降雨过程,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旱情。7月开始黑龙江东部地区、吉林西部地区旱情加大。虽然南方销区市场养殖业低迷、玉米需求不大、广东港口玉米价格持续走低,但对后期玉米将要减产的预期,北方地区玉米价格保持坚挺。
8月上旬—9月上旬东北地区玉米价格快速回落,港口玉米弱势整理
进入8月,东北地区普降大雨,对旱情有了极大的缓解。同时南方销区市场持续低迷,贸易商采购不积极,库存积压玉米成本进一步提高,更由于猪蓝耳病疫情的公开以及生猪存栏数的大幅减少,各地贸易商看空后市,东北地区玉米价格快速下跌。南北港口由于库存积压较多,市场低迷,价格稳中趋弱。
9月上旬—10月中旬国内玉米快速反弹,但受基本面影响,价格又出现快速回落
9月初受北方至南方船运费上涨、发运船只减少的影响,广东港口玉米价格快速上涨,一度涨至1810元/吨。9月20日国家发布了《关于促进玉米深加工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旨在避免国内玉米市场盲目炒做拉抬玉米价格非理性上涨。至9月下旬,受调空政策影响以及发运到南方的玉米船不断增多,玉米价格又恢复到前期的水平。同时,由于东北地区玉米库存积压严重,给贸易商造成极大损失,迫于农发行还贷压力,有少量玉米赔钱出售。至10月初,黑龙江地区陈玉米库存已达350余万吨,成本在1520--1550元/吨,此前农发行出台低息政策鼓励南方销区到北方购买陈玉米,但收效甚微。
10月下旬---12初南方玉米价格快速上涨,东北地区陈玉米顺价销售 10月下旬开始,受关内主产区农民惜售、北方玉米因暖冬上市拖后,南方销区库存紧张的影响,关内和南方销区价格开始上涨。11月1日,国家大幅上调了成品汽柴油的价格,同时国内大豆、小麦价格、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等一系列因素导致关内及南方销区价格出现的大幅度上扬。其中,广东港口玉米价格最高涨至2000元/吨,较年内4月中旬最低价1570元/吨上涨了430元/吨。此间,黑龙江、吉林地区存积较大的陈玉米随着南方价格的上涨而大量的顺价销售。以10月和11月为例,黑龙江通过铁路外销玉米达104万吨,是去年同期的5.8倍之多。
进入11月中旬,黑龙江地区玉米开始进入收购期,收购期较上年拖后20余天,收购量不大,除个别玉米深加工企业开始收购以外,多为小饲料厂及小酒厂。
12月初—12月底各地玉米市场全面开始回落
12月初开始,黑龙江地区主要以玉米深加工企业为主体收购,由于淀粉价格上涨,企业采购比较积极,但由于农发行贷款迟迟没有拨付,作为收购主体的国有粮食企业一直没有入市收购。由于没有市场竞争,玉米深加工企业连续下调了收购价格,农民惜售心理减弱。截止月底,黑龙江省内部分地区玉米价格已经接近或低于去年同期。
从港口看,由于国家从12月11日开始分阶段抛售200万吨国储玉米,以及从12月20日期取消了玉米等原粮及制粉的出口退税,稳定市场、抑制价格上涨的意图十分明显,因此造成价格快速回落。以广东港口为例,已经由12月初的2000元/吨回落至1810元/吨,跌幅达190元/吨,但仍高于年初的1670元/吨。
二、玉米市场基本面分析
种植效益高于大豆,2007年国内外玉米种植面积增长
2006年秋收季节开始,受玉米已经成为加工燃料乙醇的能源性替代产品的影响,在全球基金炒做的带动下,全球玉米出现了反季节的上扬行情。玉米价格上涨幅度远远高于大豆的上涨幅度,农民种植玉米的收益比大豆高出较多。因此美国和中国等大豆、玉米主产国的农民将原来种植大豆的部分土地转向种植玉米。2007年美国玉米的播种面积达到了9361.6万英亩,较上年增长了20%;中国玉米的播种面积也创出历史最高水平,达2800万公顷,比上一年度提高了4%。
美国国内消费量增长明显,出口量保持高位,期末库存将有所增加
2002/03年度以来,美国国内玉米需求保持较高的增长水平。主要是由于国内工业需求增加所至。随着国际原油价格的不断上涨,玉米转变为主要的能源化替代品的地位逐渐显现。2006/07年度,美国乙醇产量达到58.4亿加仑,较2005/06年度增加13.5亿加仑,增幅达30.07%。从美国的出口情况来看,出口量一直保持在较高的水平,2006/07年度美国出口玉米5397万吨,较2005/06年度的5420万吨略低。在2007/08年度中国将最低限度的出口预期下,美国的玉米出口量将创出6223万吨的历史记录。同时,从美国的玉米库存来看,虽然2006/07年度降至3312万吨,低于2004/05和2005/06年度,但绝不是历史地点,尤其是2007/08年度,美国的玉米产量大幅增长,玉米库存将有较大幅度的提高,预计将达到4563万吨,较上年增长37.8%,接近2005/06年度的水平。
全球玉米市场供需关系仍十分严峻,消费增长幅度大于产量增幅
近10年以来,全球玉米产量总体表现为小幅增长。2007年由于美国玉米丰收,中国产量也接近历史记录(美国农业部预测中国2007年产量1.45亿吨,比上年减少48万吨,与我国国家信息中心预测的1.48亿吨创历史新高有一定出入),全球玉米产量达7.693亿吨。从图表上看,全球玉米的产量是每创出新高之后,就会有1—3年的小幅调整,总体呈震荡上扬的格局。从全球的玉米消费来看,一直保持匀速上涨的势头。从全球库存来看,近几年全球玉米库存一直处于低点。
三、2007年玉米市场走势分析
能源需求增加带动全球玉米市场价格
2006年中期随着国际原油价格的不断上涨,以及全球小麦受气候灾害影响造成大幅度减产等诸多因素刺激下,玉米价格也跟随其他农产品出现反季节价格上涨。进入2007年以后,国际原油价格进一步保持强势上涨,在美元贬值的带动下,年底时原油价格已经逼近100美元的关口,创历史新高。玉米做为燃料乙醇转化的主要原料受到极大冲击,价格震荡上行。截止到12月28日最后交易日,CBOT12月合约创出486.2美分/蒲式耳。
国内市场大豆与玉米比价拉大
2007年我国农产品市场比较明显的特征就是大豆上涨幅度较大,而玉米的上涨幅度较小,走势基本平稳。受国际农产品能源化、原油价格上涨、中国和美国大豆种植面积减少、全球化农产品库存降至历史低点等因素影响,全球农产品价格从2006年9月开始步入了一个快速上涨的通道。大豆作为替代性生物柴油的原料,在上述因素的刺激下,出现了连续上涨的行情。由于我国对大豆及豆油需求的不断增加,进口大豆的数量已经占全国总消费量的三分之二左右,受国际市场大豆价格的影响十分巨大。但我国玉米市场供需仍属平衡状态,并且少部分赢余玉米可供出口,受国外玉米市场价格冲击的幅度较小,因此国内玉米市场基本在一个区间进行宽幅震荡。而国际玉米市场受大豆、小麦等农产品价格上涨的带动,也出现了大幅上涨。比如美国2007年底时的玉米期货价格已经由2006年9月份的270美分/蒲式耳涨至470美分/蒲式耳,涨幅达74%。
2007年CPI指数上涨与粮食价格变动关系不大
2007年全国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呈连续增长的态势,主要原因是由于肉价指数上涨过快造成。纠其原因是由于受2005年第四季度生猪养殖效益出现亏损之后,遭受2006年下半年以来猪的不明高热病疫情的毁灭性打击,生猪存栏率急剧下滑,造成市场猪肉供应紧张,引发价格过快上涨,自2007年初开始肉禽及其制品指数从113.5%一路上涨,8月分指数最高涨至149%,后小幅回落。而从粮食价格指数看,从2007年初开始一直保持高位平稳运行。表明粮食价格已经从今年开始迈上了一个台阶,并且已经等到当前市场的认可。截止到11月,我国CPI指数上涨6.9%,粮食价格指数上涨6.6%,肉禽及其制品指数上涨38.8%。
四、2008年国内玉米市场预测
2007/08年度将严控玉米出口,保国家粮食安全为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增加国内市场的供应,遏制食品价格上涨,同时避免国内玉米深加工企业的盲目发展,国家在2006年及2007年连续出台了多项调控措施后,又与2007年底和2008年初连续出台了三项政策。分别是2007年12月20日开始,取消小麦、稻谷、大米、玉米、大豆等原粮及其制粉的出口退税;2008年全年对小麦、玉米、稻谷、大米、大豆等原粮及其制粉共57个8位税目产品征收5%至25%不等的出口暂定关税,其中玉米出口暂定税率为5%,玉米制粉出口暂定税率为10%;2008年1月1日起,我国对小麦粉、玉米粉、大米粉等粮食制粉实行临时性的出口配额许可证管理。三项政策的连续出台表明国家对减少粮食出口的态度是坚决的。尤其是至今仍没有发放任何的玉米出口配额。预计2008年的玉米出口量将有可能低于早前预测的150万吨。
2008年国内玉米市场供应相对充足
随着国家一系列调控政策的出台,国内玉米市场的供给将得到保证。虽然在2007年11月关内和南方销区玉米价格出现快速上涨,但主要的是由于关内玉米种植户惜售、北方上市拖后造成的季节性、阶段性的上涨。从2007/08年的市场供应来看,比2006/07年度的供应量富足的多。原因是由于2007年受国内玉米市场不振、东北地区贸易商手中积压的大约600万吨高成本玉米在10月份才开始南运,因此,加上今年的1.45亿吨的产量(美国农业部预测),对国内市场来说阶段性抛压还是很严重的。以黑龙江为例,目前除了与吉林接壤的部分地区有部分玉米通过汽运销往吉林以外,外销的玉米大部分是2006年产陈玉米。2007年新产玉米仍基本存留在农户手中。
2008年国内市场有可能走出先抑后扬的走势
从东北玉米产区来看,吉林地区受干旱影响,玉米减产已成事实。有关部门预测吉林地区将减产20%以上,开秤之初,以松原赛力事达、大成集团为首的吉林玉米深加工企业率先高价收购。但是,国有粮食收储企业作为最大的收购主体,受农发行贷款没有下拨的制约,迟迟没有入市收购。以黑龙江为例,截止到2007年底,农户大约销售了250万吨玉米,为去年同期的1/2左右,占今年玉米商品量的1/5左右。即使2008年元月中旬农发行贷款拨付到位,按照全省满负荷每天收购7万吨计算,到4月底仅可收购700万吨。而受东北地区气候条件制约,理论上4月底前省内80%玉米都将转移到国有收储企业及贸易商手中,如此算来还有将近400万吨商品余粮滞留在农民手中。因此在春播前的阶段性抛压再所难免,价格走低已成必然。
但从长期来看,玉米价格将小幅走高。一是由于CPI指数仍将在高位运行,春播所需要的资金必将大幅高于上一年度,农民惜售心理也比较强烈,将在一定程度上支撑南方销区的市场价格,二是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上,2008年下半年国内生猪养殖业将有较大幅度的回暖,对饲用玉米的消费也将提高。三是东北地区干旱严重,将影响2008年的春播,对玉米产量将有可能形成一定的影响。入冬以来,东北地区降雪量极少,为近几年最为严重的一年。尤其是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降雪偏少,土壤商情差,水库蓄水不足。目前黑龙江48个万亩以上灌区今春将缺水5亿立方米,13座大中型水库也缺水严重。四是2007年大豆与玉米的比价拉大,如果年景正常,大豆效益明显优于玉米,因此2008年玉米种植面积较上年必然有所减少,对后期玉米市场将形成一定的支撑。
五、2008年国际玉米市场预测
受美元贬值、美国玉米出口增加、原油价格上涨、全球粮食库存降至历史低点、农产品能源属性趋强等因素影响,预计2008年全球玉米价格将继续保持高位运行。尤其是2007年底美国又通过了新能源法案,鼓励大幅增加生物燃料乙醇的使用量,使其到2022年达到360亿加仑。该法案的出台将在鼓励美国种植户提高玉米和大豆种植面积的同时,进一步提高了美国国内的玉米消费水平,同时必将引发玉米价格的上涨。
六、2008年玉米市场的不确定因素
2008年全球玉米市场仍有诸多不确定因素:一是美元贬值及全球性通货膨胀的演变情况;二是国际原油市场的价格走势;三是南美大豆、玉米主产区在近2个月的天气变化;四是2008年美国和中国的大豆、玉米种植面积的变化;五是2008年美国和中国大豆和玉米产区的天气变化情况;六是2008年澳大利亚等小麦主产国的产量变化;七是非农产品能源转化的研发进展情况。
对我国玉米市场而言,需要关注的因素是:一是东北地区春播前的玉米收购入库的进度;二是关内玉米产区农民惜售心理松动的情况;三是国内养殖业恢复情况以及疫病发生的可能性;四是2008年吉林、黑龙江两省玉米、大豆种植面积的变化;五是当前东北地区旱情能否在春播前得到改善以及生长期的天气变化;六是国家对出口政策的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