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内市场 » 正文

玉米期货价格继续下挫 现货市场整体走势趋弱

  作者: 来源: 日期:2007-12-25  
     上周,大连商品交易所玉米期货价格继续下挫,市场波动较大,截至12月21日收盘,主力805合约期价较上周下跌12元至1725元/吨。上周一大连玉米期货放量上行,市场表现抢眼,期价创下11月末调整以来的最大涨幅,令场内投资者为之一振。然而好景不长,上周传闻国家将取消农产品出口退税的消息本周一得到证实,国内农产品期货应声大跌,而玉米作为净出口市场,这一消息的利空影响更为显著,上周二大连玉米期货大幅下挫,期价跌破12月低点,主力合约日内减仓高达12万手。随后投放中央储备粮、取消部分农产品出口退税等调控政策的陆续出台,可见国家稳定持续上涨物价的决心。上周二,在安徽粮食批发交易市场再度竞价销售中央储备玉米50万吨,但实际成交仅14.75万吨,成交率不足30%,成交均价1758元/吨,气氛明显清淡,市场观望心态浓厚,政策面的调控信号使得农产品期货市场面临压力。其实,相对于我国新年度玉米产量将达到创记录的1.475亿吨而言,1到11月的487万吨出口量仅占不到4%。但是出口退税的措施更多从心理上影响市场人气,交易变得更加谨慎,贸易商和消费商持观望态度。

    上周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玉米期货略有回落,期价在冲至11年高点之后下滑,截至12月20日收盘,主力08年3月合约较上周下跌1美分至每蒲式耳4.37美元。上周初,受来自小麦市场的买盘带动,CBOT玉米期价一度冲至11年高位,3月合约自11月末以来已经涨逾40美分,市场连续12个交易日收高。技术面强劲且缺乏卖家成为价格升至合约新高的关键因素。不过经过过去几周的连续上涨,玉米市场呈现技术性超买,价格在周一触及11年高位后向下修正,上周二CBOT玉米期货收低。不过,鉴于近期玉米期货的涨幅,跌势还算温和。市场人士依然不敢大举抛售,因市况颇为强劲。上周是今年最后一个完整交易周,市场因部分人士在月末及年末前清算多头头寸而承压。不过,来自家畜饲养、生物燃料和出口商的需求,支撑了玉米市场。美国参议院上周四投票通过了一项能源法案,规定了新的燃料效率标准,要求到2022年再生燃料的掺混量将达到360亿加仑。这将进一步提振美国国内的玉米需求。而且由于来自大豆和小麦等其它农作物对耕地的竞争非常激烈,明年玉米播种面积可能会下滑。因为鲜有新的消息影响市场,多数海外市场动能来自技术性买盘,玉米期货观望其它谷物走势以寻找方向,小麦和大豆期货溢出的强势支撑玉米市场。在假期前交投中,期价仍维持在近期波动区间,市场成交量温和。

    国内现货市场整体走势仍然趋弱,不过产区深加工企业为增加收购数量陆续上调收购价。由于前期原料价格大涨,饲料企业抓紧备货导致目前购买力明显下降,加上储备玉米的定期拍卖及北方粮源的不断到货,广东港口玉米价格小幅下跌。国储拍卖继续进行,12月25日将再度拍卖50万吨玉米。市场人士已经意识到,如果在短期内价格上涨,政府将出台更为严厉的措施来调控价格。尽管当前整体商品市场处于明显通胀压力下,农产品价格上涨可期,但是在国家持续发布宏观调控政策,抑制经济过热、平抑粮油价格的大环境下,玉米价格短期走势难有起色。目前,国际市场对2008年的玉米需求相当看好,国际玉米涨势刚刚开始。相比之下,国内玉米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的高压下,短期出现了调整行情。长期来看,国内玉米市场在饲用需求恢复性增长的前提下,玉米价格长期看好。一方面,国内玉米饲用需求成为重点。2007年我国养殖业开始缓慢恢复,反季节上涨是本年度国内玉米市场的主要特征。饲料市场恢复成为推动价格走强的主要因素。国家粮油信息中心12月份报告显示,2007/2008年度我国玉米饲用消费较前一年度增加300万吨,达到9550万吨,按照产量1.48亿吨来计算,饲用消费占产量的64.5%。受到CPI居高不下的影响,国家已经开始调控,加大养殖业的扶持力度。养殖行业已经进入恢复期。由此玉米的饲料消费开始也步入了增长的态势。这在今年新玉米上市之初已经略显端倪。

    除此之外,对于玉米深加工企业,国家已经开始了一系列的调控手段,近期市场仍不断有传言称,玉米深加工企业的用量可能不会出现增加,平稳运行可能是深加工企业经营策略。

    另一方面,短期宏观调控压力加大。受到玉米价格高涨的影响,国家开始着手调控,近期国家陆续在南方销区拍卖200万吨玉米,首批拍卖成交略显清淡,不过市场心理已经受到影响,玉米价格出现了阶段性的回落。尽管从数量上来看,拍卖的数量对市场影响不会太大,但是已经给市场发出调控信号,因此在春节之前,国家调控的大棒仍是制约价格的主导因素。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