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就在前不久,业内资深人士曾提出:“农民一定会在春节前后销售80%”。我们细细品味,这句话确实是有道理的,符合以往的实际情况。
但是,有些经验主义和形而上学者便由此推出一个命题:
农民一定会在春节前后销售80%,那么,农民现在惜售,不愿积极卖出玉米,必然推出:随着时间的推移,农民就越是绷不住,农民就会集中抛售,价格就会大幅下跌。
乍一看,这个命题似乎完美无缺,推理无懈可击。但是,笔者却对此命题产生怀疑,下面我将就“农民一定会在春节前后销售80%”的命题进行详细阐述:
(1)从财务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来讲,有销售过程就必然存在购买过程。
在经济现象中,没有任何一笔交易是单方面的。只要存在交易就必然是双方或多方的事情,那么,“农民一定会在春节前后销售80%”的反命题就是“一定有人会在春节前后购买农民手中80%的玉米”。据此我们可以提出一个命题:
有“人”一定会在春节前后购买农民手中80%的玉米,那么,此“人”现在不积极购买,必然推出:随着时间的推移,此“人”就越是绷不住,就会集中抢购,价格就会大幅上涨。
显然,不同的角度就会得出不同的观点。
(2)从供需基本面分析的角度来讲,国内总供给和总需求是基本平衡的。
经济学原理告诉我们:需求大于供给,价格就会上涨;反之,供给大于需求,价格就会下跌。那么今年的供需情况如何呢?
供给方面:从产量来讲,无论增产还是减产,幅度都不是很大,应该说与去年大体持平更容易被市场接受;从结转库存来看,并不像人们所想象的那么大,比去年增加500万吨是可以被市场认可的;从进口来看,目前进口成本2600元/吨之上,几乎看不到进口的希望。
需求方面:饲料需求大幅增加,远大于去年结转库存的增加量,因为,去年结转库存之所以较大就是因为养殖行业出现疾病问题,而今年随着规模化养殖和全社会的重视,疾病问题如同禽流感一样,已经不是影响需求的重要因素;深加工企业,加工数量稳步增长,增加200万吨是最少的增量。
综合来看,供需不会出现严重的失衡状态,应该还是基本平衡的。
(3)从宏观经济通货膨胀的角度来讲,农产品价格仍然处于较低水平。
我国经济经历了三十年的高速增长,物价水平保持了较低的上涨速度。但从近两年的情况来看,物价水平有所提高,但相对于其他产品而言,农产品价格相对低廉。而在所有的农产品中,玉米价格几乎是最低的。
按照马克思主义社会平均劳动价值理论,种植业和其他行业需要维持在一个社会平均利润率水平附近。目前,在种植粮食、油料、蔬菜、水果等农副产品的收益中,种植粮食的收益最低,这一现象在最近几年尤为突出。尽管国家给以农业种植各种补贴,但针对粮食品种的补贴却是很少,因此,粮食价格有上涨的内在要求。
我国各种商品价格上涨迅速,通货膨胀逐步显现。在所有商品价格都翻了几倍甚至数倍之后,农产品依然保持着较低水平。
(4)从未来供需基本面变化的角度来讲,玉米未来供需矛盾将非常突出。
我国耕地面积是有限的,玉米的种植面积更是有限的。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对蛋白和肉类需求将大幅增加。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在不经意间大幅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大量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这对肉、蛋、奶的需求将是跳跃式的增长。这一点从2000年至今的大豆压榨行业可以略见一斑。
玉米加工业的增长在某种程度上将与大豆发展轨迹类似。伴随着人口增长和城镇化进程,养殖业和加工业对玉米需求的增长是刚性的,而玉米增产的潜力却非常有限。
即使在今年玉米种植面积大幅提高的情况下,也仅仅是供需基本平衡,那么,等到明年有限的土地被大豆、玉米、水稻以及水果蔬菜之类的作物所夺去,玉米供需脆弱的基本面将会显现出来。
(5)从供需双方力量对比的角度来讲,价格总是向阻力最小的方向前进。
在市场上,价格的运行轨迹永远是向着阻力最小的方向前进。
正如前文所说的“农民一定会在春节前后销售80%”与“一定有人会在春节前后购买农民手中80%的玉米”是一回事。农民和需求方的力量对比有如何呢?
农民:玉米减产,不愿意销售;成本推动,期望销售较高价格;周边物价上涨,加剧惜售的心态;生活富裕,为惜售提供经济基础;总之,价格低了就是不卖。
需方:无论是深加工企业、饲料厂和贸易商,他们都是市场的需求者;深加工和饲料厂没有库存,要保持连续生产,必须采购;贸易商要维持客户资源和整个营销网络,必须经营,就必然是先买,即采购。
如果说春节前后要建立80%的库存,那一定是深加工企业、饲料厂和贸易商主动去争取农民卖出80%的库存,经济学理论表明这一定是一个价格稳步上涨的过程。
综上来看,今年的供需没有太大问题,但未来的供需状况堪忧;玉米的减产和周边的物价上涨,让老百姓不得不持仓等待;深加工和饲料厂刚性的生产需求和较低的库存水平注定他们处于这场博弈的弱势地位;贸易商的投机本性使得他们不可能远离这个市场;价格总是向阻力最小的方向前进,价格的上涨便是必然的选择!