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粮食供给持续偏紧
12月17日,联合国粮农组织总干事迪乌夫在罗马指出,由于供应和需求因素的共同作用,加上粮价、油价高涨,世界面临着一个“非常严重的危机”。他呼吁,世界各国立即采取措施应对粮食危机。
分析人士指出,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洪涝、干旱等灾害导致重要产粮区产量下降,诸如澳大利亚、加拿大以及欧洲等小麦主要产区因为干旱而导致小麦减产;而中亚国家今年受干旱的影响,粮食基本绝收,一些国家已面临着大饥荒的威胁,诸如塔吉克斯坦今年缺粮200万吨,1200万人面临饥饿。在需求方面,由于世界人口不断增长,以及满足生物能源的需求持续上升,正在消耗大量的粮食。
按照中国粮食统计的分类,所谓“粮食”包括谷物、豆类和薯类,而“谷物”又包括稻谷、小麦和玉米。美国农业部日前预测,2007-2008年度,全球小麦产量将为6.02亿吨,而消费量将达到6.17亿吨。联合国粮农组织总干事迪乌夫更是指出当前事态的严重性:近一年来国际小麦价格上涨了52%,达到历史最高的每吨130美元。与此同时,全球小麦的储备今年减少了11%,创下近30年以来的最低水平,仅够全球人口12周的消费;而全球玉米的储备也仅够世界人口8周的消费。
但是,各国政府主要以减少出口量来应对这场“粮食危机”。俄罗斯政府与主要生产商签署冻结食品价格协议,向有关生产企业提供财政补贴,并宣布对小麦出口加征10%关税,对大麦出口加征30%的关税;世界主要农产品供应大国阿根廷,目前已经调高主要农产品的出口关税,其中大豆的出口关税从原先的27.5%提高到35%,玉米的出口关税则从20%提高至25%,并暂停小麦出口登记业务。
国内粮价将继续上涨
与前述国家一样,中国也采取了间接控制粮食出口的方式。日前,中国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发出通知称,自12月20日起取消小麦、稻谷、大米、玉米、大豆等原粮及其制粉的出口退税。
国家商务部近期公布的中国进出口的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1-10月,中国农产品出口金额288.3亿美元,同比金额增长17.4%。其中,谷物出口金额今年前10个月同比增长高达120%。在进口方面,2007年1-10月,中国农产品进口金额325.8亿美元,同比金额增长22.6%。
申银万国研究员赵金厚向记者表示,“中国粮食出口量并不大,取消粮食出口退税或许对抑制国内粮食价格上涨会有一点点作用,但不是根本性的。”他表示,目前影响中国粮食价格波动的主要有三个因素:供求变化、政府调控和国际市场联动。从长期看,中国“人多地少”的现实使得粮食供求依然较为脆弱。
赵金厚指出,中国政府对粮食价格波动的关注度和调控力度要远远高于一般工业产品。通过“托市收购”、“拍卖抛售”、价格管制等举措调控粮食市场价格,并成为影响中国粮食阶段性价格波动的主要因素。为了增加农民收入、稳定粮食生产,政府可以调控粮食价格的适度上涨,但短期上涨过快,政府的反向调控又使得粮食价格得到平滑。赵金厚认为,上述调控的结果将是粮食价格稳中有升,平均上涨幅度约10%-15%。
上海大印石油投资公司王伟波持有同样观点,他认为,粮食种植及销售环节的成本居高不下的局面仍难以改观的情况下,国内粮食价格中长期来看仍会继续上涨。
国家粮食局副局长曾丽瑛则持有不同看法。12月20日她表示,近期国内市场小麦和玉米价格上涨,主要原因是季节性需求增加所致。我国目前正值小麦销售和面粉加工旺季,国际市场价格上涨带动了面粉出口增加,同时玉米价格上涨也使小麦用于饲料的数量增加,因此近期小麦销售数量增加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